D15:一月二十九日,正月初四
凱裡是貴州省黔東南苖族侗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在其周圍的苗族侗族居住區,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據說,那裡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觀和敦厚純樸的人文景觀,可以讓人依稀地觀賞到唐代的發型,宋代的服飾,明清的建築和魏晉遺風。我們住的民族賓館,原來是貴州省黔東南苖族侗族自治州政府的招待所。早晨,在賓館門外,看到許多身穿鮮艷少數民族服裝的婦女從一輛大巴車上下來,可能是來城裡參加演出的。這不禁更使我們增添了深入苗鄉侗寨,參觀體驗少數民族風俗民情的興致。
於是,中午飯後就前往凱裡東南方向的西江千戶苗寨。
出凱裡城東北,由國道320向東南到達三棵樹鎮,路很好走。經人指點我們向南駛上省道308,經雷山縣前往西山鎮。省道沿彎彎曲曲的巴拉河溯流而上,因為是冬季,兩側河床鋪滿白色的卵石,清澈碧綠的河水從中間流過,如同翡翠的玉帶。
沿省道行駛了一個多小時,只見一座極富詩情畫意的橋梁橫跨在巴拉河上。橋梁下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單孔橫跨,長虹臥波;上部為木結構,三座樓閣飛檐翹角,分別建在橋兩頭和橋正中,相互間由的長廊連接成一體。樓閣和長廊裝飾著木格花窗,頂覆黑瓦,使整座橋在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格外和諧雅致。這就是所謂的“風雨橋”。風雨橋大都建在村寨的路口,不僅供人行走,而且橋上的護欄和長椅,還可供人避雨遮陽,休閑聚會。我們仔細地端詳欣賞,看到樓閣上一塊牌匾上寫著“南花橋”三個大字,猛然醒悟,原來到了南花苗寨民族風情旅游點。隔河望去,對岸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伸進山谷,又從山谷爬上山巒,山巒間竹木蒼翠,一幢幢吊腳樓掩映其間,那裡就是南花苗族同胞的村寨。
因為我們的目的地是西江千戶苗寨,所以沒有過橋去南花苗寨參觀。
沿省道又走了不一會,忽聞前方銅鼓聲聲。尋聲望去,一隊服飾鮮艷的苗族同胞正在村鎮前的空場上,繞圈跳舞。銅鼓掛在空場中央的鼓架上,一位身穿長衫的老阿公在鼓前敲擊,另一位老阿公在鼓後前後移動一個杉木桶,控制鼓聲,使鼓聲陰陽頓挫。舞者有男有女,各自排著長隊,擺手,邁步,踏著銅鼓的節奏,緩緩前進。男的大都是五六十歲的老者,一律青布長衫。女的則一律上挽發髻,布衣長裙,只是衣飾和頭飾不同:年老的阿婆,以青布為帕,中年婦女頭頂則戴著打造成各種花鳥飛鳳式樣的銀制頭飾,頸掛銀制項圈,她們或皀衣皀裙,或藍衣皀裙,皀裙上刺繡著花草圖案;年輕姑娘頭戴裝飾著桐葉和花鳥的銀冠,一對狀如牛角的銀飾高高翹起;項掛三至四只花紐式銀項圈;上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縫綴著各式繡花片;下著黑縐裙,外系二十四條繡著各種美麗圖案的花帶和花圍腰;手上戴三四只銀手鐲,全身上下銀光閃閃。雖然舞蹈動作簡單,但是跳舞的隊伍,伴著銅鼓的節奏,整齊地移動,閃閃發光的銀飾,一搖三顫,嘩嘩作響,五顏六色的服飾與中年婦女的端莊和姑娘的俊俏搭配和諧,令人賞心悅目,觀賞起來別有一番風韻。
經打聽才知道此處是凱裡有名的朗德民族村,我們有幸欣賞到的舞蹈,叫盛裝苗舞。據介紹,在距此處不遠的上寨,已開辟成苗寨民族風情旅游點,那裡有體現苗族同胞文化習俗的歌舞表演:從按苗家禮俗喝進寨的12道攔路酒,燃鐵炮、放鞭炮、奏莽筒、唱酒歌等歡迎儀式,到為客人獻上傳統的蘆笙舞、板凳舞、木鼓舞,銅鼓舞、與苗族同胞一起伴著銅鼓繞場狂歡跳舞,以及走進苗族同胞家品嘗酸湯魚,等等。
離開朗德民族村,穿過雷山縣城,向東北方向駛上一條縣級道路,路幅狹窄,路面坑坑窪窪,一路翻山越嶺,經過三個小時的顛箥,終於到了西山鎮。
西山鎮包括東引、羊排、平寨、也通、也東、南貴、烏嘎等十來個苗寨,它四面環山,白水河像一條綠綢帶穿寨而過,將其一分為二。白水河的東北部是一片田園風光,梯田順著山坡層層向上,隱入雲霧之中。白水河北岸有兩座山坡,山腳下是西江鎮,山坡上分別是東引村、羊排村和平寨。沿著白水河北岸和兩座山坡,木結構的吊腳樓,黑瓦覆頂,原木為架,依山順勢,層層疊疊,連綿不斷,遠遠望去,氣勢恢宏,蔚為壯觀。據介紹,千戶苗寨最美的時候是在夜晚,從山腳到山頂,整座山寨萬家燈火,閃閃爍爍,與天上的繁星聯在一起,分不清是人間還是仙境。
西江鎮苗寨是凱裡周圍規模最大的苗寨,約有1000多戶,5000多人,所以又稱“西江千戶苗寨”;“西江”是苗語,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田壩。傳說苗族的祖先是蚩尤,蚩尤與黃帝在涿鹿大戰失敗,從中原潰退,苗族先民開始了一場沒有休止的遷徙。遠在秦漢時期,西氏支系的祖先遷徙至此,經過幾千年的辛勤勞作,休養生息,創建了自己美麗的家園和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從一般規律看,西江苗寨的範圍,最初可能只是建在靠近河谷山腳下的西江鎮,隨著人口的繁衍,才逐漸向山頂延伸。所以,山腳下吊腳樓稠密的西江鎮老街,經過多年的變遷,現在已經定格為蘊藏著苗鄉風土人情的歷史畫廊,是整座千戶苗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青石鋪就的街道,清潔整齊;戶戶緊靠的吊腳樓祼露著深深的木紋,顯露著厚重的原木本色;半掩的木窗,狹窄的小巷,增添著苗寨的神秘;臨街的雜貨店前,幾位上挽發髻,身著苗族服飾的阿婆正在拉著家常;小黃狗趴在竹椅下眯眼睡覺;苗鄉米酒作坊裡飄散出醉人的酒香;銀飾店裡閃露著姑娘的笑靨……。苗鄉特有的風土人情在這裡一覽無余。 老街的中心地段是一片開闊地,這裡是苗族同胞節日聚會,進行歌舞表演的場所,中間樹立著一根高高的銅鼓牛頭柱。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徑,蹬上步步高升的石階,山坡上的吊腳樓另有一番景像。因為受地勢地形的約束,這裡的吊腳樓沒有山腳下的那樣從容舒展。它們有的擠在山坳裡,有的只能一半跨著窄窄的山坡,另一半則用木柱支撐在半空中。但不管是建在山腳下,還是建在山坡的什麼位置上,吊腳樓建築的特點卻是相同的。
標准的吊腳樓基座用青石壘砌,上部木結構由刮掉外皮的本色原木以榫卯橫豎相連,構成屋架,頂覆黑色土瓦。講究的人家還做出獸脊飛檐,塗以白色,描以圖案。木結構一般為三層,最上的一層為儲糧倉庫,底層放置農具和飼養牲畜,中間的一層住人。住人的樓層正面開設門窗,門窗前是長廊,圍有木欄,設有被稱為美人靠的長椅,這是姑娘挑花刺繡和婦女做女紅的活動場所。吊腳樓的牆體不用磚砌,而全是用木板鑲嵌,室內地面也用木板鋪設。因為是建在山坡上,為了保持屋舍地面的水平,低處要用木柱支撐,一根根木柱就像屋舍伸出的一只只腳,這可能就是稱為吊腳樓的原因。現在的千戶苗寨吊腳樓既有歷經風雨的老樓,也有建造不久和正在修建的新樓。隨著社會的進步,許多吊腳樓已經經過改進,使用了現代的建築材料。
據資料介紹,苗族的婚俗是男女雙方本人自願和父母同意相結合。因此,每座苗寨中都有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游方場。每到苗族的節日,姑娘小伙都盛裝打扮,來游方場游方。游方是一項很有禮貌的社交活動。開始時,先由小伙用吹口哨、木葉、短簫、蘆笙或唱山歌等信號邀請姑娘出門,然後雙方通過對山歌互相介紹;夜幕降臨時,小伙吹起蘆笙,姑娘跳起舞蹈,盡情狂歡;深夜後,男女青年圍著火塘繼續對唱,然後單獨密談,相互傾訴愛慕之情。通過多次的游方和互相了解後,男方便到女方父母家求婚,訂立婚約,交換信物。
西江千戶苗寨東引村和羊排村的游方場,分別在兩座山坡的最高處,所謂的游方場,實際就是荒山野嶺,除了遠離村寨,比較僻靜,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由於是民族風情的活動場所,所以吸引不少游人特意來探看。
據了解,貴州省正在投入巨資開發西江苗寨的旅游資源,准備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已經開辟了從西江到朗利的高等級公路,在朗利既可以轉入滬昆高速,又可以轉入320國道。我們回凱裡的時候,就是走的這條高等級公路。從西江到朗利,沿途路面平坦,順著一條小河,一路觀賞著高山峽谷的美麗風光,在朗利駛上320國道,大約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到了凱裡。這比來時走省道308,經過雷山縣城,既省時又省力。回想造成去西江繞路的原因,乃是在三棵樹問路時沒搞清楚。不過,不走320國道就不會在朗德欣賞到盛裝苗舞,也不會在南花苗寨仔細觀賞獨具特色的風雨橋。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弊必有一利,何況風險和未知因素本來就是自駕游的樂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晚6點多回到凱裡,在快活林酒店吃酸湯魚。今日行程138公裡,路途和游覽共計用時約6小時,在凱裡加油141元,每升5.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