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湘贛20日自駕游(連載六)

作者: 南京老李

導讀D10:一月二十四日,腊月二十九 瑞麗與緬甸一江之隔,是一座以經銷珠寶為主的邊貿商城,城市規模不大,景色優美宜人。市中心十字路口的四棵大榕樹枝葉交叉,濃密的綠蔭籠罩著孔雀和白像的雕塑;街道旁挺拔的棕櫚樹整齊地站立成兩排,撐著綠傘為行人擋雨遮陽。明天就是除夕,外地客商都回家過年了,所以很多店鋪都已不再經營,街上更顯得清淨。 出來的時候聽人 ...

D10:一月二十四日,腊月二十九

瑞麗與緬甸一江之隔,是一座以經銷珠寶為主的邊貿商城,城市規模不大,景色優美宜人。市中心十字路口的四棵大榕樹枝葉交叉,濃密的綠蔭籠罩著孔雀和白像的雕塑;街道旁挺拔的棕櫚樹整齊地站立成兩排,撐著綠傘為行人擋雨遮陽。明天就是除夕,外地客商都回家過年了,所以很多店鋪都已不再經營,街上更顯得清淨。

出來的時候聽人說只要有護照,從瑞麗去緬甸做一日游不用簽證就可以出關。但到姐告海關一問,根本無此一說,要想出境,必須簽證。而最便捷的就是旅游簽證,但是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海關周圍找不到旅行社。出境游只好取消,決定利用上午的時間,去瑞麗的另一個景點-------一寨兩國和淘寶場。誰知道我們上了個大當,到景點大約有三四十裡,雖然是省級公路,但實在是難走,沙石路面坑坑窪窪,暴土揚灰。所謂“一寨兩國”,就是把一處跨越中緬國界的傣家村寨包裝一番,變成了一個為旅行團表演的場所,門票每人20元。我們是散客,當然不會為我們開個專場,但門票照收無誤。我們也就只好不去了。向村寨旁的邊防人員打聽淘寶場,他們說那裡就是一條河灘,平時人們在沙石中淘洗寶石,現在都要過年了,沒有人去。我們沒有淘寶發財的念頭,加之前面的路更加難走,於是毫不猶豫地掉頭而回。

中午12點多,從瑞麗出發沿省道233去騰衝的和順古鎮。

出瑞麗約七八十公裡到一個叫南京裡的地方,就開始爬山,直到下午1點抵達隴川縣城,地勢才開始平緩。在隴川縣政府對面的一家小店吃餌絲。店主是位大嫂,人很熱情,餌絲味道也十分地道。

隴川縣是目腦縱歌之鄉,我們在不經意中來到景頗族舉行目腦縱歌縣民族文化廣場。只見四根高高的立柱聳入雲天,其中中間兩根最高,之間交叉著一把寶劍和一把戶撒刀,兩立柱上面描繪著彎曲的蕨菜花紋,頂端描繪著太陽在一座山峰後光芒四射的圖案;外側兩根立柱稍矮,上面描繪著直線的菱形圖案,頂端描繪著上弦彎月和三顆明星的圖案。這就是“目腦示棟”,即目腦柱。目腦柱是景頗族神聖的圖騰標志,搭建的式樣有規矩,每個圖案都有寓意。簡單地說,中間的兩根為陽柱,外測的兩根為陰柱,陽柱中間兩把交叉的刀劍像征景頗人民的勤勞和勇敢的精神;山峰圖案表示景頗族的發祥地是喜馬拉雅山;回旋往復的蕨菜花紋圖案有兩個含義:一是景頗人跳“目腦縱歌”時的舞蹈線路;二是代表景頗人的祖先遷徙的線路。

據介紹,“目腦”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意為集體歌舞。目腦縱歌的盛會中,身著盛裝的景頗族群眾,分男女列隊,男子手持長刀,婦女執手帕或花扇等物,尾隨兩位身著長袍、頭戴孔雀翎的長者“腦雙”,踏著木鼓節奏走著具有特殊意義的舞蹈路線,邊歌邊舞,甚為壯觀,歌聲此起彼伏,上萬群眾步伐整齊,翩翩起舞,被稱為景頗族群眾的狂歡節。過去大凡祭祀、出征凱旋,慶賀豐收,都要舉行目腦縱歌活動。現在則是在每年春節後的幾天裡舉辦。可惜我們來早了些,無緣盛會了,但是親眼目睹了活動現場,增添了不少感性知識,也不虛此行了。

這座縣文化廣場修建於2005年,主席台很別致,是兩條金龍捧著的一座傣族風格龍亭,與廣場旁一座傣族風格的金佛塔相襯托,金碧輝煌。

我們從隴川上路,在省道233上行駛,沒過多久就開始爬越高黎貢山的西南余脈。峻嶺之上,峰廻路轉,坡陡彎多,因為是省道,路幅較窄,雙向僅容一車通過,往往會車時,雙方幾乎是擦著車身,呼嘯而過,令人膽戰心驚;方向盤左搬右搬,身體左晃右晃,雖然有山林美景,也無心觀賞了。

下午2點半,終於走出了深山老林,在曼炳鎮停車休息。這裡距戶撒只有8公裡,有許多家賣戶撒刀的商鋪。戶撒刀又名阿昌刀。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年間,西征的一部份軍隊在戶撒屯墾,將打制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同胞,阿昌人又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融和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制成的戶撒刀“柔可繞指,剁鐵如泥”。據說天安門升旗儀式中,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就是戶撒刀名師制作的。我們看了幾家店鋪,覺得價格較貴,而且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實用性不強。作為觀賞,以怕公安部門作為管制刀具給予沒收,於是割舍了購買的欲望。

離開了曼炳鎮,又進入重山竣嶺,好在雖是省道,路面卻很平整,又有了前段路程的行車經驗,不到4點,就下了山到達姐冒。之後是雲南8大平埧中的又一個平埧------盈江埧。這一帶果然富饒,大盈江如一條玉帶宛轉南去,兩岸平原闊野,人煙稠密,公路上車水馬龍。沿著大盈江向東北行駛,4點半鐘進入梁河縣城遮島。

在縣城裡,我們看到了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甸宣撫司署,這是一座始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的土司衙門,建築為宮殿式,一進四院,人們稱它為傣族的“小故宮”。在縣城的中心,還有一處叫“南甸玉潭”景點,一泓碧水,條石砌岸,四圍是雲頭石柱,護板圍欄,岸邊或建亭榭軒廊,或植綠草花樹,正面是一座四柱三門的牌坊,鬥拱重疊,獸脊飛檐,氣宇軒昂,古樸典雅。這西南邊陲小鎮,比繁華的大都市更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不禁令人驚嘆。

出了縣城,在襄宋鄉邊防檢查,又在以雕琢玉石著稱的荷花鎮盤桓了個把小時,6點多鐘到達騰衝的和順古鎮。

今日行程180公裡,用時6小時,過路費15元。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