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了將近一個月,終於在3月25號晚上登上了深圳到南昌的飛機,開始了我們為期4天的婺源、景德鎮煙雨之旅。我們一行三人,Linda是工作上的朋友,丹丹是網上碰到的驢友,三個結了婚的女人,雖然性格各異,但談的卻很投機,一路上都在大談女人經,話題總也離不開自己的老公。
閑言少絮,直奔主題。25號晚大概9點鐘飛機降落南昌昌北機場,我們下飛機後搭機場大巴大概40分鐘到了的事先定好的七天老福山店。丹丹和Linda因為沒有吃飛機上的漢堡,餓得肚子咕咕叫,所以一到房間把行李卸下就吵著要去吃夜宵。經打聽得知這條街直走有一家南昌很有名的湯店叫“龍老五瓦罐湯”,我們就直殺過去了。可能是吃習慣了廣東的清淡口味,覺得這家店的瓦罐湯很鹹,但是木瓜蓮子糖水還是超贊的。店裡除了湯和糖水還有很多小菜和燒烤供應,覺得酒糟蟹和烤雞翅不錯。聲明,本人是無肉不歡的超級肉食主義者,您要是素食的,可選擇其他。
26號早晨8點整我們就離開南昌坐巴士去婺源了,行程3.5小時不到12點就到了婺源縣城。事先約好的胡師傅的侄子洪師傅早已在車站等我們了。上了洪師傅的比亞迪,第一件事不是找飯店吃飯,而是兜了一圈婺源縣城—買電池。說起來好笑,我們細心的Linda小姐帶了所有旅游必備和不必備的東西,就是忘了帶相機電池。但是“偌大”的婺源縣城竟然找不到一塊匹配的奧林巴斯的相機電池,我們也只能做罷去吃中飯了。我們當天的中飯是在“柴米油鹽”吃的,到了飯店不多時,胡師傅和我們是現在網上約好的驢友秀玲也過來了。我們點了傳說中的“荷包紅鯉魚”和“糊豆腐”,感覺一般,但是腊肉炒鮮筍還不錯,不過跟後面吃的幾次比起來還是有相當的距離。在這家飯店旁邊有一個裝修更顯檔次的飯店叫“味府”,價格和“柴米油鹽”差不多,但是用餐環境和菜的口味比前者要好很多,而且菜式比較多,做工也比較細致,我們後來在這家連吃了兩餐。
用過中餐,我們就迫不及待的啟程奔向我們期待許久的油菜花了。當天下午第一個景點是“月亮灣”。其實這是一條河的茬口處,中間的堤壩部分彎彎的像極了一彎新月,我想月亮灣也是因此得名。河水很清,河岸有些樹和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不遠處有幾座徽派風格的小房子,顏色搭配得真是太和諧了。我們下車就猛拍照片,但是由於是河邊,又緊挨著馬路,所有很難找到合適的角度拍全景。
接下來是曉起,因為我們沒有買180元的通票,所以不能進去,胡師傅就給我們停在下曉起的門口讓我們拍照。其實門口沒有什麼好看的,下曉起很商業化,到處都是紅色藍色的招牌,已經找不到一點鄉土氣息了。我們隨便拍了幾張就離開了,下一站就是本次旅行的重點之一 --- 江嶺了。
真是不到江嶺不知什麼叫“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我們站在半山腰往下一眼望去,滿眼都是金燦燦的油菜花,中間幾處徽派風格的小村落不多不少剛剛好點綴了這片油菜花海。行走在田間的小路上,感覺就像置身於一幅絕美的山水田園水墨畫中。陣陣花香夾雜著新鮮的泥土氣息隨風款款襲來, 不絕於耳的是人們的笑聲和“哢哢”的相機快門聲。這時Linda也忘記了沒有相機的煩惱,拿出300萬像素的手機高興得拍個不停。在這裡有很多專業的驢友兼攝友,拿著專業的相機,找到專業的角度,拍著自以為專業的照片。他們很願意幫別人拍照,有時你不經意的就已經是人家鏡頭裡的model了。一個山西的驢友無意間為我拍了一張照片問我要不要版權,我看了一下角度和曝光都很好,神情也抓得不錯,甚是喜歡,當即我們就互留了聯系方式,約好三天後網上發給我。丹丹和Linda還有他同來的朋友也都跑到那個位置擺pose請他拍照,那位大哥也是拍的不亦樂乎。可能是覺得多年來自己的攝影水准終於被認可了。從半山腰沿著田間的小路往上走就可以看到很多白色的開得正旺的蘿蔔花,遠遠看過去黃的嫩,白的亮,黃白相間再與遠處的青山和徽派村落交相輝映,真是不可不說是大師的別具匠心制作。
天色漸晚之時,我們離開了江嶺,驅車趕往慶源。慶源是我們此次行程的重中之重,也是當天的最後一站。胡師傅為了帶我們看一下高山平湖特意走了一條靠山而開的小路,一路上我們沒有太多關注高山平湖, 卻對山腳下盛開的白色杜鵑花情有獨鐘,大簇大簇的杜鵑花開得白白淨淨的在風裡招搖,我們忍不住下車和它們合照,丹丹也拿出單反機給她們來了幾張特寫。
一路上說說笑笑,感覺很快就到了慶源,我們事先定好的古宅客棧就在村口,進進出出都是游客,生意紅火得很呢。胡師傅家住婺源縣城,當晚還要趕回去,所以他幫我們把行李卸下便就此作別了。因為考慮到第二天一早還要徒步翻山,懶鬼Linda和丹丹就把當晚用不上的行李都收拾到一個登山包裡叫胡師傅帶走了,反正第二天我們還要包他的車。古宅客棧的樓梯很窄也很陡,爬上閣樓發現走廊裡都擺著床,可見人氣旺盛之極。古宅的房間很小,除了床和一把椅子就什麼都沒有了。也罷,正好體驗一下遠離喧囂都市的感覺。
放下行李我們一刻也沒有耽擱,趁著太陽還沒落山我們要拍幾張傍晚鄉村的照片。傍晚時分,村民們開始忙活著晚飯了,家家戶戶都冒起了裊裊炊煙。慶源的油菜花也開得正旺,雖沒有江嶺油菜梯田那麼壯觀,但是一片片不摻雜的金黃也足以讓人心馳神往。田間稀稀落落的戳著幾個秸稈垛,一條縱穿村子的小河更給這幅絕美的鄉村圖橫添了一抹生動的色彩。
我們拍得差不多了,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這時四個人才覺得肚子已經在咕咕叫了。由於詹老板家客人很多,我們不想等,所以就徑直往村子裡面走去找飯店。其實在慶源很多農家都供應食宿,自己家的房子騰出兩間來就可以招待旅客了,來慶源住宿的基本都是自助游的,向我們這種,只想吃一些農家特色菜,對住並不是要求很高。我們一行四人走在路上,迎面有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過來搭訕,問我們是不是要吃飯。小男孩胖乎乎的,穿著一身牛仔服,腳底下還踩著足球,可能是剛踢完球回來,臉還紅撲撲的。小男孩請我們去他家吃飯,我們便問:“你媽媽會做什麼好吃的?”, 沒想到他一下子害羞起來,說他媽媽做什麼都好吃,還報了幾個菜名出來。我們分析這個小男孩長得這麼壯實,想必他媽媽一定燒得一手好菜,所以就決定當晚去他家解決晚飯。小男孩的媽媽是個很樸實的鄉村婦女,講話聲音很大,也很直爽。我們要了一只土雞燉湯喝,還要了腊肉炒筍和炒萵苣,她說燉土雞要很久,要我們7點鐘再過來吃, 於是我們打算先回客棧房間歇一下。到了客棧Linda提議大家先洗澡,因為樓上只有兩間洗澡間,其他客人現在都在吃飯, 等他們吃完了洗澡的人多了難免要排隊。可是我們三個也要排隊啊,等我們洗完澡已經8點鐘了, 秀玲早已等得不耐煩了。 在去小男孩家的路上我們還在討論著他媽媽會不會怪罪我們不守信用,到了他家裡才知道,原來我們走了,有幾個驢友到他家投宿,他媽媽以為我們不來了,就把我們的土雞給他們吃了。為了表示我們的歉意,我們決定還在他家吃,而且又要了一只土雞。她先上了筍和青菜給我們,不多一會土雞湯也上來了。不得不說的是他家的腊肉炒筍,真是超贊,腊肉很香,是他們自家殺的豬自己腌制的,筍也是他們自己挖的,很嫩很爽脆,雖然我們那幾天每天都吃筍,但這一次是最棒的。至於那盆土雞湯,湯倒還很鮮,但有些油膩,雞肉很硬,我個人牙口不好,沒怎麼吃。
27號一早不是被陽光和小鳥歌聲叫醒的,而是被隔壁的兩個女人的談笑聲吵醒,其實頭天晚上也是在他們的談笑聲中睡著的。我們匆匆吃過早餐,昨天晚上定好的農夫車司機也過來了。秀玲還在吃早餐,我們三個人便跑到村外拍照了。昨天晚上下了雨,雨後的慶源更是別有一番景致,遠處的青山煙霧繚繞,近處的小村莊和油菜田也在煙雨中顯得格外的嬌羞。地上濕漉漉的,空氣裡也都凝結著很多小水珠,簌簌的撲在臉上感覺很滋潤,難怪山裡的姑娘都長得那麼水靈。不多久,天空又飄起了小雨,秀玲也過來了,我們便出發去管坑了。
我們的徒步就是由管坑出發翻過一座山到嶺腳的。感覺管坑是個很原始的小村莊,村中一天清澈見底的小河,河上有幾座小石橋,一只大黃狗在橋上悠閑的踮著小步走過。我們到管坑正好是吃早飯的時間,所以看到幾個老嫗端著碗坐在自家門口的石階上吃飯。我們在管坑買了雨衣,小店的老板娘給我們介紹了個當地的向導,他也正要去洪村辦些事情,跟我們順路。
翻山的路很好走,一路都是青石台階,也不陡,雨水把青石階洗得干干淨淨的,只是有點滑。丹丹和Linda輪流背著她們的登山包,我們一路有說有笑,不知不覺已經走到半山腰了。回頭看去,山腳下層層疊疊的油菜花和其他農作物黃綠相間,錯落有致,甚是好看,遠處的青山依然揮不去裊裊的煙霧,感覺一切都是那麼濕嗒嗒,羞怯怯的, 惟有我們的不時的說笑聲才短暫的打破這種凝重。不多時雨就漸漸大了起來,我們加快了腳步,一個多小時就翻過山頭了。下山的時候雨已經停了,但是太陽卻遲遲不肯出來,空氣中的水份依然很大, 讓我們在賞風景的同時做了個純天然的美容SPA。快到嶺腳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大片大片白色的蘿蔔花開得很鮮嫩,顯得格外的惹眼,在這裡油菜花反倒成了點綴。嶺腳是這次行程中蘿蔔花最多的地方了。
到了嶺腳已經是中午了,洪師傅早已在村口等我們了,我們上了車直奔洪村。洪村的油菜花也開的很茂盛,而且很大片。但是此時油菜花在我們眼裡再也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了,因為這兩天看得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我們的肚子已經唱起“空城計”了,還是先解決溫飽再搞精神追求吧。在洪村吃飯要數“詹大有”家了,他家是驢友驛站,在網上的名氣也不小呢。我們要的還是老三樣:紅鯉魚,土雞,腊肉炒筍。吃來吃去唯獨對腊肉炒筍情有獨鐘。詹大有家的門口有一棵千年古樹,樹干很粗,要四五個人才能合抱過來,樹冠更是龐大得很,想要取景整棵樹估計要跑出幾十米遠了。
從洪村出來驅車大概半個小時,一路顛簸的來到傳說中的深山進士村-理坑。剛下車,一群當地的村民就圍過來了,嚇了我一跳,還以為“窮鄉僻壤出刁民”,一群人過來打劫呢。原來他們是要給我們做導游,當然要收10元講解費。我就代表我們這個小隊選了個相對年輕漂亮的小媳婦,這個小媳婦普通話講得很好,人也算標致,笑起來還有對小酒窩。我們一路走一路拍照,屁顛屁顛的跟著小媳婦就進村了。要說在理坑這個地方真的要找個當地的向導才行,很多地方走進去只覺得破破爛爛的,經人家一講解,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才覺得這裡曾經是大戶人家或官邸。單從那些雕刻精致,用料講究的亭柱就不難看出,理坑過去是個很繁華的村落,有很多官宦和商人返鄉後在這裡大興土木,所以才有了今天這麼多有名的街道和庭院遺址。可滄桑百年之後,這個小村就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繁華和喧鬧了,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些婦女老人在貧窮裡苦熬歲月。要是沒有婺源旅游業的發展,估計理坑早已不被人所知了。
接下來的景點是長灘,我們並沒有進村,只是選了個較高的位置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在婺源,幾乎每個村落都被青山和油菜花包圍著,而且每個村落都有條河流穿過,或者說村落本身都是依傍著河流而繁衍生息的,包括後來去的璋村板凳橋,幾乎都是如出一轍,但是最漂亮最和諧的要數慶源了。
因為下雨和泥地濕滑,我們沒有在長灘和板凳橋多做停留,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就返回婺源縣城了,至此為期兩天的婺源行就圓滿結束了。值得一提的是婺源縣城“味府”,裝修環境很好,菜肴也做得精致,而且除了當地特色菜,還有湘菜,川菜,粵菜,杭州菜等菜系,味道也還都不錯,我們離開婺源之前的兩餐都是在這裡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