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之鄉“候人”多(中)--陽春三月廣西行之巴馬
5日早飯後,抓緊時間去百魔洞,果然趕在了工作人員收票之前(6日早動作稍慢,便被攔在了洞外)。長期住在這裡養生的候鳥族大都采取這種方式:每天早晚兩次進洞吸氧、打水。洞內外,隨處可見練各種功、或結伴打太極拳的人;還經常有自發組織的健康養生講座。
看小雨停歇,我們決定從天坑登小路上瑤寨。那天正好逢集,途中,一位大嫂挑著一擔雞籠下山,大約是到集上去賣。小路略經修整,陡峭的一段還安裝了金屬欄杆,行走不算太難。約半小時,登至坑頂。回首下望,天坑又是一番景像。
天坑頂上是一片群山。山巒間略微平坦的小塊平地間,疏疏密密地錯落著一些民居。其間但凡有或大或小的土地,便見縫插針地開墾出來。這裡建住宅的用料,也同山下一樣,大多是用一種把石頭粉碎後,摻水泥壓制出的灰色空心磚。只不過山下村民建樓房的居多,有些還加些外牆裝飾;而山上的住宅,多是最簡單的方方正正的一層。
我們在寨子裡四處拍照,一些大人小孩便出來觀看。他們的穿著,大概很少洗滌。因經常有游客上來,孩子們並不認生,一個三、四歲、話還講不清楚的男孩,和他母親一道,拉著我們到他的家裡。
這戶人家還住在四面透風的舊房。但門口堆放著一些空心磚,看來也准備蓋新房。房間裡,地面是土地,沒什麼家具。屋中小台子旁,蹲著一個中年男子,在那裡擺弄看似腌菜一類的東西。房角有個鐵架,上邊放著高壓鍋,女主人一邊和我們打招呼,一邊抱些柴火續到鍋下的火中。我們問她有幾個孩子?她說3個,兩個大的是女孩兒,剛才那個是最小的兒子。說話間,她從旁邊的編織袋裡,舀出一些玉米碴子放入鍋中,並邀請我們留下吃飯。我們表示感謝,留下些零錢,離開房間。女主人和孩子都送了出來。在屋裡和女主人說話間,男主人幾乎沒有抬頭,也不講話。朋友分析,可能經常有游客上來,有的會給些錢,孩子們願意客人來訪,但男主人對此不好意思。
下山途中,遇到一位當地打扮的青年男子,主動與我們打招呼。問他是否這村的?他答是。並主動介紹,住哪個旅館的游客正在集資,要幫他們引水上山。說山路的那段金屬欄杆,也是游客捐助的。大概希望我們也能參與。
從百魔洞出來,還未到午飯時間,便去趕集。集上果然熱鬧,各種食物用品,琳琅滿目,不少買主,便是候鳥族。看到賣當地的特產 “香豬”,只有豬崽大小,300元一頭,據說可拿到飯店幫助加工烹制,收三、五十元加工費。
有一種當地產的水果,棗的模樣,但為綠色,有雞蛋大小,他們稱為青棗,脆甜爽口,大的只賣2元一斤,小的更為便宜。北京超市裡價格昂貴。3月5日下午,乘公交車(票價2元)到百鳥岩。百鳥岩門票散客40元,但如湊夠10人以上,旅店可助聯系按團體賣票,打折為30元。巴馬周邊的景點大都可以如此辦理。如門票最貴的水晶宮,散客每人168元,團體可打折到138元。我們去百鳥岩時,所在旅店當天下午願意同去的尚不夠10人,是從街上現找了兩位未去過的游客,才湊夠了人數。
百鳥岩是個有水的溶洞。盤陽河水到這裡便成為地下河,有1500多米長,再由洞口流向下游。百鳥岩因洞內多鳥而得名。但我們游覽時,僅偶見翠鳥掠過水面。導游女孩說,是因季節未到。百鳥岩為乘船游覽。洞內,全靠自然光亮。隔一段距離,總有一個如天窗似的洞口,射入一線或大或小的光亮,導游便把它描摹成清風明月等詩意情境。溶洞不設置那種有些俗氣的七彩燈光,倒也別有一番天然風韻。你可以在緩緩游蕩、光線忽明忽暗的小船上徹底放松,屏息靜氣地傾聽洞中的鳥鳴,深吸飽含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據說每平方釐米也有數萬個),再觸摸一下那如絲如帶的盤陽河水。
導游女孩兒的解說中,有時穿插一些她自己查詢地質資料的心得。她說這些溶洞的地質演化,大約是從上億年前開始,至少也經過數千萬年。但百鳥岩從溶洞的發育來講,仍然只是初期;這附近最富盛名的景點“水晶宮”,也還是溶洞的中期。據一些去過水晶宮的游客講,那裡的鐘乳石景觀,在國內溶洞中首屈一指。由於開發時間不長,沒有人為的污染,全洞潔白質淨,石毛發,卷曲石,石花等天然景觀分布密集,呈現水晶宮殿般的夢幻色彩。如從坡月去水晶宮或盤陽河源頭的鳳山三門海等景點,往返都有數十公裡路程,一般是游客集體包車前往。後來我們因事壓縮了在巴馬的日程,此行未去。
前後約一小時,從百鳥岩景區出來。看時間尚早,我們便沿著盤陽河邊的公路,往縣城方向步行觀景。途中經過附近村落所屬的甲篆鄉。那裡也如坡月、長壽村等地,到處有攤位售賣據說為當地人長壽食物的火麻油(25元一斤)、火麻仁及珍珠黃玉米等。步行了約二、三公裡,因不堪公路上不時急駛而過、攪起陣陣塵土的汽車所煩擾,便在路邊等候回坡月的公交車。巴馬的公交車,每天早7點至晚6點從縣城開至百魔洞再折返,間隔20分鐘左右,為游客提供了方便。
6日早飯後,鄭老師說他們頭天去了一個風景美麗、有老屋的村莊,因沒帶相機,還准備再去拍照,我們便跟隨前往。順著去百魔洞方向的道路前行,又不斷增加了一些追隨者。經過百魔洞時,只見附近不少地方都在大興土木,據說是外地商人投資建設的旅館。行約數華裡,來到一處視野開闊的盆地邊緣。山上,有一所老宅。木瓜、芭蕉掩映的屋內,雖然光線昏暗,卻有電視和摩托車。
盆地內,有農舍和隨山勢而開墾的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梯田,可謂見縫插針。巴馬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與田裡勞作的農婦聊天,她說:這裡每人只有一分地。
途中,經過一處不很大的山洞,洞前的潭水,也是湛藍的顏色,鮮亮的似不真實。這種天然洞穴和水潭,在當地不時可見,不知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地質奇觀。在山野小路間隨意游走,經過一處比較平坦的田野,一片春耕繁忙景像。巴馬一帶,農作物以種植玉米、甘蔗為主。從坡月往百魔洞的路上,是大片的甘蔗地,不時有收獲甘蔗後的田野,因燃燒甘蔗根葉肥田,冒出陣陣雲煙。看此間勞碌的農人,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在種植玉米。不少田裡,夫妻或老少,一人澆糞,一人播種。有的也同時撒些復合化肥。勞作大多還是使用鋤頭等原始農具和牛馬拉的犁鏵,繼續延續著中國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令我們這些看客感到慚愧。
穿過一片田野,有一個以老屋為主的村莊,村口有一些閑散的村民。一位中年男子,背著娃娃身居其中。
在村莊的牆上,書寫著醒目的大字標語:“住院生孩子,每人補助100-150元”。這種標語,昨天在甲篆鄉也見過。
向老鄉打聽村名,他們高興地指著一面牆上張貼的大幅彩圖讓我們看。原來此村名為弄追,已被一南方老板看中,要大規模投資,整體規劃建設為休閑養生區域。真希望老板在改善當地村民居住條件的同時,不要損壞這裡的自然優勢,最好還能保存幾所老屋,作為一段歷史的紀念。
(巴馬百鳥岩)

(巴馬百鳥岩)

(巴馬百鳥岩)

(百魔洞上高山瑤家)

(瑤寨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