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8:二月一日,正月初七
利用昨晚和今天上午的時間,游覽了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是在湘西這塊神秘的土地上,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的明清時期小城。四面青山疊翠,一江碧水穿城,小城占盡了風水玄機。粉牆黛瓦的明清民居,木板為門窗的臨街店鋪,青石板鋪砌的街道,遺存著小城當年的市井民俗;修復後的風雨橋、城樓和城牆,透露著小城昔日的雄風。千古未變的是小城的母親河---沱江,依舊是江流舒緩,水平如鏡。清徹平靜的江灣,如母親的胸膛與臂彎,將小城緊緊地摟抱在懷裡,裸露的紅砂駁岸,屹立的條石城牆,威嚴的北門城樓,活潑的跳蹬和木板橋,紅裝素裹的吊腳樓,都在靜靜地享受著母親的溫情與撫愛。
小城是美麗的,她的天生麗質來源於那一彎碧水的沱江。現在的鳳凰古城,早已從文學巨匠沈從文筆下的清淨與閑適中走出,昔日的村姑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時尚的盛裝模特,將來很難想像還會怎樣發展,但是不管如何變化,有一點卻亙古不變,----小城的生命來源於沱江,沱江是小城的靈魂。
善待小城,善待沱江。
中午離開鳳凰,駛上319國道,准備晚上趕到張家界。途經吉首,午飯後,決定去德夯矮寨,看看319國道上的“公路奇觀”。
矮寨地處雲貴高原山脈的斷層處,周圍是險峻的高山,從福建廈門到四川成都的319國道穿寨而過。站在矮寨的街上,感到寨後的大山就壓在頭頂,往返曲折的公路在陡峭的山坡上從下向上刻劃著連續不斷的“之”字,山坡被分割成一塊塊方向相反的銳角,一輛輛的汽車就在這些銳角的邊線上緩緩行駛。
按捺不住好奇和衝動,我們駛出寨口,開始向山上爬越。公路鬥折蛇行,不斷地左右拐彎,開始時彎度還較大,漸漸地越來越小,越來越急,有的地方簡直就是原地旋轉掉頭;路面狹窄,僅容兩車相會,如果車身過長,在上下路面的拐彎處,會車都有困難;有的地方由於山勢陡峭,上下路面拐彎處無法修築一個完整的彎道,只能在外側的絕壁上砌出一個延伸部分,形成一個轉盤。
車近山頂,有一段近90度的懸崖,使公路不能再用往返曲折的方法修上去。設計者巧妙地將公路引向懸崖對面的山坡,利用其坡度較緩的地形,將路面升高,然後又修了一座立交橋跨過下方路面,將公路引回到懸崖之上,修上了山頂。這座立交橋,可能當時被認為是設計者的神來之筆,所以稱作“天橋”,其名稱沿襲至今。
天橋上方的山崖上,“公路奇觀”四個大字赫然在目。天橋旁有座山峰,山峰之顛,樹立著一尊“開路先鋒”的銅像,一手持錘,一手持鑽,正在開鑿山岩。登上山峰,銅像的基座上刻有“川湘公路簡介”的銘文,懷著崇敬的心情抄錄下來:
“319國道上的湘川公路,全程1256公裡,開工於1936年3月,1937年3月全線竣工通車。八年抗戰中,湘川公路是連接粵漢、湘桂通向西南大後方的唯一通道。湘川公路中段橫貫湘西全境,在崇山峻嶺中盤旋俯仰,其驚險程度超乎想像,被稱為公路奇觀,成為319國道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矮寨盤山公路,長6公裡,修築在水平距離不足100米,垂直高度440米,坡度為70-90度的單一坡面上。這種特定的空間,迫使公路左右移(動)、迴復轉折13道急彎,形成26條幾乎平行、上下重疊的天險公路。在當年艱難的工程建設中,共殉職員工200余人。為資紀念,1937年鑄造了“開路先鋒“銅像,並修建了湘川公路死事員工紀念碑,因戰亂銅像被毀,於1987年修復。”
此次出行,曾翻越了貴州凱裡的雷公山、斷橋的24拐和關嶺群山,雲南大理的點蒼山、清水朗山、保山的怒山山脈、騰衝的高黎貢山,但就公路的驚險程度來說,都難與矮寨天險相比擬。回吉首的路上,矮寨公路獨特的景觀,山峰之顛開路先鋒的銅像,湘川公路死事員工紀念碑,在心中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下午3點半,從吉首駛上去張家界的229省道。這是條新修的旅游公路,峰迴路轉,山清水秀。沿途經過芙蓉鎮,鎮口劉曉慶米豆腐店,門面裝修一新,但上面懸掛的電影劇照已經褪色陳舊。可能因為已經是下午5點,又值春節期間,游客稀少,沒看到有人光顧。
晚7點,到達張家界,住錦江之星。
今日行程317公裡,用時7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