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湘贛20日自駕游(連載十二)...

作者: 南京老李

導讀D16:一月三十日,正月初五 今日准備去黎平。 9點半,從凱裡民族賓館出發,先從320國道到三棵樹鎮,然後駛上308省道。308省道沿著巴拉河上游的丹江河溯流而上,向南延伸,進入雷公山區。經過昨天走過的雷山縣城不久,在一條沙石路旁,一座巨大的銅鼓佇立在山腳下。停車近看,銅鼓直徑約3米,中心為放射狀的太陽圖案,外圍有10道同心園,外圈第4道同心園間是12生肖浮 ...

D16:一月三十日,正月初五

今日准備去黎平。

9點半,從凱裡民族賓館出發,先從320國道到三棵樹鎮,然後駛上308省道。308省道沿著巴拉河上游的丹江河溯流而上,向南延伸,進入雷公山區。經過昨天走過的雷山縣城不久,在一條沙石路旁,一座巨大的銅鼓佇立在山腳下。停車近看,銅鼓直徑約3米,中心為放射狀的太陽圖案,外圍有10道同心園,外圈第4道同心園間是12生肖浮雕圖案,其它各同心園間分別雕刻著單線、雙線、迴形、S形、元寶形等不同紋飾。銅鼓架在水泥制作的木墩上,四周圍著水泥制作的假山石。這實際是座雕塑,是以銅鼓舞著稱的苗寨掌坳村的標志物,因為雕塑的木墩上寫著:“銅鼓舞發祥地---掌坳”。

經過掌坳,開始爬越雷公山。汽車行駛在高山峻嶺之上,峰回路轉,時而看到一片片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的村寨掩映在山坳的青松翠竹之間;時而看到一層層梯田如上天的雲梯,從山腳盤上山頂;而清徹碧綠的丹江河在深澗峽谷之中,逶迤婉轉,時隱時現。雷公山脈秀麗的風光,令人心曠神怡,而省道308的險峻,卻讓人心驚膽戰。雖然是柏油路,但路基建在山腰之上,內貼山壁,外臨深淵,車行其上,如飄在雲霧中。尤其是從大塘鄉到桃江鄉,經過海拔1620米的貓鼻嶺,山高坡陡,路窄彎急。以致翻越過最高點,在平坦地段休息時,回望貓鼻嶺上的省道,如一線懸空,還後怕得回不過神來。

雷公山的最高峰黃羊山,海拔2178米,山脊逶迤南延,與貓鼻嶺相連,成為黔東南地區珠江和長江南北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發源於桃江鄉貓鼻嶺的永樂河和發源於高岳山的平永河,向南在榕江縣流入珠江水系的都柳江。308省道也沿著這條河谷彎彎曲曲地通往榕江縣城。

12點半,出了雷山縣境,到達塔石鎮,簡單吃了碗米粉,繼續向榕江前進。這一帶是侗族的聚居區,一路上,每隔不遠就能看到一座村寨,它們或大或小,傍一灣清流,依一座山嶺,干欄式木結構的民居,本色原木縱橫為架,黑色土瓦片片覆頂,在綠色的山野之間比鄰而築,讓人感受到這裡的人居環境與自然風光的和諧之美。

3點鐘,過了榕江縣城,地勢平坦起來,侗族村寨也隨著更加稠密。車過茅貢鎮不久,發現路南側一座不高的小山連綿橫臥,竹木蒼翠,山腳下一棟棟侗族民居聯接成片。越過鱗鱗黑瓦的屋脊,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探出半身的侗寨鼓樓:連串葫蘆形的樓頂,猶如佛塔的塔尖,直指蒼穹;密檐多層的樓身,檐角飛翹,重重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一條小溪從寨前流過,造型古樸的風雨橋橫跨其上。整個村寨透著一股典雅靈秀之氣,讓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腳步。

在寨前的風雨橋上,一位在肇興侗寨旅游點工作的侗族男子,熱情地與我們攀談起來。經他介紹才知道,這裡是著名的侗寨高近村,村裡完好地保存著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的侗家三寶:鼓樓、戲台、風雨橋。我們腳下的這座風雨橋原名迎龍橋,以青石板為橋面,橋上樓亭為木結構四層攢尖頂,高脊上翹,層檐重疊;共有20根柱子,分別落在雕刻有獅子圖案的石鼓上。其獨特的造型曾被選為郵票圖案,由中國郵政在1998年發行,名為“田間風雨橋”。

穿過一座座古樸的侗族民居,來到村寨的中心,建造精美的的古戲台展現在眼前。古戲台由八根原木為柱,上下三層。底層懸空,中層是寬敞的戲台,上層較矮,與中層相通,最上是宮殿式坡屋頂,黑瓦復蓋,高脊飛檐。與戲台構成一體的還有作為貴賓席的東西廂房。在戲台前下方為鋪著鵝卵石的空地,是一般觀眾看戲的地方。戲台主要是演唱侗戲的舞台,高近村從清朝以來就組建有侗戲班子,直到現在都遠近聞名。

戲台旁就是鼓樓。進入鼓樓,如同進到一座寬敞空曠的大廳,有的村民圍著火盆打牌娛樂,有的村民坐在四周的長椅上談笑聊天。高高的戲台和風姿綽約的鼓樓,與寨門的風雨橋遙遙相望,又與成片的侗家民居聯成一體,構成完整的建築群,襯著寨後的一抺青山,映著寨前的清徹小溪,真可謂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

那位熱情的侗族男子,還向我們介紹了侗族建築的文化內涵,使我們知道鼓樓是按照一個族姓一個鼓樓的原則修建的,這裡的鼓樓為楊姓所建,而肇興侗寨的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是由陸姓等五個不同族姓建的。鼓樓的原形是侗族先民所崇拜的杉樹,在長期的文化交融中,侗家人吸收了漢族的廳、堂、樓、閣、塔、亭、殿等建築形式,創造了這種自己獨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築。鼓樓不僅是侗族同胞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場所,而且是歷史、宗教、習俗等精神文化的載體。而風雨橋則建在全寨的水口龍脈位置,以使氣運彙聚和通暢,保佑全寨人財興旺。與苗寨的風雨橋略有不同的是,侗寨的風雨橋修建得更精致,更注重橋身的圖案彩繪。在梁柱欄板上,木格花窗間刻意裝飾,粉墨彩畫各種花鳥圖案,歷史人物,戲曲故事。因此侗寨風雨橋又稱“花橋”。

今天翻越雷公山,歷經艱辛,而沿途崇山峻嶺壯美的景色,純樸敦厚的侗鄉民情,卻讓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享受,誠為可貴。

晚6點半到黎平縣城,宿黎平大酒店。今日行程263公裡,歷時9小時。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