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龍井問茶

作者: moya_dong

導讀(一)熱情的杭州人2002年4月,我和愛妻小丹從上海出發去杭州,一路上的風景和去年去蘇州的差不多,兩邊的麥田綠中泛黃,荷塘卻是一片凋零,在茂密的麥田中間顯得更加零落;偶爾還看到零星的油菜花,如果早20天,沒准還可以看到大片的菜花。 2個多小時後,我們抵達了杭州東站,就坐上了到西湖的公共汽車,大約半小時之後,就到總站了,下了車,也沒有看見西湖, ...

(一)熱情的杭州人2002年4月,我和愛妻小丹從上海出發去杭州,一路上的風景和去年去蘇州的差不多,兩邊的麥田綠中泛黃,荷塘卻是一片凋零,在茂密的麥田中間顯得更加零落;偶爾還看到零星的油菜花,如果早20天,沒准還可以看到大片的菜花。

2個多小時後,我們抵達了杭州東站,就坐上了到西湖的公共汽車,大約半小時之後,就到總站了,下了車,也沒有看見西湖,我們就拿出地圖來仔細尋找,正在細看之際,有一位阿姨就跟我們說:你們是剛來的吧,現在“湖濱路”正在修整,這邊西湖的風景都看不見,我建議你們先去九溪那裡,去“龍井問茶”,然後再到“蘇堤”看看,明天再游西湖……。

我一開始還以為她要給我們當導游呢,原來不是,她剛下班路過,看到我們是游客,故此給我們推薦一些好的地方,還告訴我們坐那一路車到什麼地方,不厭其煩,細致周到,讓我們感激不已,杭州人真是熱情。

(一)龍井問茶

我們下了火車根據熱心阿姨的指引,坐上K514路公共汽車向九溪方向進發,一路上看見外面的站牌和車內的報站廣播,原來還經過不少熟悉的名勝古跡呢:淨慈寺、蘇堤、花港觀魚、虎跑泉、六和塔等等。“蘇堤春曉”和“花港觀魚”是杭州的十景之一,早已聞名於世;虎跑泉、龍井茶,就算沒嘗過,也聽說過吧;淨慈寺就是宋朝詩人楊萬裡當年送別好友林子方的地方,相信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首古詩大家不會陌生吧,這首詩就是楊萬裡在淨慈寺送別林子方的時候所作的。

由於我們的目的是九溪,這些景點留待明天再看吧。

汽車到了總站,小雨淅瀝瀝的下個不停,四月的杭州乍暖還寒,絲絲的細雨不時拂過面龐,教人分不清是春意還是寒意。

我們便沿著狹小的山路往前走,不遠處,有一水潭,潭上有小瀑,流水潺潺,可惜水流不大,又在密林深處,無甚風景可言。繼而前行,路愈窄,崎嶇鬥折,兩旁古木參天,樹林裡禰漫著似煙非煙、似霧非霧之物,正在詫異之際,有一姑娘向我們走來,我們便向她請教,她說:這是西湖新十景之一——“九溪煙樹”,在春雨連綿、細雨如煙的時候,樹林就像現在這樣子,故此得名;你們來得正是時候,如果不下雨,就沒有“煙”,樹林中的煙霞風韻全無。

和姑娘邊走邊聊,得知姑娘乃獅峰山上種茶人家,姓許,家住乾隆路198號;這條就是當年乾隆爺下江南走過的路,叫“龍路”。如今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改名為乾隆路,以皇帝年號命名的路或許全國就只有這一條……。

聽著這段典故,歷史仿佛和我靠近了許多。龍井茶一直以來都是貢品,上品龍井民間百姓難得一見,現在龍井村的村民依舊以種茶為生,每年按人頭向國家上繳兩斤明前茶,國家的收購價為500元/斤,剩下的自己賣。雖然我對茶不是很懂,但是就衝著這段歷史、龍井茶的名望,也要見識見識。

我還問姑娘,龍井是否分為獅峰龍井和梅塢龍井?姑娘說是,不過這兩種龍井特點不同,獅峰龍井屬於山地茶,梅塢龍井屬於平地茶,她認為獅峰龍井要比梅塢龍井好得多。這是事實,民間流傳龍井分為獅、龍、梅三品,獅為上品,梅為下品,不過只要能納入龍井之列,下品也是好茶。

許姑娘說:她們家還有今年剛下來的新茶,不妨去品嘗一下,如果認為不喜歡,不買也不要緊。我們隨著姑娘走了大半小時,來到了她的家,招呼我們坐下,她就去拿茶葉;兩個白布袋裝著茶葉,打開以後一股茶葉的清香滲人心脾,姑娘故意考考我們,讓我們分辨哪一袋是明前茶,哪一袋是明後茶。經過我和小丹再三商討,一致認為淺顏色、香味較清的是明前茶。

姑娘說:看來先生還是懂茶之人,明前茶色綠、味香而清;明後茶色深、味香濃而濁。我連說:過獎、過獎,不知道是我蒙她還是她蒙我。哈哈哈!!

姑娘拿來兩個茶杯,明前明後的各泡一杯,頃刻,清香撲鼻;我細細品嘗,清清的茶香中略帶一絲甘甜,或許是心理作用吧,我和小丹都覺得和平時喝的茶大不一樣,那種香味猶如蘭花一般,濃了覺得俗,淡了又覺得少,真是恰到好處,一杯之後讓你意猶未盡。的確明後茶就是比明前茶少了一絲絲的甘甜,價格300元/斤。我們決定買明前茶,就算貴一半,起碼也是最好的,於是就買了一些明前茶,回來讓老爸也嘗嘗貢品。

看看天色不早,我們謝過姑娘,便從許家出來,天氣依舊的春雨綿綿,我們就回到市區中心找住宿的地方。

(二) 蘇 堤 春 曉

第二天早上,起來吃過早餐,我們就找到昨天的公共汽車站,來到蘇堤,從“花港觀魚”一直往岳廟方向走去。

“花港觀魚”其實並沒有什麼好看,只是湖水裡有一些胖乎乎的各種各樣的錦鯉,懶洋洋的在等待游客的喂食。在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有康熙爺的題字-----花港觀魚,因為是行書,所以魚字下面的四點就變成了三點,後人便在此間做文字游戲,傳說中康熙爺在題字的時候,故意少寫一點,因為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上烤就成死魚了,只有在水裡的魚才是活的,所以因為三點是水……。傳說也為這平淡無奇的景點增加了一些歷史的味道。

走出“花港觀魚”來到鎖瀾橋,由於已是暮春時節,蘇堤兩旁的楊柳、樟樹、桃樹……,已經長得郁郁蔥蔥,不過葉子卻是新綠的,樹上的的小鳥、松鼠在枝頭上鬧個不停,完全忽略了游客的存在,因為在這裡它們才是主人。

在蘇堤上,當然就不可能不想起蘇東坡,因為蘇堤正是當年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修築的,他還寫下了:“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樣的好詩。

小時候在古詩詞裡就讀過:杏花春雨江南;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賞杏花等等。眼前雖然什麼花也沒有,但是蒙蒙的細雨、撲面而來的清風以及枝頭的綠葉和鬧喳喳小鳥,依然能讓你感受到春雨江南的濃濃春意。遠處的保淑塔立在半山腰上,在微雨中依稀可見,“山色空蒙雨亦奇”,看來蘇東坡已經把眼前的景色寫絕了,千百年來,西湖的景色依然不變,依然迷人。

我們享受著眼前的一切,信步前行,這裡的景色讓我不知不覺的回想起以往讀過的有關江南的文學作品以及許多文人墨客的趣事。讓我感受到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廣東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在近年一直走在前列,但是總讓我感覺到有某樣東西的的缺失,其實缺失的正是文化底蘊。

不知不覺間,蘇堤已經走到了盡頭,蘇堤的春意讓我留連忘返,作為傳統杭州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的確值得你花上大半天時間去體會、去感受。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