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徽州--歙縣、績溪紀行

作者: 雪域風雲

導讀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前些年去過的黟縣、婺源都還算不上徽州文化的最核心區域。歙縣從秦代設縣,唐朝設州,宋朝改歙州為徽州,歙縣便是古徽州的府治所在地,徽文化的發祥地,徽商的發源地。在我陸續去過西遞、宏村、南屏、關麓、棠越、曉起、延村等以徽派文化和建築著稱的古村落以後,如果再去徽州,留給我的就只能是歙縣和績溪了。剛好,清明小長假,同事要送 ...

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前些年去過的黟縣、婺源都還算不上徽州文化的最核心區域。歙縣從秦代設縣,唐朝設州,宋朝改歙州為徽州,歙縣便是古徽州的府治所在地,徽文化的發祥地,徽商的發源地。在我陸續去過西遞、宏村、南屏、關麓、棠越、曉起、延村等以徽派文化和建築著稱的古村落以後,如果再去徽州,留給我的就只能是歙縣和績溪了。剛好,清明小長假,同事要送一個客戶回績溪掃墓祭祖,念及長途孤寂邀我同行,雖然幾天後我就要遠赴西藏,此時本該在家稍作休整,但我還是抵不住皖南山清水秀的誘惑。行程是我定的,也很簡單,四號早晨出發,先送客戶到績溪的旺川,看時間來得及就去潛口民宅,來不及直接入住屯溪的香茗大酒店;五號主要安排一天時間徒步新安江山水畫廊;六號回程先接客戶然後游覽績溪龍川。清明時節雨紛紛,果然不假,四號早晨常州是零星小雨,越往皖南方向雨越大,到後來竟成豪雨如注。常州往黃山方向,高速優先只有寧杭轉杭徽,如到績溪就只有走省道經宜興、廣德、寧國、(繞行旌德送客)到績溪,再歙縣、屯溪,將近四百公裡,雨況加路況,到歙縣已經四點多了,哪兒也去不成,於是在GPS的引導下直接上了杭徽高速,走了最後一段三十公裡,下高速,幾分鐘距離,第一個轉盤處就到了通過攜程預定的香茗大酒店。世界有時很小很小,去年清明去婺源,在屯溪下高速後第一個轉盤左轉,看見一處即將竣工的建築外立面呈網格狀,當時就覺得這個建築怎麼怪怪的,哪知這就是我們這次入住的香茗大酒店,這是一家以會議中心為主的酒店,是08年國際徽商大會的主會場,一走進氣派的大堂你就能感受到濃郁的裝修氣息,真不知去年那些國際徽商們是怎麼忍受下來的,除此以外,酒店和其五星級標准基本相符。入住後即趕往屯溪唯一的可去之處:老街,同事是第一次去老街,比我有興趣。屯溪的雨大到一把傘遮不住全身,從街尾走到街口,又找到我去年此時光顧的那家土菜館。這次皖南三天,在寧國、屯溪、歙縣、績溪,把有代表性的徽菜吃了個遍,從毛豆腐、臭鱖魚、桃花桂魚到績溪炒粉絲、石耳燉石雞,不一而足,總體感覺徽菜口味偏重,鹹、辣,幾天吃下來,只有石雞燉湯和筍干煨肉最適應,前者清爽後者入味,吃也是旅行中一個樂趣所在。第二天的安排是徒步新安江山水畫廊,這是目前華東地區極負盛名的一條徒步線路。關於新安江山水畫廊,行前我還是做了些功課的,九七年我曾經從深渡坐船到千島湖,當時的那一江碧水給我留下了極其美好和深刻的印像。其實所謂的新安江山水畫廊並沒有標准答案,只是泛指新安江沿岸的山水和村落,但是出發地一般都是歙縣的深渡鎮。深渡位於昌源河和新安江的交界處,是黃山--千島湖黃金旅游線上安徽境內重要的中轉站,深渡一直是古徽州通往浙江的水上咽喉,當年的徽商就是從這裡出發,開始他們的經商旅程的。從深渡出發有三個方向可供選擇,第一個選擇往新安江下游的千島湖,這也是我九七年走過的路線;第二個選擇是往新安江上游,從深渡到經綿溪、綿潭、樟潭到坑口鎮,游船深渡出發至樟潭折返,沿江公路可以自駕或徒步,目前賣五十塊門票的山水畫廊就是這一段;第三個選擇是沿昌源河上游向石潭、昌溪方向,這條路現在只能徒步。我們原計劃早晨把車開到歙縣縣城,然後乘中巴車到深渡,再步行回到縣城取車,這樣做可以逃掉山水畫廊的門票。說起門票,歙縣人很有點無恥,不愧為徽商的後人,它在新安江沿岸的004縣道的兩端深渡和坑口設了兩處售票點,專對外地車輛售景區門票,要知道這是一條公路,它的誕生遠早於景區,但是景區門票照收不誤。再比如,歙縣居然在縣城中圈了一處地方命名為古徽州,門票60/人,幾乎與搶錢無異。 等到車近歙縣,我們又嫌轉車麻煩,干脆直接先開到深渡再說,結果GPS給我們指了一條經北岸到深渡極其難行的山路,由於這條路只有山沒有水,算不上“山水畫廊”,沒法賣門票,自然也就沒人來修路,路況之差為平生所僅見。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到了深渡以後已經沒多少徒步的信心和勇氣了。於是直奔沿江的公路而去,果不其然出深渡鎮不到幾百米就被攔下要求買票上路,出門在外也不高興多費口舌,買吧。 昨夜聽著窗外的雨聲入夢,沒想到今天早起雨已經停了,此刻天空時陰時晴,江邊的路上車輛行人很少,非常的幽靜宜人,我們車開得極慢,走走停停,一江碧水就在我們的左側,右側不時有被金黃色油菜花簇擁的村落出現,看到美景,高興就下來走走拍拍照,這就是自駕的樂趣,自由!隨意!根據門票上的指引,擺渡到江的那邊,樟潭,這是一個因千年古樟而得名的村莊,背靠大山,唯一出行的方式是擺渡到江的這邊來。過江的渡船上只有六個人,我們兩個游客,一個嫁出去的姑娘和帶著她的女兒回家看父母,還有就是撐船的艄公和他害羞的小孫子。過江一次大約需要十幾分鐘,全靠人來搖櫓,已經滿頭白發的艄公並沒有因為我們是外地游客而多收錢,船資只要一塊錢,寫在船上醒目處,多麼淳樸的山裡人,所以我有必要更正上面對歙縣人的評價,不擇手段斂錢只是一部分特定的人群,而且哪裡都一樣,也並非歙縣所特有。樟潭是個落後封閉的小村子,除了幾顆古老的樟樹,並無其他什麼值得游覽的景色,就像那位嫁出去的姑娘所言,村上人微薄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山上的枇杷樹,但也有限得很。此外,在渡船上還看到碧綠的江水漂浮著好些雜物,細看之下,多是些包裝袋之類的東西,不由讓人感慨,但願不是游客所為。從樟潭出來,逐漸加快了車速,在回歙縣的途中,遇到一對步行的情侶,看出有搭車的意思而特意放慢了車速,他們坐船從深渡到樟潭上岸返回歙縣卻等不到班車。他們都是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滿臉的學生氣,所以比我們更能吃苦,昨天用一天時間冒雨沿昌源河徒步到石潭村,他們認為昌源河要比新安江更美些,從他們像機內存的照片上看,昌源河的河水更淺更清澈,而且徒步可以下到河床,更近距離親近昌源河。回到縣城時值正午,在酒店門口停車時,管理員為了收錢不給票,特意給我們指了一條逃票(算嗎?)進入古徽州景區的路徑,這是應該算是一次雙贏的等價交換。所謂古徽州景區就是在歙縣縣城的中心造了一段古城牆和一個城門樓子,凡是打此門進入景區的游客必須買60元的門票。實際上,景區同時還是縣城的一部分,住著上萬的居民,根本沒辦法完全封閉。從那個售票的城門往左或者往右,不過三兩百米,就可以自由出入景區,從城門進出的都是可憐的團隊游客。古徽州景區由許國石坊、徽園、鬥山街組成,其中徽園是一組新建的仿古建築群,沒有多少游覽的價值。許國石坊是一座建於明代萬歷年間的石牌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徽州古牌坊中最著名的,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徽派建築以牌坊、民居和宗祠為代表,其中歙縣又被稱為“牌坊之鄉”,牌坊隨處可見,但是像這樣四面八腳的牌坊卻是唯一可見的。這座石坊是大學士許國在得到皇帝嘉獎後自己建的,碑上滿是溢美之詞。鬥山街位於歙縣城內,因形似北鬥星狀而得名,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建於明清時期的鬥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說實話,徽派建築看多了都是一個樣,無論在哪,淡雅的粉牆黛瓦、錯落有致的馬頭牆、四水歸堂的天井結構都是徽派建築最明顯的特征。而每座建築裡都能欣賞到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其中尤以磚雕門樓最為常見,徽州人對門樓極為重視,故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說。離開歙縣縣城後,下一站是潛口民宅。潛口民宅博物館分為清園和明園,它和西遞、宏村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不是一個自然村落,它是將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築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按照徽州民居布局方式由他處移建到潛口的,是一個徽派民居博物館。在清園的建築中分別展示一些徽州文化的代表性產品,如徽墨、歙硯、磚雕等。潛口民宅是處不收費的景點,也是徽州唯一不收費的4A級景區,網站首頁上的介紹是“觀皇宮去北京、看民宅到潛口”,極自信。在去潛口的路上,曾想陪同事順路參觀棠越牌坊,但是實在不願掏80元買那天價門票,我記得上次去棠越時看到牌坊邊上就是一條公路,於是就想把車開到那條公路上眺望一番,但是智慧的棠越人在村口就把住了村道,除非插翅飛過村莊,否則別無它法,只能放棄。回到屯溪見天色尚早,繼續去市區吃飯逛老街,終於滿足了同行者的購物欲望,很小的木雕開價幾百上千,說是小葉紫檀的材質,每噸要一百多萬,太高級了,高級到我們不懂的地步,自然也不敢出手。最後一天的行程是先到旺川接上客戶再去龍川,八點准時從酒店出發,大霧彌漫,下了幾天雨,大地水汽充足。沒想到徽杭高速正常開放,高速上車極少,估計大部分回程游客還沒出發。到歙縣下高速轉省道,霧氣慢慢散去,等到了績溪,陽光普照,去旺川的路上,滿眼是滿山遍野的油菜花,一片金黃,與昨日陰沉天空下的油菜花相比,自是別有一番風景。績溪原本也是徽州下轄的縣,不知後來誰頭腦一熱就給劃到宣城了,就像婺源竟然給劃到江西省去了,好端端的一個徽州被拆成三個部分。龍川離績溪縣城只有12公裡,現在是一個大熱的景點,只因為這裡是胡總的祖籍地。龍川是績溪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胡姓聚族而居,已經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船形,村東、村西分別有龍峰和鳳山,清清淺淺的龍川溪穿村而過,(與奉化溪口相似),確是一塊風水寶地。徽州人最看重的就是風水,追求天人合一,他們理想的村落模式是:枕山、環水、面屏,溪水從村前流過,水口處還有兩山把守。好在徽州地界山巒起伏、溪流縱橫,完全能滿足徽州人要求。事實證明龍川的風水的確是給子孫後代帶來了好運氣,不然如何解釋從胡宓、胡宗憲、胡雪岩、胡適直到胡錦濤。自然,到龍川的游客必然要去的就是胡氏宗祠。徽州人大多聚族而居,有極強的宗法觀念和極嚴密的宗族組織。“社則有屋,宗則有祠”,宗祠在村中是不可或缺的。胡氏宗祠為明代戶部尚書胡服、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門樓匾額“龍川胡氏宗祠”為明代文徵明手書。龍川胡氏宗祠號稱“中國古祠一絕”,其建築風格融木雕、磚雕、石雕和彩繪於一體,尤以600多件木雕最為精湛。正廳兩側,有高達丈余的落地窗門。每扇窗上半截是鏤空花格,下半截是平板花雕,內容以荷花為主,有含苞待放、菡萏初綻,蓮瓣盛開和花中帶蓮之別;葉有大卷小翻、平鋪水面、舒展似傘和低垂若帽之分。畫面上空間分別飾以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河蚌翕張等活潑形像,姿態逼真,妙趣橫生,巧奪天工。後進門窗上雕有花瓶,采用浮雕和淺刻相結合的技法制成。導游在介紹一件木雕時,指著荷葉下的螃蟹說:這幅畫的意思是“和諧”,哈哈!這下終於找到總書記倡導的“和諧社會”的出處了,原來就在他家的宗祠裡。告別龍川,踏上返程。至此,我的歙縣、績溪三日游也就結束了,一切還算順利。如果說徽州人講究風水,作為一個對徽州文化感興趣的游客,在先後去過黟縣、婺源、屯溪之後,再加上歙縣和績溪,我的徽州之旅也可以說是比較圓滿了,我敢自信地說:我對徽州文化還是有點理解、體會和感受的。二00九年四月八日凌晨



(新安江邊的村落)



(新安江對岸的樟潭)



(潛口民宅)



(龍川村邊的色彩)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