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婺源縣城紫陽鎮,還好房間並不潮濕,加上空調暖風,睡得很舒服,在東北長大的我也不曾見過那麼厚的被子,足有十公分厚,但是很輕軟。出門即有飯館,但早餐要想吃豆漿油條或是米粥小籠就是妄想了,都是各種熱湯面,每人一大碗牛肉面加一個煎蛋了事。
頭一天游東線,這天走北線,第一個目標是路途最遠的大鄣山臥龍谷,離紫陽鎮大概四十多公裡的樣子。早上還一直是那種似有似無的杏花雨,等進到山谷,那柔柔細細的雨就變得有力度起來,毓秀的皖南山村也不見了,眼前出現的是雄渾壯闊的高山峽谷飛流溪澗,有些類似北京的黑龍潭龍門澗,但水要豐盈得多,而且潭多泉多瀑布飛流多。行在山間小徑,聽著溪泉吟唱,一不留神還會看見石頭縫裡生出的野花藤條,好一個天然的氧吧。雨中爬山還是有些不便,雖然路不滑,身上披著雨衣,但鞋子裡面已經濕了,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路便原路返回了。
接下來去靈岩景區,離大鄣山不算遠。事先功課做得不夠,只知道靈岩是國家森林公園但不太清楚有什麼特色,進入景區便隨著游人往一座很陡的山上爬,當氣喘吁吁快要爬不動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白色的門欄,原來這就是進入溶洞的入口,在導游的帶領下進入了又一個別有洞天的景像——溶洞,就是那種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被水長期衝刷溶蝕形成的,頭上、腳下怪石嶙峋的,處處是石柱石筍還有梅花石什麼的,這個倒不新鮮,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兒子和外甥女第一次見到,覺得神秘的不得了,又多了一份出行的收獲。
彩虹橋是婺源的標志性建築,來婺源不可不看的。橋建於南宋,橋上有長廊,橋墩上有亭,據說其建築工藝非常科學,橋墩像個半船型,前面部分是尖的後面平整,不僅具審美價值,水利的功能也非常好。因這一處只有這一個景觀,熙熙攘攘的游人便都在一條線路順序而行,先上橋,然後下橋回轉,排著隊在水中走過那整整一百個小石墩到對岸。小石墩成半月形繞著古橋,也成了水上一景,游人穿著各種顏色的衣服在上面行走,遠看的確像彩虹倒映水中。若能在廊橋上小憩片刻,或是在石墩上停留片刻,看一看橋下如鏡的水面和悠然劃過的小船才應該是很愜意的,可惜游人一多起來就少了那份閑適的心情,後面的人又不斷催促,也只有一步一回頭了。不知道彩虹橋這個名字緣何而來,相比婺源其他地方,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俗氣了,而且也並不很貼切,叫廊橋更合適些,也會因那部美國電影《廊橋遺夢》多了些浪漫情調呢。
婺源的最後一站留給了思溪和延村。這兩個村子是江南最典型的儒商古村落,僅延村保留就有56座乾隆嘉慶年間的古民居。徽商的宅院是內斂型,高聳的馬頭牆人為地擋住了外面的視線,而且窗戶又小又高,很具有私密性了。看幾處門前的標牌得知,這些老屋裡曾經的主人多是木商或茶商,也符合地域特色了。雖然宅院的外形看起來古樸含蓄,內飾卻非常精美,格局也非常講解,就走進院落中,最吸引游人的就是那些木雕了,門廊上、梁祝上、壁板上,都是雕刻得栩栩如生的松鶴樓台人物花鳥,工藝之精湛細膩令人叫絕。聽導游們講說,這些雕刻很多都是有故事情節的,並不是簡單地刻上一幅圖畫。除了木雕,還有磚雕石雕,也是延村的特色。延村的祠、堂頗多,因腳步匆匆,大都沒有記住名字,回來翻閱照片知道有個篤經堂、訓經堂。 思溪,即思念溪水之意,古宅風貌與延村一樣,因多了一處村前的清溪,更加靈秀些。思溪的敬序堂有幾扇門刻有9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總共應該是一百個的,另外3個藏於梁上花團中,還有一個更絕,居然是那古宅老屋的俯瞰圖,神仙也猜不到了。思溪還有一座銀庫,聽起來很時髦了,原來是用來存放捐獻銀兩的庫房,清代建成,所存銀兩是用來辦學、建橋、賑濟救災的,絕對屬“財政支付”範疇,然而又絕對是民間的行為,可見其扶貧濟困的樸素民風。如今這些的老屋很多仍然住著徽商的後代,他們完好地保留著老屋的一門一磚。作為古跡,老屋絕對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如果真的在裡面居住並不舒適,但那些村民就是那樣簡陋地生活其中,仿佛不曾有過桃花源之外的世界。
這天正巧是清明節,那裡的傳統是要做清明果的,在一個老屋裡碰巧見到一個奶奶用艾葉汁和的綠油油的面包著餃子,餃子看起來奇奇怪怪的,沒敢嘗,當然人家也是包來自家人用的,外賣的也有就更不敢輕舉妄動了(後來在黃山吃的一種艾葉果就是類似的東東,只不過變成圓餅狀,加了糯米,裡面也包有陷,顏色更黑了,好像不大受歡迎)。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車一進入延村,便有幾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圍過來,問要不要小孩導游說只要十塊錢的,我不加思索地說不不要,以為都是些導游托兒,充其量做個向導,小孩子哪能導游啊。結果不曾想,裡面小導的市場居然還不錯,而那些孩子們顯然是經過了專門的培訓,比起成人導游要可愛得多,很多有人都被吸引過來。等到了思溪,又有幾個小女孩圍過來時我猶豫了一下,也說不清自己是出於好玩還是有些憐憫之意,選了一個比較順眼跟著進了村子,心裡還在嘀咕這樣算不算雇佣童工啊,這樣會不會助長那些孩童出來賺錢風氣呀。可已經說要用了就不好反悔,邊走邊問女孩幾歲了幾年級了,女孩大概對這種問題早已麻木了,並不很熱情回答說十二歲六年級,又問做導游會不會影響學習呀,依然不冷不熱地回答說:不會呀,該學習的時候就學習嘛,學習完了就可以做別的事了——好像也無可厚非的。女孩的行頭很專業,背著一個mini擴音器,除了聲音稚嫩,解說的語氣語調甚至手勢都跟平日見的導游無二樣,非常職業化,看來從業時間不短了,注意到其他的小導游也差不多是一個模子出來的,暗暗“佩服”這古徽商後代們的商業頭腦了!
在婺源的兩個整天都沒有見到太陽,一向喜歡明媚陽光的我也絲毫不減游興,反而覺得那樣纏纏綿綿的細雨更配江南春色,朦朧中的小橋老屋更有韻味。在我這樣地道的北方人眼中,婺源不愧是中國最美的鄉村,無論人文,無論自然,還有那份和諧與寧靜。
晚上離開婺源回到了黃山市,第二天又驅車到了黃山腳下的西遞和宏村。沿途依然是成片的油菜花和皖南民居,這裡無論古今都算正宗的皖南了,不過比起婺源來這裡的民居顯然有些雜亂,有些新式的貼著瓷磚的小樓夾雜其中,雖然也是白色但已完全沒有了那種水墨印的感覺,也有青黑的屋檐翹角,但比起老屋的精雕細刻就顯得簡單粗劣了,於是又感嘆起身處江西大山深處的婺源人對傳統的繼承和保護來。不過西遞和宏村還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這是兩個在2000年被聯合國選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僅宏村就保留了150幢明清時期的老屋。如果說婺源的思溪延村是普通徽商的宅院,這裡就是是大戶人家的房子了,規模更大,格局也更講究。宏村的南湖、月沼令那些斑駁的老牆古屋更雋永,最具名氣的承志堂算得上皖南民居裡的“豪宅”了,裡面生動的彩繪木雕顯示了主人曾經的富與貴,而西遞的膠州刺史牌坊也道出了這座古村落曾經的輝煌。兩個村落也常有大片來取景,<臥虎藏龍>、<聊齋>、<青花>裡的眾多明星都曾在這裡駐足過。
回京前那個午後暖洋洋的,不想再安排其他的行程,便在黃山那條有名的老街閑逛,老街、老店、傳統手藝、特色小吃,還有老人們圍坐一起嘮家常,貓咪慵懶地睡在檐下老椅上,一派熱鬧卻也悠閑的景像。我刻了一枚壽山石的印,給老公題了一幅藏頭詩的折扇,外甥女買幾把香扇幾個鏤花的小鏡子,兒子抓了一把古銅錢,又去品了一杯黃山特有的明前毛峰和猴魁……每人都收獲滿滿——不僅是握在手中的,更多得是印在腦海中……
對了,在這裡還要特別推薦一下黃山的小方師傅,他一路陪我們從黃山到婺源再回到黃山,一路下來已不僅僅是單純的租車司機,已跟我們成了一塊游玩的向導和朋友,人很實在,服務很周到,如有去婺源或黃山准備包車游玩的朋友可以與他聯系:小方師傅 1395596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