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牆黛瓦、金黃的菜花、古村小橋、青石板路…… 回來幾天了,依然沉浸在這些遠比夢境要美得多的景像中,有些不敢動筆,唯恐我等才疏學淺之輩媚俗了那份濃重的底蘊與至純至美的自然。最早是在航班上的雜志裡見到過雲南羅平的油菜花,一下子就被那滿山遍野的金黃吸引了,於是便神往某一天親歷,可惜羅平的花期是2月,沒有檔期

可以安排,對徽派建築也是情有獨鐘,於是當那張油菜花海映襯著皖南民居的經典的圖片跳入眼簾時,便認定就是她——婺源。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本來是一家三口出行的,臨行前一天老家事急,老公要趕回去,就改由外甥女隨同做我的“助理”了。
等不到清明假期開始,便提前告假,2日晚上抵黃山,3日上午已然站在江嶺之上了。不過還未到嶺上時,沿途就已多次被美景攔截,與油菜花零距離接觸了。江嶺的層層梯田是最適合觀賞油菜花的,司機小方師傅真是善解人意,知道我們的需求,第一站便帶我們到了這裡。婺源油菜花開最繁盛的時候應該是3月下旬,現在雖仍在花期,但綠色的莖葉已經開始多起來,又逢雨後江南特有的濛濛霧氣,看起來沒有想像中那樣金燦燦的,但漫山遍野層層疊疊的規模和氣勢足已讓我們驚嘆了。如果僅止這些也不算為奇,最有意境之處在於粉牆黛瓦的村落或隱或現於黃色的花海之中,完全如畫境一般了。如果真的用畫來比喻,這是怎樣的一幅畫呢?黑白相間古樸素淡的皖南民居不就是一幅天然的中國水墨畫嗎,成片的金黃色則更像西洋的油畫了,僅這一幅中西合璧渾然天成的畫卷已經讓我覺得此行物有所值了。
婺源位於贛皖浙三省交界處,今屬江西,但曾經是古徽州的一部分,因而我們見到的都是那種皖南民居,不僅建築,其文化傳統也保留著徽式風格。婺源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賢士才子輩出,無論經商做官還是舞文弄墨,均有不菲成績,尤以朱熹最為今人所知。不敢妄加評論其人文與歷史單就看婺源地圖上那些文縐縐名字——紫陽、賦春、曉起、沱川、理坑、清華,就知道這是一個極具文化底蘊的地方……
江嶺下來在路邊的農家飯館嘗過婺源特有的荷包鯉魚,便在飯館主人的指引下走進了曉起,曉起為村名,分上下曉起,也是個有千年歷史的山村,與其他幾處房屋密密匝匝的皖南古村落相比,這裡更具田園風光,也是休閑的好去處。因為3日人們大部分還都沒有放假,游人很少,我們便在村中石板街巷上慢慢徜徉,溪水在村中流淌,遠近山、古樟樹、祠堂老屋、青石板路、水中倒影,處處都是相機的最愛,正跟外甥女聊著這裡是天然的美容院,可以不用防曬不用保濕呢,一聽說這個村子曾經有過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的輝煌,立刻多了幾分敬畏不敢造次了。進村時看見隔著一片油菜花田地有一所小學,很新的白牆青瓦徽式樓房,大概有三四層高,出村時正逢三三兩兩的孩子們放學回家,與我們迎面走來,女孩走得快些,男孩們有的淘氣地邊走邊玩,光是那見人時的表情,便一眼就能分辨出是山裡的孩子,帶著那種靦腆的可愛,我湊過去跟幾個孩子說給你們怕個照好不好? 幾個沒有應聲,一個膽子略大一些的好像也害怕直視我,眼睛盯著地笑呵呵地說不好。後來看他們在采一種帶一個小骨朵像草一樣的東西,我不解地問是不是藥材,他們說不是,是玩的,有點得意的樣子但但依然不直視我,兩個孩子拿著那樣的東東給我做了個如何玩的示範,原來是拉鉤游戲,看誰的東東韌勁大,哈哈,原來如此,我們小時候也用草玩過類似的游戲,好舒服的天然玩具~ ~
車子向婺源縣城的方向行進,已經分不清外面是雨是霧,忽見一處路邊很多人舉著相機架著架子在拍什麼,立刻停車跑過去看個究竟,原來又是一副水墨丹青。這就是汪口村,兩條碧水在村前彙合,這裡在明清兩代曾是古徽州商賈雲集的水陸交通樞紐。隔溪眺望,因濕度大視線有些朦朧,更加不敢相信眼前是真的景色:遠處的青山近處的碧水托著一個錯落有致黑白分明的古村落,仿佛那山那水都是為了這個小村落而存在。趕快按動快門,留下千古的永恆。這裡是拍攝汪口全景的最佳地,但若進入汪口村需繞到另一條路,想來這樣的古村落在婺源還有很多,濛濛細雨又飄起,便沒有再繞道進入,留些遺憾也好。
繼續前行,不久就在李坑的面前了。村名往往跟所處的位置有關,看婺源的村名,叫“坑”的很多,還有“灣”、“塢”,李姓人家居多,又在低窪處,便是"李坑"了。李坑是地地道道的小橋流水人家,兒子就是被這樣的景像吸引來婺源的。這個小小的徽派風格的江南水鄉雖不及周莊與烏鎮的名氣和規模,但是更加古樸和有韻味,很少現代的雕琢。 一條窄窄的小溪上每隔十幾米便是一座小橋,或木橋或石橋連接著兩岸人家,說是兩岸,也不過相隔十米左右,這邊和那邊說話只要提高一點聲音便可以聽得見了,岸上的石板路也很窄,幾乎是出門即上橋。有流水的村子都有一種靈氣,常說人傑地靈,我覺得是因地靈而人傑更恰當。據說這個李姓,就是李唐王朝的後代,盡管這個村在婺源已算偏遠,但仍出了不少仕臣富賈留下了不少傳世之作。水上有木舟竹筏,既是村裡人家的交通工具,也為游人添了些水中蕩漾情趣。有意思的是那裡的人家還保留著流水洗衣的習慣,眼見著洗衣婦們在溪邊石板上用棒槌捶打著衣物,一幅原生態的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