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絲織夢到徽州
鐵路中學的老同學聚會,決定去徽州一游。立刻想起“無夢到徽州”這一美妙上口的詩句。它該如何解讀呢?
明朝戲劇大家湯顯祖曾賦一詩:《游黃山白岳不果》
序:吳序憐予乏絕,勸為黃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友人吳序勸落魄潦倒的湯顯祖到徽州去求見退休的宰相許國,以消除隔閡,改變自己的困境。“黃白”者,黃山、白岳(齊雲山)也。湯顯祖的詩,前半段針對友人吳序勸説“走後門”,揶揄之意不難看出;有道是日有所想,夜有所夢,“無夢”即“沒想”,後半段本意説的就是“沒想到徽州”。如果把這首詩當作是清高的湯顯祖對徽州風光的贊美,那是誤解。今天有些人濫用“無夢到徽州”做廣告或做文章標題,自以為是地解讀成“無數次夢到徽州”,“不做夢也要到徽州”,豈不滑稽荒唐?
實際上,徽州雄峙天下的黃山白岳、綺麗如畫的峽谷秀水、古樸高雅的民居街坊、深厚久遠的文化歷史,早已是所有旅行者向往的夢中仙境。沒必要老是拉出湯先生來“不合時宜”。
2月28日清晨,人民廣場。上海博物館大門前早已人潮滾滾,路邊停著的旅游車數量驚人,一問導游,竟達83輛!由於參加徽州游人數出乎旅行社意料地爆棚,不得不將車流分做兩路出發:一路從湖州方向進入安徽績溪先游鄣山大峽谷;一路從滬杭高速公路轉杭徽高速先游雄村、古城岩。我們這一路將先向績溪前進。
7點出發,陰沉的天又開始下雨,延續已經一星期的濕冷日子。水汽把車窗玻璃蒙上白霧,弄得窗外景致全無。一直開到平望,停車,讓大家下車小息、方便。平望,印像中,過去曾是醬菜之都,上海一半的醬菜市場曾被它占據。現在,醬菜只是平望發達的經濟布局中的一個生產小項。
按説這一路上經過滬蘇浙皖4大省市,應該有些看點。比如澱山湖風光、蘇南的紡織產業區、湖州山水、安吉竹海、皖南林區。可是,行駛在冷雨中的空調旅游車,密封玻璃窗上的水汽始終不散,幾乎什麼也看不到。我們懵懵懂懂、像睡夢裡趕路的旅人,全然不知車外世界的一切。
四個小時後,迷糊中已到了績溪縣城,一溜車隊在大街上停下來。我們被安排進一家飯店吃飯。由於車隊龐大,游客太多,只好分批進餐。在一片嘈雜混亂中匆匆吃畢店家快速端上的徽式飯菜(蒜味和辣椒充斥所有熱炒冷盆),其中一味紅燒肉,居然以全肥膘肉為特色。徽菜屬於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我卻幾乎未曾見識過,至此初步留下了印像。站在街上打量這座被綠色大山包圍的小城市,覺得出乎想像的繁榮。各種商店齊全,裝潢考究,雖在山間,卻跟上了時代潮流。這也不用奇怪,大上海的所有商廈、居所,不也就是由各地的打工仔(抱括徽州的)搞定的?由於雨下個不停,減少了欣賞小城風光的興致,我們回到了車上打盹。
下午,沿著一條江東行,前後左右全是連綿的大山,山上一色是郁郁蔥蔥的森林。公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汽車不停地左轉右拐。山中的民居,倒也是新的居多,式樣新潮漂亮,基本是二三層樓,不輸江浙一帶之民居。隱隱有一絲遺憾:皖南山鄉迅速的現代化,已無情地把古老的徽州風情掃除了。仔細觀察,視野裡已難覓徽式古舊民居!想起三十年前去黃山,那時沿途山間展現的,純粹是一派明清遺風的小村落。呵呵,可不是,這次來徽州地區旅行,只能參觀刻意保留下來的“古村”了。而沒有公路汽車的古代,山區人民只能靠徽杭古道溝通外面的世界。古徽州民謠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說法,由於山多田少,當年的徽州人不得不走出大山,外出經商討生活。他們終年在外,飽受思鄉之苦,過著“一碗鍋巴飯,兩個鹹魚頭”的艱苦日子。
導游,一個挺秀氣的眼鏡青年,忽然指著江對岸的一個古屋巍然的大村莊介紹起來:
“這就是績溪龍川胡氏祖居!”哦,明朝一個重要抗倭將領、總督、兵部尚書胡宗憲的族裔就世代居住在這裡。胡氏宗祠是安徽一處重要古跡。
一個小時後,我們的大巴停在一堵圍牆前,圍牆後是一個停車場。前面的一條專用公路通向雲霧繚繞的連綿大山,我們必須換乘鄣山大峽谷風景區的小巴士才能進山。
大鄣山,亦稱“三天子鄣”,地處皖浙贛邊界,屬黃山余脈。我曾翻了許多地圖,也許是地圖出版太簡陋落後,居然沒有查到什麼“大鄣山脈”。也許,這是古地名吧?正如地圖上早已消失的“徽州”稱謂的重新叫響一樣,“大鄣山”也老樹爆新芽,煥發出了新生命力。這裡是“吳楚分源”的屋脊,是鄱陽湖水系樂安江與錢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嶺。群山環抱,山峰林立,森林覆蓋率高達 90.7% 。
明代徽州順天府通判汪循《登大鄣山》詩雲:“清風嶺上豁雙眸,擂鼓峰前數九州。蟠踞徽饒三百裡,平分吳楚兩源頭。白雲有腳乾坤合,遠水無波日月浮。誰識本來真面目,乍晴乍雨幾時休?”呵呵,原來大鄣山綿延徽州達三百裡!從婺源到績溪,古人把沿徽州東南一帶山脈都叫鄣山。“乍晴乍雨”是尋常事!可見森林影響當地氣候的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婺源、績溪,還有黟縣、休寧、屯溪、歙縣歷史上都屬古徽州所轄。
大鄣山主峰擂鼓尖,海拔1630米,是今江西省境內最高的一座山峰。終年雲遮霧罩,生態環境純淨天然,乃是“婺綠”名茶的重點產地。績溪的最高峰叫清涼山,正在開發為旅游勝地。婺源境內有一處大鄣山臥龍谷,是早已聞名的風景區。而鄣山大峽谷,卻遠在婺源東北120公裡的安徽省績溪境內,深藏於大山之中,自古不為世人所廣知。除了少數循著徽杭古道進出的苦行商人偶而一賭其芳容,就只有當地采藥和打獵的農民零星涉足。只是到了近年,才有人意識到這裡幾乎原始狀態的不凡風景值得商業化開發。
小巴士開進一條新建不久的專用登山公路,不怎麼寬,兩輛小巴士交會時,其中一輛還得停下避讓。一邊是峻峭的高山,一邊是深深的山溝溝,坡度大,曲折驚險。顯然,一般旅行大巴難當此任。一位當地女導游半道爬上小巴士來,邊埋怨我們不該挑這個大雨天進山:“叫你們今天別來,偏要來。看看,除了雨水,雨霧,還有什麼好看的?”是的,山裡一片白茫茫,霧氣裡隱隱約約露出大山的輪廓,那些樹啊、竹啊,灰蒙蒙的,被雨打的萎頭萎腦,少了綠色的鮮靈。人們都説,皖南山水,春夏才是最美的,因為既有陽光,也有不時補充的雨水,那時節,松濤竹海,滿山翠綠,蜂飛蝶舞,鳥語花香,流溪瀑布,巉岩巧石,才叫一個“爽”!而今天,哈,冬天還不願離去,刺骨的寒風,裹挾著冰冷的雨點,無情地突破雨傘徒勞的抵抗,向著我們飛來,把我們的冬衣淋得濕透!水是有了,而且是太多了,多得滿世界皆是!剛出發時,我們還自我安慰:到大鄣山看雨景去!但身臨其境,方知難圓其説。至少,空山鳥語的意境是沒有了。洋洋灑灑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是一幅煙雲彌漫的大障山的水墨大寫意!
眼鏡導游顯然是第一次來鄣山大峽谷,他卻不顧本地導游在場,竟“指導”大家“到達偉人石就往回走”,但景區游覽圖上,偉人石不過在臥龍溝的中間。這個誤導後來讓團隊的相當一部份人上了老當。因為只有繼續向前走,才能看到大鄣山最漂亮的風景,而且按照前方的路行進,順著山路自然會回到我們的出發大門。而如果你爬不動山,想偷懶省力的話,無釐頭的走法是先讀懂游覽圖,逆時針“倒走”——即先走向百丈岩,感受大鄣山最撼動游人心魄的地方。那裡彙聚了最美侖美奐的懸崖絕壁、瀑布飛流。也許,不適宜或不願意大運動量爬上爬下的人們,應該接受我的建議。因為按順時針路線回來的人,都説後面的道路其實很好走。與其半途而返,不如悠悠漫步。
鄣山大峽谷主要景點線路:
峽谷悠然 → 翡翠池 → 肖像石 → 綿延棧道 → 水墨大鄣山 → 龍門飛瀑 → 巍巍百丈 → 鄣山疊翠 → 天門橋 → 犀牛戲水 → 偉人石像 → 神馬食草 → 小天門 → 蝴蝶潭 → 神龜頂石 → 冠頂生花 → 天門中開 → 龍門泉 → 龍鳳呈祥 → 鳳凰擺尾 → 石棺 → 百丈岩月色 → 百丈岩佛光 → 百丈岩 → 葫蘆潭 → 七色潭 → 天門中開(2) → 擎天一柱 → 三山競秀 → 徽杭古道 → 三疊泉 → 百丈龍吟 → 龍骨 —— 然後順著新的山道折回景點大門。
冒雨跟著導游沿著進口處一級級的台階拾級而下。很快兩旁密密層層的樹木擋住了行人的視線,雨水彙成小溪在石階旁淙淙地流淌。下峽谷的路還是較陡的,漸漸地快到谷底了,“潺潺”的流水聲蓋過雨聲從四處不斷傳來,離開山坡上茂密的樹蔭,頓時眼前一亮:一條蜿蜒的小河呈現在你的面前,河水清澈見底,讓人忍不住彎下腰來鞠一捧清泉在手,感受一下水的爛漫和韻致。河面上則有吊橋晃悠悠迎接游人。沿河而上,右手不遠處一塊巨大的偉人石像靜靜地巍立在水旁,旁邊正是“南湖的紅船”......

(鄣山大峽谷偉人石)

(鄣山大峽谷激流巉岩)
走在鄣山大峽谷裡,你禁不住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裡蒼松翠柏隨處可見,樹下不知名的野花競相開放,葛藤在這裡竟神奇地生為了一個個天然的秋千架,讓你忍不住地想坐上去游戲片刻。溝中巧石林立,岩石與流水相映成趣,組成了 “鯉魚跳龍門”、“犀牛戲水”、“神龜頂石”、“銀龍飛天”等等一個個美麗的畫面。
峭壁上的龍須草更是為景區增添了幾許飄逸、俊秀的色彩,一幅純原生態的景像。沿著景區的小路行走,或在河上漫步,或在林中穿梭,耳邊或流水潺潺,或泉水丁冬。泉水從山中歡唱而來,忽然變作白練般的瀑布,巨大的落差錯落有致地行成了天門中開、蝴蝶潭、天子潭……等景點。山勢漸平緩,流水也放慢了腳步,在巧石巉岩之中,時而狂野,時而溫柔。鄣山之絕更在於百丈岩,巨岩的峭壁上,似乎有一只壁虎在不畏艱險地向上爬,在百丈岩底,有一個飛瀑轟響的葫蘆潭。據説,晴天霧靄之中,常會在不經意之間看到佛光現像。百丈岩是一座單體巨石,大約一億年前的一次斷裂形成的花崗岩體,高460米,寬180米。人站在岩下,只能驚嘆造化的偉大。
走出大峽谷,汽車繼續在雨幕中把我們帶到了越來越現代化的黃山市(屯溪)投宿,晚餐時,飯桌上有人提出游覽屯溪老街的建議(據打聽,夜市要九時半才結束),終因下雨,勞頓,時間少而不了了之。其實,這條老街還是值得一游的。據介紹,古代外出的徽商模仿南宋臨安城的建築風格在家鄉大興土木,所以,老街又被今人稱為“宋城”。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雄宗的徽商在老街一下子興造了47所店鋪;由於徽州慶幸遠離歷代戰亂,老街得以完整保全,如今你若逛老街,宛如夢回宋明朝代。街道狹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紅色麻石板;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店鋪疊致有序,全為磚木結構,粉牆黛瓦;窗欞門楣有磚雕木刻,技藝精湛;屋與屋之間是高高的馬頭牆,構成了徽派建築群體美。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測,是我國古代街衢的典型。
第二天,六時就被催起吃早餐,餐畢即上車趕往古城岩。雨,似乎小了些,且時下時停。一路西行,想不到這裡卻是一派平原景像,群山,遽然退到遠方去了。黃山市的民用飛機場,就在附近。
車上,導游很慶幸地告訴我們一條消息:由於連日下雨,鄣山大峽谷那條進山小公路可能遭到山上飛石的塌落,今天禁止通行了。不巧的旅客只好臨時改游道教聖地白岳齊雲山。
古城岩,地處休寧縣萬安鎮以東,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獨處公路一側。已發行的地圖上還沒有標注,雖是低低的一面山巒,卻以眾多的古跡遺址、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壽山旭日”的奇特景觀而聞名於世。在今天的游人眼裡,古城岩簡直化成了徽州歷史、徽州風情、徽州傳奇的一個文化符號。
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永安元年,古城岩便是休寧縣府的所在地。此後的很長時間,這裡都是休寧縣治所在地。只是不知何時,為什麼古城消失了。隋末歙州人汪華興兵造反,先後占據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自號吳王,後歸附李唐,被封“越國公”。在古城岩的山前曾豎有巨石牌樓,上鐫“越國古城”,便是為紀念汪華而建。山頂尚有著名的“汪王宮”遺址。天下汪姓,半出徽州,都認汪華為祖。近年全球各地尋宗之汪姓人士,紛雜而來拜祭。汪王宮的恢復,已在籌劃之中。汪王宮遺址正前方,是雄峙水濱的獅峰,山巔有巨石懸突,崖頂略平,相傳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金聲練劍習武之處,名“練心石”。
古城岩山右側有像峰,峰形宛如巨像蹲伏,石鼻前伸,長有6米多,下有石門夾峙,如雙鶴引頸伸入崖內,俗稱“交杯石”。古城岩山南舊時有一處園林,據傳設計構造精雅,名為“半亭”,門額題“溪山一覽”,園中廣植花木,石台中植方竹叢,其竹外方內圓,蒼虯可喜,一石岩間辟為棋室,以供高人對弈。室外為青石板鋪成的平整通道,路旁石欄下,溪水聚為深潭,養魚放生,稱為“放生潭”。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題書“魚樂園”三個徑尺大字,刻於石壁之上。但山岩依舊,故園已毀,只待後人追夢再造了。
獅峰左有文筆峰,峰巔築有六角七層萬壽古塔,始建於宋末,現在看到的為明代嘉靖年間所復建,高29.6米,塔已破敗,但仍雄峙山頂,顯著飽經歲月的蒼涼之美。塔下有明代“還古書院”遺址。應該説,歷史上古城岩的書卷氣是十分厚重的。
説實話,現在的旅行社,項目説明書做得實在太簡單。除了旅程時間安排,景點的説明通常是幾句廣告語。而這,其實是很容易做到令人滿意的,無非多印幾個字句而已。小小文字説明,有時就是比單單的導游講解管用,原因是讓游客預先“做了功課”的旅游通常比唐突的走馬觀花效果要好。有些人學會用電腦尋找景點説明,確是高招。不然,一下子站在景區之中,還真不知道怎麼游覽名勝古跡的精髓。

(古城岩牌坊)

(古城岩徽派民居群)
經古城岩的大門,汽車可直接開進景區。路旁是四座古代牌坊,分別表彰忠、義、節、孝。再進一個院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小山,山崗上有古民居組成的村落,民居前有考究的平台;山頂一座殘破的古塔;山坡上有一所很大的頗有氣勢的黃家祠堂,隨導游進內,牆上有關於古代徽州文化的介紹,導游充滿自豪地敘説徽州古代科舉時代歷經的輝煌,曾產生過多少多少的狀元、進士。看來,只有大名鼎鼎的狀元城蘇州可以與之比肩了。
初時,對古城岩建築的格式安排感到有點奇怪,整體感覺上不一般,古樸、秀麗、靈動,感到古人布局挺有美術水平似的,後來才知道這裡的大多數古建築都是從別處移建而來,都經過專家充分的刻意規劃。如今的古城岩已是一座沒有常住居民的懷古博物館式公園。
原來,從1999年起,香港金利嘉有限公司慧眼獨具,投巨資在古城岩興建大型風景名勝區,於2002年9月26日落成開業。景區內建有從全縣各地原汁原味遷移而來的古牌坊、古民居、古祠堂、古廟、古門樓、古牌樓等,內中的許多古宅、古文物都是不失時機地搶救下來的。(實際上,連古城岩本身也差點兒被急功近利者放炮采石毀掉。)這些古建築與古城岩原有的“汪王故宮”、“朱元璋避難洞”、“練心石”、“半亭”、“方竹叢”等遺址及氣勢宏偉的萬壽塔和諧布局,互為映襯,歷史文化與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充分顯示了古徽州古樸雋逸的風貌。
富有徽派特色的古民居一般都有二層,廳堂高敞,外面是磚石牆,多無窗,內是木結構廳堂房間。由於靠宅內天井采光,室內光線較暗。這些融徽州人智慧的高堂大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兩、三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發揮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鬥。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民居樓上較開闊,俗稱“跑馬樓”。天井周沿,還有雕刻精美的欄杆和“美人靠”。在古城岩一間較大的民居當中,天井中居然築有一金魚池,魚池對面還有一個古戲台。一男一女兩位民間演員在錄音機的伴奏下為我們表演了一段全中國人民都會唱上兩句的黃梅戲《夫妻雙雙把家還》,讓大家在徽派民居裡領略了皖南民間曲藝,真正體會什麼叫“繞梁三日”的美妙,受到了旅客們由衷的鼓掌喝彩。有一間古宅外築有別致的望月台,在望月台上憑欄遠眺,越過一大片田野,可見遠遠的群山,據説“白岳”齊雲山就在其中。近處則是一條橫江嫣然流過,一座徽州常見式樣的數個舟首橋墩的古石橋橫貫其上。哈!果然是風景這邊獨好!
目前在古城岩的建築按參觀順序如下:
城樓→古亭→拾步橋→吳繼京功名坊→張應揚功德坊→古林雙節坊→胡鼎妻程氏孝行坊→黃氏宗祠→朱仁宅→金舜卿宅→程成安宅→西園→古城塔→望月台
最後,古城岩的導游指點著靜靜的小山為我們講了有關古城岩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奇特美麗的傳説:
相傳朱元璋和陳有諒在鄱陽湖進行水戰,朱元璋兵敗,落荒而逃。當他逃到古城岩時,在山上發現了一個只能供一個人進入的洞口,情急之下,他躲了進去,進去之後才發現,這個洞口無任何遮攔物,非常容易引起敵人注意。就在這危險的時刻,忽爬來了許多蜘蛛,並在洞口織起了密密實實的蜘蛛網。當追兵趕過來,看見蜘蛛網完好無損,就想這裡面肯定無人進去過,所以就轉道而行。朱元璋因此化險為夷,而後成就帝王之業。故此洞稱為“藏龍洞”。
古城岩有一座標志性建築—萬壽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奇特之處,在於塔身是傾斜的。塔身為何傾斜呢?相傳當年朱元璋從洞中逃生,天色已黑,地形又不熟,迷了路。這當兒他抬頭一看,只見一座古塔聳立在眼前,於是他從懷裡掏出吃飯的筷子,充當兩柱香插在塔前,向塔祈禱,希望能為他指引方向。說也神奇,只見整個塔身慢慢的向東南方向傾斜,朱元璋匆忙拜謝之後就向該方向逃去。結果真的突出重圍,次年在歙縣重新起兵。他插下的筷子,竟變成一種奇特的竹子,下方上圓,當地人稱為“筷子竹”。又因為它是成雙成對生長,所以又被稱為“夫妻竹”。至今古城岩還存有這片竹叢。
不僅有“藏龍洞”、“萬壽塔”,“筷子竹”;當年朱元璋最重要的謀士朱升,也出自於古城岩。朱升曾獻“高築牆,廣集糧,緩稱霸”之策,為朱元璋登上帝位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稱帝之後,朱非常賞識朱升的才能,但朱升不好名利,不肯出山。於是朱元璋五次到古城岩登門請朱升輔佐他,比劉備三請諸葛還多二次。
從休寧古城岩到歙縣雄村約一個小時車程。有關雄村的歷史、人物、典故,眼鏡導游在途中講了不少。雄村走出的聞名中國的人物,其中竟有明朝倭亂中大名鼎鼎的海商兼海匪王直。幾年前,有憤怒的國人專程來此把王直的墓給砸了。但考證下來,王直只是雄村附近村莊的人士而已。
古雄村在新安江北岸,群山之間的一個盆地中,隔江的南岸大山尤顯雄氣,這彰顯雄村的風水不凡。連續二十多天的豪雨讓冬季本該近乎干枯的新安江變得浩浩蕩蕩,一派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勢。對岸山腰上,有一杏黃色建築十分顯眼,那是慈光庵。這個古庵,它訴說著古代一個姐弟勸學的故事。清朝大官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幼時為頑劣小子,無心讀書,其姐苦心規勸他說:“你不用心讀書,將來如何登堂入仕,承繼父業?”曹頑童誇下海口:“他日我定為官,且勝吾父。”姐姐有意激他:“你若為官,我當出家為尼。”不料曹振鏞從此刻苦攻讀,且不負姐姐所望,考取了進士,官至軍機大臣,權傾朝野,留下“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的佳話。有道是姐姐不食其言,堅持要出家,曹振鏞苦勸無效,又怕姐姐在千裡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當地俚語“隔河千裡遠”之意,在新安江對岸建了一座尼庵供其姐修行。

(一品雄村)
景點進口處古樹參天,新修的大門古色古香,儼然一副江南園林的氣派。一座新建大牌坊傲然挺立,前面書“一品雄村”,後面書“宰相故裡”。道旁用大理石碑鐫刻著由徽州發跡的歷代名人及其生平事跡。除了明清兩朝的官老爺、徽商和才子們,民國大文人胡適的名字亦赫然陳列其中。江邊本全是雄村繁雜的村舍,現在為了游客的觀瞻,建起一堵高牆隔開,江邊僅留一條保持著天然風光的走道。本地導游在領我們走過一個邊門時,特地關照我們別因為好奇私自鑽進去,“因為老雄村裡村道雜亂無章,如同迷宮,進去很可能迷路出不來了。”講得好怕人!可惜規定的游覽時間太少,又是天雨路滑,不然倒真的想進村看個究竟。
雄村最著名的當屬竹山書院。書院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園林建築,剛整修不久,由清曠軒、文昌閣、桂花圃組成。正廳中壁懸藍底金字板聯一副:“竹解心虛,學然後知不足;山由簣進,為則必要其成”,為曹文埴所撰,意在勉勵後學之士。書院設堂講學的地方叫清曠軒,軒廳正壁嵌著的曹學詩撰寫的《所得乃清曠賦》告訴我們名稱的由來。清曠軒還有一個稱謂叫桂花廳,因軒前小巧的庭院中遍植桂花樹而得名。可惜由於年代久遠,變故太多,書院內部的擺設已蕩然無存,一個個空空的廳堂樓閣全然沒有了書香氣息,這是亟需補充的。希望能有明清風格的書院重新布置面世。曹氏家族寫有族約:凡族人中有中舉者,可在庭院中植樹一棵。眾多的桂樹,顯示出雄村歷代人才輩出。桂花廳東北側有一座雙層八角形亭閣,叫 " 文昌閣”,又名“凌雲閣”。此閣建於清代,磚木結構,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南面樓檐懸掛“貫日凌雲”匾額。竹山書院近旁有一座桃花壩,是雄村沿新安江的一道石堤,占地 500平方米,壩上遍植桃花,是觀賞江景的絕佳處。相傳,清人袁枚在前往黃山游歷時,曾和清代戊辰進士曹學詩一道在桃花壩上欣賞過桃花。桃花壩就是曹姓家族的水上公園。
唐李太白有《清溪吟》:“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據説,村邊這條江,枯水時期,才能復見詩中意境。
在原來雄村的古祠堂前,屹立著一座高大、巍峨、壯觀的 “四世一品坊”,四柱衝天,三間三樓,專為褒獎戶部尚書曹文埴及其祖上三代而建。二樓額枋上刻有曹文埴和他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和官街。世襲官威,世代顯赫,故稱四世一品。我站在坊下,細看已經模糊不清的石刻,撫摸這粗大的方柱,對古人產生一種敬仰。這裡的好山好水孕育出了世世代代的書香人家啊!
雄村在抗日戰爭時曾起過不小作用,那就是軍統在此建立了中美合作所分部,43-45年先後訓練各種特工、軍事人員6000余名。所以現在專門辟有原中美合作所的展覽館,展出不少當時圖片資料。這裡的進出口另有一座“大中丞坊”,亦是威風凜凜!自然引起一片照相機的哢嚓之聲。
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的是,雄村與商業氛圍過頭的周莊之類古村鎮不同,除了游覽門票,居然連一瓶水都買不到!景點周遭抱括人口二千的老雄村,連一家夫妻老婆店級別的商店也看不見,更無一般景區常見的攬客小商小販群。自古崇尚耕讀的雄村人難道不諳或者不屑徽州著名的經商之道?以至於大批游客紛至沓來,除了留下門票錢和大小便,連吃飯費用都得由旅游車送到十裡之外的地方去花銷。放著大筆到來的現成生意視而不做,雄村人也忒清高了吧?
雄村景點大門不遠就是徽杭高速公路。吃過中飯,我們就開上了高速回家之路。讓人苦笑的是,在各景點旅游途中一直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的雨居然停了。這樣,就讓我們能一路觀賞著皖南和浙西大峽谷的生機勃勃的崇山峻嶺,在老同學之間嘻嘻哈哈的笑鬧之中,繞經杭州回到了上海。
2009-2-28----2009-3-1二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