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教堂,蕩滌心靈的美

作者: 一切隋緣

導讀 (歐洲教堂) 歐洲人來中國,必會看寺廟,國人游歐洲,必會進教堂。教堂的美融合了建築、繪畫、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要了解歐洲文化必須了解歐洲的教堂! 其實只要置身歐洲,尤其是天主教國家,你隨時有可能與教堂迎面撞上。說有人家處即有教堂,算不得誇張,汽車在曠野行駛,待一片房舍進入視野,首先映入眼簾的,必是教堂的尖頂。城市最大的教堂必在市中心。 ...


(歐洲教堂)


歐洲人來中國,必會看寺廟,國人游歐洲,必會進教堂。教堂的美融合了建築、繪畫、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要了解歐洲文化必須了解歐洲的教堂!

其實只要置身歐洲,尤其是天主教國家,你隨時有可能與教堂迎面撞上。說有人家處即有教堂,算不得誇張,汽車在曠野行駛,待一片房舍進入視野,首先映入眼簾的,必是教堂的尖頂。城市最大的教堂必在市中心。歐洲舊城的格局大體相仿,市中心兩處最搶眼的建築,一為教堂,一為市政廳,市政廳前必有廣場,不遠處即是大教堂。兩者比肩而立,倒也將基督教文化教權與政權的對峙,直觀地呈現。

有人說,游歐洲,最值得看的是建築。最宏大復雜的建築,則非教堂莫屬。教堂大多是單體的建築,塊然獨存,孤峰聳立。哥特式教堂尤給人奇景之感,走近了立在正門前仰視鐘樓,更覺一種懾人的威勢。

一、教堂的主要風格

歐洲是天主教、基督教的發源地,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故西方的宗教建築以教堂為主,隨著宗教的傳播,教堂這種宗教建築形式也遍布世界各地,成為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歐洲的教堂,其久遠的歷史高超的建築藝術值得贊嘆。

教堂建築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天國耶路撒冷的模型。西方教堂建築細節預示著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立。根據心理學移情原理,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使人也有飄然欲升的意向。建築學家指出,教堂高大拱形穹頂、繁復的尖塔及彩繪玻璃窗無不體現著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閉空間、彎曲的圍閉形成的穹頂及尖塔的筆直通道暗示著上一層空間的存在,這就是天堂。教堂巨大的形像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彷徨,而壓抑、彷徨之感正是崇拜的動因。西方教堂建築的每處細節無不用心良苦地表達出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立,人的活動內容與建築的空間內涵是完全一致的。

教堂主要分為三種建築風格:羅馬式風格、哥特風格和巴洛克風格。此外還有拜占庭風格等。

1.羅曼(Romanik)風格

羅曼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因采用古羅馬風格的券、拱等建築式樣而得名。11世紀前後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響,幾乎全為羅馬式風格。其特征為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是圓形拱頂,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宇宙是圓形的。

這時的教堂布局大多是廳堂式和十字式的一種結合。

羅馬風教堂的另一個創新之處是在教堂正面的兩旁加上了鐘塔。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2哥特(Gotik)風格

羅馬式教堂是以鄉村修道院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哥特式教堂則是以城市“主教座堂”為核心而發展起來。歐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時代開始的,是由朝聖運動而形成的。

12世紀後哥特風格逐漸流傳於歐洲並風靡一時,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興起而衰落。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誕生於法國巴黎北郊聖丹尼斯隱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隱修院院長蘇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壇部位,為體現新柏拉圖主義的光、高、數三個理想,系統運用了尖肋拱技術,並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羅馬式的持重牆。此後,這一建築體系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在13世紀中葉達到成熟,並推向西、中歐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築是從羅馬式教堂基礎上發展起來,它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致甚至矯飾的方向發展。它遵循中世紀經院哲學高度理性化的規範,旨在制造出一種靈魂騰越的升華感應而引發出一系列技術革新。哥特式教堂建築代表著中世紀鼎盛時期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反映出西歐社會發展中上基督教影響曾經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東端半圓形後堂部位小禮拜堂較多,布局復雜。西立面有一對很高的鐘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牆,中央大門和上方欄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三座門洞都有周圍的幾層線腳,並刻著成串的聖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許多造型挺秀、高聳入雲的尖塔,堂身牆壁較薄,並以輕盈通秀的飛扶壁、修長靈捷的立柱或簇柱來增強建築物的高度感,產生出一種令人驚異的框架效果,使人可從外觀上來領悟、體會其玄奧、空靈之妙景。教堂的牆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幻覺。在教堂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壁上、柱身都裝飾有形像生動的浮雕和石刻,並能輔以從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線之點綴和烘托,使人置身於內更感宗教的莊嚴、肅穆和神聖。因此,有人把聳入雲霄的哥特式建築稱為一首屹立在空間的聖詩、一曲回蕩在天際的音樂。

2.1法國的哥特式教堂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鐘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戶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鐘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系,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

2.2英國的哥特式教堂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像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復雜的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像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鐘塔退居次要地位。

2.3德國的哥特式教堂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戶采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鐘塔的哥特式教堂。

2.4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築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意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裡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鐘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戶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3.巴洛克(Barock)風格

哥特式大教堂像征著地上的天國,這個同樣適用於巴洛克教堂。但有一點不同——特別是在羅馬,對於歐洲和西班牙在新直接(美洲)的省份也一樣——巴洛克的精神體現了天主教的勝利。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在各國展開,對教會給予了沉重打擊。而傳統教堂建築那超凡脫世、嚴峻冷漠的面貌也使人敬而遠之。於是,教會企圖在各方面加以改善和挽救,以更多的人性和世俗氣息來打動教徒,召喚他們重新回到宗教懷抱。

巴洛克的產生是出於反宗教改革思想的指導,它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與反宗教改革有關,雖不是宗教發明,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

17、18世紀後的教堂多為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內部的華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注重動態、空間感和立體感,空間上追求連續性,追求形體的變化和層次感,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故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有的用了大理石磚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畫和雕塑。室內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淺色塗料,加上彩色裝飾,讓人感到輕松,空間開敞,氣氛歡快。

3.1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築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衒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17世紀羅馬建築師封丹納建造的羅馬波波洛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干道的彙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干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3.2德國的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後,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葩。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致,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平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

3.3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1696~1746),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3.4西班牙的巴洛克建築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1738~1749)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4拜占庭(Byzantine)風格

拜占庭建築誕生於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的時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築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精選遊記: 佛羅倫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