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桂林攻略

作者: weibin5

導讀動身去桂林,是很早就計劃了的事情。大學四年中這最後一個難得的暑假,對於我來說無疑是彌足珍貴的。只是現實中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實在太多,行程不得不一再往後推遲。因此,在歷經痛苦選擇和漫長等待後的成行也越加顯得難得和寶貴徒步漓江 漓江的盛名早有耳聞,整個漓江景區號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覽區。因此游漓江是此行的重頭戲,出發之 ...

動身去桂林,是很早就計劃了的事情。大學四年中這最後一個難得的暑假,對於我來說無疑是彌足珍貴的。只是現實中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實在太多,行程不得不一再往後推遲。因此,在歷經痛苦選擇和漫長等待後的成行也越加顯得難得和寶貴徒步漓江

漓江的盛名早有耳聞,整個漓江景區號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覽區。因此游漓江是此行的重頭戲,出發之前我也對這一部分做足了功課。整個漓江以桂林至陽朔一段為精華,一般游客跟團也大都選擇從桂林的碼頭出發,然後坐船直接到陽朔這條路線。這種方法省時省力,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只能被動地跟船走,遇到再好的風景也只能一帶而過。而作為我這種背包客來講,可供選擇的方案則很多,且大都以徒步觀景為主。最終我選定了徒步楊堤至興坪一段,這段是漓江上最為著名的九馬畫山、黃布倒影以及二十元人民幣背景圖案之所在,堪稱精華中的精華。同時在廣大背包客中這段行程也是最為成熟的線路,因此可行性和安全系數較高。事前我參考了許多驢友關於這一路線的不同版本徒步方案和線路介紹,並做出了自己的方案,直到12號的晚上再一次確認路線後才安心入睡。

激動人心的13號終於到了。從火車站搭乘到陽朔的大巴半個小時左右便到了楊堤路口,下車再轉乘前往楊堤碼頭的中巴不一會兒便到達了楊堤碼頭。原來從這裡開始徒步漓江只用付擺渡的費用就可以了,而現在由於走的人多了當地政府便在這裡設了個收費站,收取所謂的“楊堤漓江徒步游景區門票”,過路要收費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當然由此也可見徒步漓江這條線路的熱度。其實與其說是過路費不如說是過渡費,因為這張門票包含了途中兩次過渡的費用。買過票從楊堤碼頭完成第一次過渡,徒步就正式開始了,上岸後沿著河邊的碎石路一路前行,不時會穿越河邊的村莊和田野,路邊破敗的草屋,河邊悠閑的水牛看起來很有感覺。但也許是缺乏經驗的緣故,從楊堤到浪石村第二個渡口之間圖上一段很短的距離我卻覺得走了很久,正當躊躇不定時,看見前方有兩位同行之人,上前詢問才發現果然是同道中人,而且是行家。一對從香港來的父子,兒子已經來過三次了,而且每次都是徒步走這條線,這次是專程帶他老爸過來走的。問清方向和路況後我有些忐忑的心終於平靜了下來,大家相約結伴而行,蹭個高手當然放心了。交談中得知,這個身材高挑卻並不瘦弱的青年人已經徒步去過很多地方了,最誇張的一次在越南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時,他曾全身被爬滿血吸蟲……聽著聽著我不由開始對眼前這位普通背包客不尋常的經歷佩服起來。

從浪石村完成第二次過渡之後,就開始了這段路程中最漫長的一個階段。因為按計劃,以興坪為方向從這裡到達九馬畫山大概要四小時左右。好在當天的天氣不錯太陽並不算大,沿著漓江的堤岸山路一路前行,山水交融的景色十分不錯。說到這裡就要順帶再提一下伏波山的事了,當初沒去伏波山,現在看來反而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漓江沿岸這樣的丘陵山峰實在是連綿不絕數不勝數,而且群峰靜靜地倒映在平緩的江水之中更是別有一番韻味。山上的竹林也十分青翠茂密,走累的時候坐在江邊的竹林之下小憩一時,悠然自得的愜意之感無以言表。

在徒步的耗費體力和游江的陶冶心智之間,記不得走了多久,終於到了老村頭,心裡不由得一陣欣喜,因為這裡是一個標志性的地點,到了這裡說明離九馬畫山就不遠了。果然,上了村子的大路一座巨大的山體便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九馬畫山了。它臨江而立,山面如削十分奇特,山壁因為錯落的石紋上生長出的樹木而顯得紋路分明,傳說中的九馬也正是隱藏在這些奇特的紋路之中。然而辨認這畫山之馬卻並非易事,據說當年周恩來和陳毅游江時,總理看出了全部九馬,老總也看出了其中的八馬。呵呵,可惜我眼力不佳,一會兒覺得一匹馬也沒有,一會兒又覺得整個畫屏中全是馬。

在九馬畫山前停留拍照時,天空突然又下起了陣陣小雨,霎時間群山之間雲霧迭起,在雨幕輕紗似的籠罩之下,畫山開始若隱若現,顯得更加神奇靜謐。這便是游覽漓江的絕妙之處,它並不因時、因地、因氣候而受影響,無論是晴天、陰天甚至是雨天,在各種條件下它都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特別是像煙雨漓江這種難得一見的佳景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唉,只恨一時“不得輕舟泛江行,錯失漓江煙雨中。”

走過九馬畫山就是冷水渡了,過渡後再走不久就能到興坪。實際上擁有九馬畫山、黃布倒影、興坪佳境等景觀的興坪景區是整個漓江的最高潮部分,可惜由於同伴體力不支,於是在冷水渡這裡我們選擇了折中方案乘船至興坪碼頭。當然乘船也有乘船的妙處,“船在水中游,人在畫中游”形容的便是這種美妙的感覺。只是很遺憾,由於機動船的污染和旅游過程中各種不可避免的損耗因素,現在的漓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清秀,清澈見底的漓江也已成為昨日的印像,於是我想找尋江中那塊巨大“黃布”的希望,自然也無奈地成為了泡影。要知道中國駐聯合國總部大使館懸掛著的兩幅實景巨畫中,其中一幅便是代表中國自然景觀的“黃布倒影”,另一幅則是代表中國人文景觀的萬裡長城。就是這樣一個作為畫卷能和長城同掛聯合國的景觀,現在卻在實地難覓蹤影,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順江而下的愜意中,不一會兒便到了興坪碼頭,回頭遙望便是央行1999年版2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的所在地了,我饒有興致的從兜裡掏出一張全新的二十塊錢,對著遠處景致的山仔細比對了許久,結果發現除了畫面主景的三座主峰比較像之外,旁邊的群峰似乎多少有些對不上,後來發現也可能是觀察角度不同所致,於是沒有深究只是匆匆拍了一組照片。回來之後才發現在興坪碼頭這裡拍攝的圖組中,有一張天光從雲端射出,直撒江面的漓江風景照,在光與影的巧妙配合下堪稱極品,當然這是後話了,也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傑作吧。

行舟至興坪也標志著游行漓江的結束,因為行程的最後一段是以順舟游江結束的,所以整個行程結束的十分逍遙灑脫。感覺漓江的山依然那樣清秀俊逸,而相比之下漓江的水則多少缺乏了一些它本應擁有的靈氣。

搭上傍晚的一班車,下一站,陽朔。

初抵陽朔

到了興坪就算是陽朔的地界了,然而從興坪搭車去陽朔還是足足花了一個小時的車程。 其實,一路上接觸了不少來自國外的朋友,有一個很令我吃驚的實事是,他們中的不少人對陽朔都十分認可十分推崇,然而除陽朔以外,他們對中國其他地方卻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這話並不誇張,我所知道的一對來自澳洲的姐妹,他們在中國的行程只有兩站,第一站便是陽朔,第二站則是香港。更有甚者只憑學會的唯一一句漢語“我要到陽朔”便只身來到中國尋找陽朔,這一點的確很讓人驚訝,也讓我對陽朔更加充滿了一份期待。

到達陽朔之時天色已晚,打電話給晨風青年旅館,不一會兒就旅館的帥哥就到車站接我了。來到旅館,這裡很安靜,小伙子們也很熱情,放下行李,和帥哥們討論了下明天的行程,安排好14號的行程,我便決定去西街走走,一個傳說中陽朔最精華的地方。因為沒有吃飯,於是先去了網上口碑很好的“紅星特快”要了一份十分招牌的什錦披薩。Red Star的位置其實不在西街正街上,但它在正街通往飯店的小巷子口有一塊很大的招牌,由於口碑很好,因此不少人到陽朔逛西街總會慕名而來,走到幽深狹窄的小巷盡頭,就可以一眼看到飯店招牌上那顆顯眼的五角紅星。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一份六寸的pizza終於新鮮出爐,先切了一小塊嘗嘗,貌似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好吃。所以不知是味道不對還是分量太足,反正我吃了將近一個小時才他它搞定。一看時間居然已經十點多了,於是顧不得閑逛只好匆匆趕回客棧,為第二天遇龍河漂流做准備。

山水陽朔

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的人很多,然而它後面其實還有一句話,便是“陽朔山水甲桂林”。這話其實一點兒不假,特別是當你游過號稱“小漓江”的遇龍河之後,便會發現陽朔的山山水水,全然有著一種源於漓江卻又別於漓江的獨特風情。

雖然事前已經准備了游遇龍河的線路,但為了省事兒,我還是選擇在到達陽朔的當晚便在晨風客棧定了漂流的行程和筏子。14號一大早在西街的Lucy Cafe吃過早餐後,就跟著向導(其實是客棧的帥小伙小林)一起騎著單車開始前往遇龍河漂流的起點興隆寨。通常遇龍河的漂流因時間和航程而異分為全程和半程兩種,按計劃本來是要騎行到全程起點遇龍橋,然後再折返至下半程的起點朝陽碼頭,因為這條路線上有廣西現存最著名的三座古橋——遇龍橋、仙桂橋、富裡橋,以及保存十分完好的舊縣歸義古城。可惜旅社給我們安排的是從興隆寨起漂,航程雖遠於朝陽碼頭卻又不到遇龍橋的大半程路線。進退維谷之下只好放棄上半程的美景。

如果說騎行在陽朔的田園阡陌之間是一種悠閑的愜意,那麼泛舟在陽朔的山水倒影之中則是一種絕美的享受。准確的說在遇龍河不應叫漂流而應該叫漂,整條河上一共有十幾道堰壩是不通航的,因此水流輕柔平緩的出奇,一條小小的竹筏就像一葉輕舟飄忽在這靜謐的河面之上,不經意間便與水天相接融為了一體。

我想相比漓江那樣名聲在外的“大家閨秀”,遇龍河足可稱得上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了。比起漓江這裡河水清澈,遠景常常讓人難以分清實景和倒影。這裡雖然山小水小,但清秀的山峰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之上,便讓人在泛舟而過的恍惚之間很容易有了“巍巍青山兩岸走,小小竹排畫中游”的絕美意境。君不見畫山畫水畫中人,心境空靈意語絕。平躺在竹筏的躺椅上,赤腳漫水,我好久都沒有出聲。原以為高峽平湖之後,再也無法體驗當年東坡先生買舟順江而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詩意快感,不曾想竟偶然在這嶺南的一支漓江余脈之上有了異曲同工的體驗。這裡遠離塵世的嘈雜喧囂,未有一絲多余的人工雕鑿,一切顯得那樣質樸、自然與純淨。悠然河上,心中淡忘了掛念,腦中遠去了思考,剩下的只有安逸和寧靜,雙眼微閉,靜聽萬物,感動的以致無言良久。

然而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感覺逝去的太快,就像這近三個小時的漂游,仿佛就是在一瞬之間便結束了。到達終點工農橋時間尚早,於是沒有停留,就向此行下一個目的地月亮山開始進發。月亮山是陽朔很有名的一個景點,這座山的確十分奇特,山形像一座石拱,中間有一個很圓的空洞,從山對面的月亮村沿賞月路順時針騎行,滿月型的空洞便開始因為觀賞角度的不同而出現“由圓到缺”的奇景,讓人驚嘆不已。待不久騎行到賞月路的盡頭,直到“明月”消失之後,我依然很不甘心,於是便沿原路逆時針騎回,再次體驗了一把“月亮由缺復圓”的奇妙之感。

月亮山所在的地方被稱為高田景區,這裡除月亮山之外大榕樹算是另一個有名的景點了。據說這棵榕樹植於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經典電影《劉三姐》當年的一個外景拍攝地,可惜我對古樹沒有太大興趣,要知道在有著世界級動植物物種基因庫之稱的神農架來說這種東西實在不算什麼,而至於劉三姐就更不用說了,君不見進去的大都是成批的中老年人,於是乎一路狂飆准備奔回陽朔。

騎行到工農橋的時候,出現了兩條線路的選擇。一條是走大路,過工農橋沿公路直接回陽朔,這條路省時間,同時路上途徑十裡畫廊風景不錯;另一條是走小路,不過橋沿鄉間小路,走燕村過田家河到矮山村再上公路回陽朔,這條線路程較長路況也不太好,但沿途風景非常好。最終我選擇了後者,結果是一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後悔這個雖然放棄了十裡畫廊美景的選擇,因為小路沿線的風光可以說實在是美不勝收。穿行於田間的崎嶇小路和古樸的村落莊園之間,雖然體力消耗很大很累,然而心情卻越來越高興和輕快起來。

在青厄古渡看到了駱駝過江,一座山就是一個景,連同周邊的小山和天邊的流雲一同明晰的倒映在面前一抹靜靜的湖水之中,據說當年徐悲鴻先生的名畫《青厄渡》就在此而作,這裡因為是小路所以來人不多,在路口的農舍草棚之下休整片刻,盡情享受著滿眼的寫意山水,我想悲鴻先生當年的愜意陶醉之情也莫過於斯了。坐擁這樣好的山水,無怪乎當年他在《南游雜感》中這樣寫到“山光蕩漾,明媚如畫,此乃人間仙境也!

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不多時便到了縣政府的大門前。來這裡是為了尋訪徐悲鴻故居,正當四顧環望沒有方向之時,忽見街邊一處院落,粉紅的外牆和小小的門樓顯得簡約卻不簡單,走近一看一塊“徐悲鴻故居陳列館”的牌匾赫然掛在門樓右側。院落的小門微掩,輕輕推門而入,一顆高大的玉蘭樹在庭院中間赫然眼前。院子不大,廂房庭院之間卻顯得很有格調,庭院正北放有一尊以大理石為基座的徐悲鴻正面半身銅像,東側有兩座奇石,上面篆刻著先生生前在陽朔所用過的“陽朔天民”和“徐悲鴻印”兩枚圖章。院落的主人十分好客,邀我們在正廳品茶聽曲,和他聊關於這座宅院的故事。

陽朔啤酒魚

漫無目的的走,出到了疊翠路,往西街口方向走,不經意回頭,一家黃金蓮啤酒魚進入我的視線,進去,一份啤酒魚,一個青菜,一瓶漓泉啤酒,慢慢的看著外面的人群說說笑笑走過,一個人的晚餐,愜意,悠然和難得的安靜(Ps:值得推薦一下的啤酒魚,陽朔啤酒魚很多,但唯獨我所知道的,這家的啤酒魚都是老板親自做的,老板人不錯,告訴他你是哪的人,他就會把啤酒魚做得適合你的口味)陽朔啤酒魚講究的是形狀自然,香味濃郁,外酥裡嫩。這家把啤酒魚的精華發揮的淋漓盡致。一個人,一條魚,一瓶酒,正是我想要的。這裡的啤酒魚感覺適合各個地區的口味,值得一去。

感受西街

到陽朔的第一個晚上就來過西街,也許是步履匆忙來不及感受這裡的獨特風情,總之對它的第一感覺是不置可否。14號下午遇龍河歸來第二次到訪,依然未作停留匆匆走過,因為總覺得這是個需要細細體味,駐足品讀地方。及至晚上在謝大姐吃完啤酒魚,走到西街街口准備開始認識它的時候,才漸漸放慢腳步。

這是一條嶺南小城中不足千米的老街,也是外國人在中國最密集的一條街道。古老的街道充斥著現代的元素,傳統的中國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在這裡兼容並蓄、融合交流,如果你知道“沒有飯店”、“小馬的天” 的店名來歷,如果你了解“明園咖啡”起源的動人傳說,我想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每年會有那麼多的外國人,不遠千裡來到這裡或停留或小住。在這樣一個既很東方又很西方的地方,我第一次聽到了比在西安聽到的還要多的不同語言,第一次見到了比我所能想像到的還要直白的思想表達。

漫步西街主街,遍地都是酒吧,就那麼門對門的開著,就像“丁貳丁”那麼直白的開在了以《丁丁歷險記》而出名的老丁丁酒吧正對面。要的就是直白和灑脫,體味的就是隨性和愜意。“你大爺的”、“沒文化,有素質”、“ 歡迎搭訕”、“等你愛我”……在火柴天堂看著那些讓我眼花繚亂的直白火花標語,給人很有一種無負擔宣泄的快感。

泡吧是大多數人在西街的不二選擇和最大樂趣,然而我卻受用不了大多數酒吧裡太High的音樂只是輕輕走過。在每家店鋪不同燈光的交相輝映之下,伴著鼓噪的音樂,我穿梭在五光十色的人流之間,把西街的裡裡巷巷、正街偏街來回轉了個遍,最終停留在了橋段處的“小馬的天”。

正如當時手機寫的那篇日志一樣,一杯藍山,一首曲子,一個夜晚。我懶懶的靠著牆,透過街窗,看到的是昏黃的街燈下來往不息的各色人群,一個人愜意的回想著這些天來過往的美好時光;對角的桌上坐著一群喝酒玩牌的老外,不時發出陣陣狂歡的尖叫。這樣的情景,你可以看成是一個人的孤單,一群人的狂歡,然而也可以看成是一個人的狂歡,一群人的孤單,這就我眼中西街泡吧的味道。大多數外來的人在西街泡吧,感覺享受的是一種非現實狀態,你要做的就是在西街的這段時光裡,暫時忘掉現實,這樣你才會得到最好的享受。特別是對於我這種在生活中常常很現實的人來說,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段時光,無異於天堂。問君何得此悠然,偷得浮生幾日閑。

陽朔的最後一晚,我奢侈的把大把時間花在了天堂。

告別桂林

返回桂林已是下午較晚的時候了,然離火車發車尚有一段時間,於是便去了在桂林很有名氣正陽路步行街。原本打算到廣西師大校本部所在的獨秀峰-靖江王城景區看看,因為這座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藩王府第,以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的良好交融,而享有“閱盡王城知桂林”的美譽,可惜時間很緊只得退而求其次逛逛正陽路步行街了。所謂退而求其次是因為正陽路步行街其實和靖江王城是很有淵源的,從王城的南門正陽門出來便是正陽路步行街,在明代的時候這條街是王公貴族們出行的重要通道。可惜滄海桑田世事難料,如今只剩下這依然雄偉堅固卻略顯空蕩的王城,和早已融入市井之間商賈興旺不斷的古老街道了,讓人頗感有些“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味道。

走到街道盡頭,便是兩江四湖之中的杉湖了。在桂林的第一天由於時間原因沒來得及到這裡,此次從這裡路過恰巧可以欣賞到傳說中兩江四湖的美麗夜景。沿著湖邊小徑往前走,很快就可以看到十分耀眼奪目的日月雙塔,通身金黃色的是銅質的日塔,而通身銀白色的則是琉璃質的月塔,兩座沐浴著耀眼光芒的高塔矗立在寬廣的湖面之上,在夜色的映襯之下顯得熠熠生輝華麗無比。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