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日行游......

作者: 掛在樹上

導讀Day1 總是聽聞武漢的美食之多、櫻花之美,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去親身感受。機會總在最需要的時候到來,今年的初春,終於成行。 “清明時節雨紛紛”,雖然對武漢的小雨有所准備,但愈下愈大之勢仍舊打亂了游覽計劃,好在賓館位於武昌,距戶部巷幾分鐘的路程免去了清晨“過早”(武漢話:吃早點之意)的舟車勞頓。 戶部巷古色古香、飯鋪雲集,門口不遠的一面牆上專 ...

Day1

總是聽聞武漢的美食之多、櫻花之美,一直都在尋找機會去親身感受。機會總在最需要的時候到來,今年的初春,終於成行。

“清明時節雨紛紛”,雖然對武漢的小雨有所准備,但愈下愈大之勢仍舊打亂了游覽計劃,好在賓館位於武昌,距戶部巷幾分鐘的路程免去了清晨“過早”(武漢話:吃早點之意)的舟車勞頓。

戶部巷古色古香、飯鋪雲集,門口不遠的一面牆上專門列入了各商家的位置與特色,甚為方便。除了最具本地特色的熱干面、豆皮、面窩、鮮魚糊湯粉外,還彙雜了各地的小吃名食,“連吃一個禮拜都不會重樣”的說法確非虛言。先說說武漢人最喜歡,也最大眾的吃食---熱干面,武漢熱干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我國的“五大名面”。據當地人說,熱干面的味道好壞主要取決於芝麻醬,黑色的最為道地。現在武漢名氣最大的當數蔡林記,好像這面就是蔡林記做大的,一個紙碗,二兩蒸面,三四粒青蔥紅蘿,吃到肚裡面身爽韌,麻醬香濃,還真合胃口。豆皮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裡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鮮蛋、鮮蝦仁等餡料,用油煎制而成。其皮金黃發亮,入口酥松嫩香,因個人不喜歡吃糯米,所以小嘗幾口便讓與他人。徐嫂鮮魚糊湯粉是巷裡人氣甚旺的一家店,以魚肉熬煮的糊加上米線,撒一些筍丁和青蔥,魚糊濃稠鮮香,以油條蘸著吃,油條的綿和魚糊的鮮組合起來,異常美味。糯米包油條,將煮熟的糯米撒上肉松,內裹油條擠成筒狀進食;紫菜卷,蟹棒、玉米和糯米三元素的組合,個人感覺糯米制品的口感應該都差不太多;燒梅,就是北方人說的燒賣,有牛肉和香菇二種餡,味道可跟北京都一處完全不同,餡料是摻著肉丁,香菇丁的糯米。唉……又是糯米;面窩,這是我比較喜歡的,形如面包圈,口感類似薄脆與油餅的混合體,味道偏鹹,幾年前,家中湖北親戚親手炸制過,吃了幾次,記憶猶新。

解決了肚子,解決不了天氣,外面的中雨讓我們改變了行程,先奔歸元寺,歸元寺位於漢口,漢口位於長江以西,南為漢陽,與武昌共稱“武漢三鎮”。 出戶部巷南口向西,步行就可到長江邊了,百米外即是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全橋總長1670米,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我國第一座復線鐵路、公路兩用橋。如今武漢的長江江面上已經屹立著六座大橋,分別是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武漢長江三橋(白沙洲大橋)、軍山長江大橋、陽邏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另有被稱為“萬裡長江第一隧”的武漢長江隧道貫通東西,以緩解長江一橋、二橋的交通壓力。除了大橋、隧道,每天還是幾十班渡輪往返武漢三鎮,我們從武昌的中華路渡口上船,船分上下兩層,到上層憑欄遠眺,江面霧氣昭昭,江水碎浪滾滾,十分鐘的船程後,已抵武漢關碼頭,不遠處便是軍港,赫然停著一艘導彈驅逐艦,艦體編號106,回來查了下資料,此艦名為西安艦,1970年建成下水,隸屬海軍北海艦隊,服役期間多次執行重大軍事任務,2007年退出現役,同年成為武漢海軍工程學院的教練實習艦,艦上武器設備將予以保留,匆忙拍了幾張後打車至歸元寺門,寺廟不大卻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求福也頗為靈驗,從雨天聚在門外的人流就可見一斑。寺內羅漢堂的500羅漢最具代表,可以根據年齡數自己的護法羅漢,門外可購買相應羅漢的單片,因當天是清明,遂來寺中參加思親報恩法會的信徒絡繹不絕。

看雨勢漸小,又回到武昌轉行湖北省博物館,這裡是眾網友極力推薦的一個地方,因入館免票,門口早已排起蜿蜒長隊,秩序井然。好在入門速度不慢,大家都想盡快步入展館,參觀為次,躲雨為主。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建築格局具有濃郁楚風,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不過後四樣可不是免費的了,需單獨購票參觀。總的來說,博物館硬件不錯,干淨整齊,相當多的游客舉著手機拍來拍去,真擔心他們出門口,手機因內存不夠而無法使用。這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雇佣了大量童工,這些十多歲的小講解員,十分賣力的為大家解說著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接受了幾千年的歷史教育後,下午去星巴克避雨醒腦,舉著杯子找不到座位甚是惱人,最後終於和一個喝著HELLO-C看了一下午免費雜志的哥們拼了個桌。晚上去當地有名的亢龍太子酒店吃飯,點了武昌魚、紅燒甲魚、蓮藕排骨湯幾個菜,服務員夠實在,一再囑咐我們別點太多,吃不了。對我的相機也非常敏感,告之菜品禁止拍攝。這種事情遇見的多了,見怪不怪,快點拍完就好,我行廣告之實,又非同行偷藝,店家多慮了。

吃過晚飯,漫步踱回,路過首義園夜市一猛子又扎了進去,麻辣龍蝦、錫紙武昌魚、雲夢魚面、鴨血粉絲….種類不少,不過衛生條件差強人意,食物也因擺放過久,影響了鮮度。回到賓館,洗漱就寢。

Day2

清晨推窗,見外面風停雨住,決定先去戶部巷過早,四季美的湯包跟蘇杭的小籠味道差不太多,少吃鮮香,吃多甜膩。餛飩、生煎都挺精致,滋味卻比上海差的遠了。吃喝完畢,開始動身,第一站參觀武漢最負盛名的黃鶴樓,因距離不遠,從戶部巷出口步行即可,一路上車水馬龍,好不熱鬧,街景頗有古城西安的影子。武漢路窄,單行道不少,堵起車來喇叭聲叫嚷聲響成一片,盡顯武漢人的火爆脾氣。出租車司機仿佛都是戰鬥機駕駛員,讓乘客們親身體驗到貼地飛行的刺激感受。來這裡之前還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游刃有余,現在想來,自愧不如。本地人告訴我們黃鶴樓票價很貴,且為現代重修建築,根本不值得一進,如想留影,只需在檢票口拍攝即可。到了門口才知道,不買票根本無法看到黃鶴樓的真像,前面的白塔、牌坊將樓身遮擋的嚴嚴實實,事實告訴人們:付出才能有回報,掏錢才能有相照。凡事總有兩面性,今天來的早,不受旅行團的小紅帽們干擾。但早上升溫快,昨天剛下過雨,黃鶴樓幾乎全浸在濃霧之中,還真有點雲間縹緲之感。

黃鶴樓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官場落魄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樓共五層,高50.4米,上下有電梯相通。一層大廳高大寬敞,正面壁上為一幅10米之高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巨幅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三四層均懸掛著古今名人的字畫,還有必不可少的旅游工藝品商店。五層為電梯機房,立入禁止。站在最高處憑欄遠眺,浩渺的長江及武漢三鎮盡收眼底,一陣陣江風吹來,心潮頓時澎湃,但體內熱氣卻逐漸散去,太冷了……黃鶴樓七毀七建,歷經千年歷練仍保持著莊重、古樸的氣度,以獨有的人文藝術魅力吸引和感染著每一位來此的游客。黃鶴樓後有一片花園,傳出花園便結束了這享有“天下絕景”之稱的黃鶴樓之游。路南不遠處一片紅色的建築就是辛亥革命博物館,俗稱“紅樓”。這裡原是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於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清軍起義,占領武昌,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次日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被稱之為“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參觀。但參觀的長隊幾乎停滯,原始發票處需要每個人填表登記,裡面只有一樓的幾件屋子可以參觀,二樓以上全不開發。拍了幾張片子就趕往下一個目的地:武漢大學。

武大門口同樣聚集著無數青年男女,照相的、等人的、聊天的、買水果的,順著人流向裡走,路邊有不少售賣櫻花標本的小販,都稱櫻花絕對為武大原產,如假包換。估計校園裡的櫻花也被這些人摘得差不多了。武漢大學溯源於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於1913年由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於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學府。目前武漢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 ”。學校占地面積5167畝,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 “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看看上述介紹,就知道武漢大學的實力和影響了吧,當地人說武大是中國風水最好的大學,裡面的看點主要是櫻園和老齋舍,經過連日來的雨水拍打和商販們無情的摧殘,原本絢爛綻開的櫻花已所剩不多,那些幸存者的生命也岌岌可危,每棵樹下都圍著看不出是學生還是游客的男女,一邊嬉笑一邊揪著樹上的花朵,醜陋的嘴臉在櫻花的映襯下更加令人厭惡。

與刻著櫻園的石頭合影後,開始向老齋舍進發,那裡是武漢大學的制高點,也集中了最古老的建築群,老齋舍是仿布達拉宮的琉璃瓦建築,依山而建,沿山而上分為三棟橫樓,氣勢磅礡。三排樓裡共16個門洞,按千字文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取齋名,原始慘案發生地,現可通往男女生宿舍,門口有宿舍阿姨值守,戒備森嚴。拾百級台階而上,珞珈山風光盡收眼底,前方老圖書館傲然聳立,東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與中外交融的藝術氛圍展示著它獨特的設計藝術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來這裡的每個人都一定要到類似天井的地方俯視男女生宿舍,相比之下,男生宿舍的環境明顯要強於掛滿萬國旗的女生宿舍,顯示出我們武大男青年積極向上的思想態度與勤勞衛生的生活方式。沿路向東,環境越發變得靜謐起來,仿佛置身於杭州如畫的風景之中。

出了東門即到環湖路,右手邊即是東湖,水天一色,林木叢叢,絕對是校園情侶談情說愛的好地方。攔車到東湖景區,東湖景區總面積88平方公裡,其中湖面面積33平方公裡,是杭州西湖的6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 園內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珞洪、吹笛六大景區,聽濤和磨山最有特色。聽濤景區由內堤路連接的多個半島組成,總占地面積2560畝,其中陸地面積2160畝,湖面面積400畝。聽濤景區的前身是民族資本家周蒼柏先生的私家花園——“海光農圃”,也是東湖風景區的第一個開放景區。經過50多年的開發建設,建有由紀念屈原的景點行吟閣、屈原紀念館、橘頌亭、滄浪亭、湖濱客舍等組成屈子文化游覽區;有先月亭、寓言雕塑園、可竹軒、水雲鄉、和平龍、瀕湖畫廊、碧潭觀魚、長天樓、落霞水榭、魯迅廣場等特色景點;還有紀念太平天國英烈的九女墩和為蔣介石40壽辰建立的湖光閣等歷史陳跡;近年又相繼建成了觀景平台、楚風園和中國內陸最大的東湖疑海沙灘浴場等新的游覽景點。因聽濤是我們的第一站,本打算租輛自行車好好欣賞亭台樓榭,湖光倒影,可剛走到湖邊便遇上一對情侶,想與我們合租快艇前往磨山景區,本著互惠的原則,發揚互助的精神,我們欣然接受了邀請,離開陸路,向對岸的磨山進發。駕艇的是一位中年婦女,在劈波斬浪的同時還不忘給我講解快艇與汽車駕駛的異同。湖面上漁船、游船、快艇交錯相過,不時還能看到刺激的水上降落傘飛來飛去。

磨山三面環水,六峰相連,山水相依,素有“十裡長湖,八裡磨山”之稱。山北有以楚文化為內涵的楚文化游鑒區;山南有以湖水地區植物為主的十三個植物專類園;西部山頭有紀念朱德為東湖題詞的朱碑亭。磨山景區從北開始,依次建有楚天極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聳萃等四景。整個景區以楚文化為主題,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氣勢雄偉,旌旗招展,紅磚赤牆的楚城門,仿佛一下將你帶回到幾千年前的荊州要塞。入門不遠就到了楚市,裡面的房屋大量采用紅、黑、黃三色楚漆器基調,其吊腳樓和脊飾也頗有楚風,但可笑的是,裡面的場景卻十分可笑,打靶的、射箭的、投籃的,……眾人玩得不亦樂乎。楚國的街景反倒成了游樂園,本來濃郁的楚韻頓時消散全無,真是金玉在外,敗絮其中。園內其它的景觀也均為後人修建,楚天台是楚文化游覽區的徽記,台內充斥著復制品、書畫贗品以及蠟人蠟像,自由和觀賞價值都不高,不去也罷。個人感覺磨山不如聽濤,匠氣太重。倒不如那種自然山水與人工雕琢結合的舒服了。

離開東湖,門口根本打不到車,僅有的兩趟公交車也人滿為患,回程的路太多擁堵,車輛在倚湖的窄路上走走停停,好不容易走到市內,擋車直奔另一處餐飲名店艷陽天吃了鱔魚、魚丸和王八。在武漢的最後一晚准備去江灘耍耍,所謂江灘,顧名思義就是長江的岸灘,包括漢口江灘、漢江江灘、青山江灘、武昌江灘,尤以漢口江灘最為熱鬧,集娛樂防洪於一體,是江城百姓夜晚休閑最理想的地方。不過平心而論,武漢江灘比起上海的外灘還差得很遠,沿江破落的建築與美麗的江灘十分不協調,從漢口向武昌望去,江面江邊都漆黑一片,沒了燈紅酒綠,卻也少了別樣的風情。

正待往回走,一個中年婦女貼身近來,邊指天空邊輕聲詢問:要孔明燈麼?我們抬頭張望,空中星星點點飄著的不明飛行體肯定就是了,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現代人放孔明燈多為祈福之用。這種奇幻的東西我一向極感興趣,遂點頭示意,婦女接過錢,從懷中掏出一個紅色的袋子塞到我們手中,說了一聲按說明操作便迅速離去。不遠處,一對情侶正在准備點燈,女孩捏住燈體的左右側,男孩用將蠟燭放進下面的鐵絲托中點燃,燃燒一陣後就慢慢放開雙手,孔明燈徐徐升起,帶著祝福與祈願飄上夜空,直至消失。

從武漢長江二橋回至武昌,路上就回程購買特產之事向司機請教,這一下就打開了司機師傅的話匣子,滔滔不絕的介紹武漢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特產風味,特別告訴我們買鴨脖子要去漢口的精武路,哪裡是鴨脖子的發源地。還對滿大街的“周黑鴨”連鎖鴨脖子店持否定的態度,並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其實武漢的特產無非就是孝感麻糖、藕粉和鴨脖子,後者也是最近兩年才興起,我曾幾年前在北京買過一次久久丫,因自己不喜吃辣,回去嘗罷並未留下深刻的印像。來到武漢才發現,滿大街的精武鴨脖店,沒有人去買不辣的,當地人覺得那不夠味道,吃起來沒什麼意思。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武漢人嗜辣的能力真非吾等可比。

Day3

今天是在武漢的最後一天,這次緊湊的旅行即將結束。按照慣例,仍舊早起到戶部巷湊熱鬧,平時在北京吃早點,通常以清淡為主,武漢人的口味好像普遍偏重,一大早就看到收買烤肉、烤雞翅、鴨血鴨腸、生蠔扇貝、肉餅的攤位都開張了。在德華樓買了年糕,嘗了比北京大兩圈的油條,在吃小餛飩的店裡還偶遇了幾個老鄉,北京人不管到哪都透著骨子裡那幽默、直率的勁兒。離開了戶部巷,坐船向漢口方向進發,江面因大霧的原因,渡輪剛剛恢復通行,船上的人出奇的多。最後一次在江上駛過,想起明天又要上班,憂傷如同滾滾江水,陣陣湧向心頭。碼頭的汽笛聲將我從思緒中拉回。離船上岸,采購開始了,江漢路步行街如同北京的王府井,天津的和平路,比肩而立著百十個店鋪、熙熙攘攘的人流,吵吵鬧鬧的廣告,加上武漢人獨有的高聲大嗓,一派勃勃生機的社會主義繁華景像。此處不宜久留,購了麻糖、魚干快速轉奔精武路,精武路其實就是一條不寬的巷子,巷口是幾家大規模的精武鴨脖店,已經看不出隊形的顧客靠體力搶占著有利位置,櫃台裡各種鴨子零件鋪滿櫃台,鴨脖、鴨頭、鴨舌、鴨胗、鴨心、鴨爪…..順著巷子往裡走能看到上述食品的生產加工點,說不上廚子還是伙計的人正從裝滿辣油的鐵桶裡往外撈煮好的鴨脖,密密麻麻鴨脖子整齊在排列在鐵鍋之上,冒著火紅火紅的油光,辣子的嗆味直鑽鼻腔。

機場大巴比原計劃早了四十分鐘,准備先吃點東西,沒想到整個天河機場只有一家面館,清湯寡水的刷鍋面讓人倒了胃口,登上了飛機再補充吧。機場廣播一遍遍的催促乘客趕緊登機,仿佛每架飛機都有一兩個無組織無紀律的家伙。好在我們的航班正點起飛,一路平安順利抵京,武漢之行的點點滴滴彙報於此,期待下半年的西南之旅……

謝謝觀賞……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