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游“夜郎”記引子貴州,一個多民族、多地質變化的省份,一個在我腦海裡神秘的地方。她又以“黔驢技窮”和“夜郎自大”而在中國聞名遐邇,是我尚未走過的少數省份之一。三月初的北京乍暖還寒。緊張的惡補“旅行功課”後,前後兩個雙肩背包,踏上從湘西入黔的旅程。此次經湘西土家族苗族州鳳凰古鎮進入貴州銅仁地區三穗、鎮遠古鎮;從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黔東南苗族侗族州雷山縣的朗德、到自成政體的西江千戶苗寨,從榕江縣依然保持原始風貌的宰蕩侗寨、平江百年古榕群,到從江的高增、著名大歌之鄉小黃、以及依然保持著傳統風格,頭盤發髻身配獵槍的芭沙(當地發音bia-sha)苗,再到黎平縣侗族鼓樓之鄉的肇興、花橋之最的地坪等;從黔南布依族苗族州三都縣卯坡水族寨子,到荔波縣的著名的小七孔景區、茂蘭喀斯特地貌自然保護區,以及瑤麓瑤寨的長屋和獨特洞葬習俗;折返貴定縣的盤江、貴陽的青岩古鎮,再向南到黔西南布族苗族州晴隆,目睹在險惡地形修建的著名抗戰史密斯公路24道拐段之後;繼續向南到興義,看看“地球美麗的傷疤”—馬嶺河大裂谷……吃侗家酸魚,住苗寨木樓,參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的村落,切身領略少數民族的難以形容的純樸和真誠,雖然村村通路、通電、電視、電話,但是在那裡教育普及低、自然條件差,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人不到20歲就結婚生子,有的甚至還未到成年人就當媽媽了。孩子生孩子,孩子養孩子是普遍現像,也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一路上既遇到來自四川的12老人摩托車隊,也遇到幾個來自北京、廣東等地孤身一人旅行的背包客,還遇到熱心的醉漢橫臥山路;既與雞鴨家禽貨物同擠一車,也搭乘風馳電掣的摩托。在貴州的交通狀況不同東部地區。大多數的公路都是兩車道柏油路,路面還好,主要是山路,彎道多,坡道陡,實在難行。汽車的行駛速度緩慢,平均時速只有30公裡,一百多公裡的路,一般需要4-6小時。所以從東部平原地區來貴州游玩的“驢子”們,千萬不能以通常的公裡數推算花費時間。有暈車史的人則更加痛苦,必須有充分的思想准備。此次在貴州出行或乘坐小面(這裡最流行)、中巴、大巴、三輪“嘣嘣”、兩輪摩托,或不得不徒步行走在泥濘的山路。據不完全統計,這次總共到達33個村寨和自然保護區,僅在貴州境內行程就達2370公裡以上,從三月七日到三月二十四日,歷時18天。
(時間長,內容很多,我將陸續發表。也可登陸http://***/maysun2k)
一 嘰嘰喳喳的“鳳凰”鳳凰古城,坐落在湘西與黔東交界的大山叢中。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一條清澈的小河—沱江,靜靜地、靜靜地流淌;河面上有南方特有的過河小“橋”—跳墩;方便兩岸的人們往來;不遠處還有一座美麗的雙層廊橋—彩虹橋,可在豐水期保證行人和車輛通行;平如鏡面的沱江上泛著柳葉般的小船,不是還傳來阿哥阿妹的歌聲……“清水穿城過,人家盡枕河。”用到這裡也很適宜。河的兩邊布滿了木質的吊腳樓,數不清的一根根柱子將木樓支撐在水面上,構成了這裡特有的一道風景。城池依河而建,紅色岩石砌成的東城門樓,在遠處白色防火牆房屋的襯托下格外的醒目。城中青石板鋪成地古鎮小道顯得十分質樸,不知是古人頻繁的商貿往來,還是當今如織的游客踩踏,已經被磨得光亮,萬壽宮、萬名塔、崇德堂、陳氏博物館、楊家祠堂等古民居分布在河邊和大大小小的巷子當中。黃昏,沿河兩岸彩燈齊放,流光溢彩,勾勒出古鎮建築的輪廓,使得白日的古鎮又會呈現出另外一番景像。鳳凰小城,這裡曾經誕生過兩位名人:一位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國民黨元老熊希齡先生,他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於鳳凰,被譽稱“湖南神童”和“熊鳳凰”,名聲赫赫。他胸藏珠璣,學富五車,在中華民族堪亂危難之時,為國家和民族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在故居正室的木門兩邊,有一幅筆力雄健、字跡清晰的對聯:“一生赤誠愛國盼中華振興,半世慈善辦學為民族育才”,寫出了熊希齡憂國憂民的偉大抱負,同時也寫出了他披肝瀝膽傾注心血辦慈善事業為中華民族培養棟梁之才的偉大功績。毛澤東曾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周恩來中肯地評價:“熊希齡是袁世凱時代第一流人才,是內閣總理。熊希齡的事,我看後就記得很清楚。”兩位偉人對熊希齡這麼高的評價,充分說明了熊希齡先生思想情操的偉大和愛國恤民精神的不凡。另一位自然是讓這只身藏遙遠大山之中的鳳凰,飛出群山名揚四海的沈從文先生了。如今兩位先生的故居都已經修繕,供游客懷念和參觀。這裡曾是古代湘西邊陲戰略要衝及政治、文化中心。城中心原本在今天的阿拉營鎮—黃絲橋古城堡,古稱渭陽城。它地處通往貴州銅仁的必經之路上,相距不過四十多公裡。因在清代曾發生過竿苗人暴動,反抗朝廷,後遭到殘酷鎮壓。後為固守邊陲將城堡移到今天的地方並改名為—“鎮竿”。後因此地名不利於民族共融,又有人傳說黃絲橋附近的山式很像展翅飛翔的鳳凰,此地便有了今天一個美麗的名字—“鳳凰”。現如今的鳳凰城大多是掛著一串串紅燈籠修舊如新的建築,喜歡歷史和真實地人們只有去二十四公裡外的阿拉營鎮,還能看到古代的南國長城和城門樓、城牆已經破損嚴重的黃絲橋古堡建築。黃絲橋古城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昔日伏波將軍馬援及威震西藏的福康安均命喪於此,而苗民們也被迫深入大山人口劇減。在黃絲橋古城向導兼講解的是村裡的大嫂,購買門票後她會帶你講述這裡的歷史和今日。現住在古城堡裡面的還住有近百戶人家,據說都是當年守疆將士的後代。刀光劍影已無存,殘垣斷壁今還在。許多木質構建已經損毀嚴重,亟待修繕保護了。如今鳳凰古城的商業化早有耳聞,滿大街的真真假假的“當地”土特產品店,拉客人住宿或當導游的人,現代化的住房隨處可見。入夜,原本屬於寧靜的小鎮,燈紅酒綠。空蕩蕩的沿河酒吧裡幾個年輕人搖身扭臀,迪士高、爵士樂……給人們的印像大打折扣。不過古鎮還在,只是多了些與之不協調的花花綠綠的東西。2009年3月9日交通:到達:北京-吉首K267次,軟臥584元;換乘出租車到鳳凰100元/車(4人拼車);離開:鳳凰-銅仁,打車5元去鳳凰汽車站,中巴車20元,約45公裡,2小時;去黃絲橋古堡,打車5元到去阿拉營方向汽車站,換乘中巴車8元即可到達。24km,,約1小時門票:鳳凰套票148元,黃絲橋古城(含講解)40元 住宿:博覽樓客棧50元/間 (臨河)二 入黔鎮遠好風光三月的鳳凰晚上還是很冷。白天看上去浪漫漂亮的江邊木屋,到了晚上可就不那麼溫馨啦。四面透風,冷兮兮地縮在被子裡過了一夜。由於沒有直達鎮遠德的車,只能從鳳凰到銅仁,從銅仁到三穗,從三穗到鎮遠分三段行走。在銅仁還遇到三個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從湖南到這裡。我們本在銅仁買好到三穗的車票,好心的司乘人員讓我們在一個叫清溪的地方下了車,說是從清溪去鎮遠要比三穗近很多,地圖上看的確如此,省時省錢。翻出高速護欄下到一條鄉村公路上,等了好久不見車子蹤影,多方打聽後才知道清溪到鎮遠的路已經塌方斷路多日。不得不從清溪再搭車到三穗,到達三穗時天色已晚,末班車早已發出多時了。但是去鎮遠還有48公裡的山路,只好包車咯。山路上崎嶇不平,漆黑一片的走了兩個小時,到鎮遠已經是晚上九點多鐘了。這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古人曰:“入黔何處好風光,鎮遠城頭一洞天”鎮遠古鎮坐落在舞陽河畔,依石屏山而建。沿河兩岸基本上都是或現代化的,或仿古的新建築,不經人指點,游人很難看到古鎮的風韻。沿著舞陽河(不建議去十幾公裡外的景區,門票50元,不過是多了些草木的小水庫而已)信步閑逛到三教合一(儒教、佛教、道教)的青龍洞。它在黔湘一帶也是小負盛名。藏經樓、紫陽宮的對面就是連接兩岸的祝聖橋,橋的獨特之處在於寬大的石橋上建有木質的飛檐八角亭。站在橋頭望去,一幅很美的畫卷展現在眼前:水上有橋,橋上有亭,山在水中,亭浮雲間,天人合一。過往行人即可在此納涼促膝的同時,又可感悟紫氣拂面。河的南岸有一處叫做和平村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華南戰俘營,和平村是它的別稱。曾有日本作家鹿地旦、池田幸子在此促成覺悟的日本戰俘組成和平志願隊到前線瓦解日軍。現在這裡除了圍牆依然保留原樣外,只恢復了部分建築,而且被當成了派出所等行政部門的辦公場所,院子裡還養了幾只惡狗,對著生人汪汪亂叫。天後宮就在入住的“老地方”客棧旁,可惜正在修建當中。鎮遠縣博物館,在這裡可以粗線條的了解鎮遠的歷史和概況。參觀完後,我奇怪的詢問管理人員,“我已繞城大半,為什麼不見多少古鎮的建築?”經指點,穿過現代化的樓房間的小巷,有石板鋪成的小路通往山坡上,拾級而上就會發現四方井、傅家大院、鄒家大院等清代民居院落,由於主人後代精心維護,大多建築保留還比較完好。當你走在衝子口和復興巷一帶時,頗有歷史感。小城衛生環境挺好,看來當地政府在這方面下了功夫。我在汽車站內見到這樣的標語:“乘坐不干淨的車,如同進茅廁”。提醒司乘人員注意清潔。很雷人!不是笑話的趣聞:當我在一個好像叫“新中”居委會門口打聽上山路線時,一位五、六十歲的男子自稱是居委的領導,剛剛陪上級喝酒吃飯結束,堅持要帶北京來的客人引路,一路上他對話都還正常,還不斷和熟人打招呼,只是酒氣很重。見他如此熱情,我還幫他買了兩瓶礦泉水,可是越往上爬,他也越失態。開始東倒西歪走,到後來自己坐在地上躺在山路上睡著了,怎麼叫也不起來。這下我慌了手腳,連忙下山,找他打過招呼的那些人,可誰知他們這時用普通話告訴我,他們都不知道他的單位,只知道他是當地有名的酒鬼,前面他們打招呼都是在說他喝酒的事情。其中一位派出所退休的老所長告訴我,那人經常干這種事情,不要緊的,等醒來他會自己回家的。我還是放心不下,但旅行在外,又不願意惹麻煩,我試著給居委會、縣政府聯系,但都未果,最後我想到景區屬於旅游局管理,就撥通了旅游局的電話,一位先生答應馬上通知石屏山景區派人查看解決。這樣我才覺得踏實些。此時,我才發現自己的襯衣和褲子全被汗水濕透了。此事想起來就覺得又可笑又後怕,今後這種事情最好還是少些為好啊!2009年3月11日交通:到達:鳳凰-銅仁,45公裡,20元,;銅仁-三穗150公裡,50元;三穗-鎮遠48公裡,80元/車離開:鎮遠-凱裡,110公裡,31元,3小時;凱裡-朗德,20公裡,9元,1小時門票:博物館10元,舞陽河景區50元 ,青龍洞沒進去住宿:“老地方”客棧,50元/間,距離景區、汽車站都很近,只是靠馬路比較吵。三 返璞歸真入苗寨早上7點鐘乘頭班車去黔東南苗族侗族州府凱裡。汽車在大山的濃霧裡的穿行,不時還下起小雨。不到110公裡的路走了3個小時。臨近中午到達凱裡,換乘開往朗德的小客車,又經過一小時到達返璞歸真的朗德上寨(朗德分上、下兩個苗寨,相距1.5公裡)。上寨是清鹹豐同治年間苗族起義領袖楊大六的出生地,當年打仗用的刀槍箭戟自是遺留了不少。那時清兵整整征戰了18年才將其平定,大怒之下把寨子燒光,人口幾乎被殺絕,僥幸有15人逃至深山野林才保住了性命。後來這15人組成了4戶人家,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如今全寨已經有100多戶,500多人。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四面群山環抱,茂林修竹,襯托著古香古色的吊腳樓,蜿蜒的卵石路在屋檐間時隱時現,偶爾還能聽到兩嗓子苗民的歌聲。苗族的服飾有很多種,這裡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征,所以又稱 “長裙苗”。寨前有一條小河逶迤如龍蛇,小水車三三兩兩,山上有松杉茂密的“護寨林”。寨子依然保留著兩個古老的寨門,山坡上一座座三層木樓鱗次櫛比。中心的地坪上是寨子的“廣場”—銅鼓場,苗族以鼓作為自己的聯絡工具。銅鼓場用鵝卵石鋪成,上面還有相向而對的兩匹駿馬圖案,一根苗族特有的上“刀山”柱子矗立場地中央。每當寨子裡有大的事情,或重大節日都會敲起青銅鼓在此集會和表演。這個不大的苗寨還曾經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地,當時小寨著實熱鬧了一番。苗家木樓的底層是圈養豬牛和存放農具,二層住人,三層存放糧食,條件好些的家庭已經將牲畜圈與人住房分開來。房子地基很簡單,夯實一下,堆砌幾個石礅,房子的立柱就直接立在上面,沒有任何連接,完全靠房屋的重量穩定。而整幢木樓都是靠木質構件的榫卯相連,形成一體。我們住在一戶苗族的木樓上,一人走路,整幢樓都在響,一人說話,大家都能聽見。這裡知名度不很到,游客不是很多,來這裡的大多也是過客,待一會兒就走了。所以傍晚這裡感覺出奇的寂靜,是都市鬧人發傻的好去處,好像只有人走在木地板上發出的“茲嘎....茲嘎….”。最難忘的事情就是上“茅廁”,只能這樣稱呼,如叫它衛生間或TOILIT都太誇張了,兩塊木板搭在石頭砌成的大方池子上,要顫顫悠悠地走上去,輕輕的蹲下……,刺鼻的“氨”味,讓人實在難忍,意志不堅強的人肯定恨不得“騰”地一下,衝出裂開著大逢子的小木門。這真的就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體驗民風也是我規劃此次行走黔南各州的目的所在。晚上,這戶人家住進了一位日本游客河邊健一,他已是一人三次來中國旅行了。雖不會說中文,但由於共同是用“漢字”,大家一邊寫漢字,一邊說英語,從中日交流的歷史到近代的戰爭,從他來華動機到中日人民應當增加相互交流和了解,我們相互談了很久。他是大學老師,從他那裡得知決大多數日本人士承認侵略戰爭,知道給中國人民很大傷害,他還形像地比喻“你的腳被他人踩了當然痛了”。在日本不同於中國全國統一教材,那裡共有二十多種版本的教材,“教科書”問題也只是當中的一、兩種而已,日本右翼勢力不是主流政治。我真的不希望再發生戰爭,無論哪個民族間、哪個國家間。因為倒霉的永遠是大多數的人民,而不是那些政治狂人們。第二天早上,苗家主人還沒起床,我們又踏著晨曦出發了。大山裡依然很靜,大山、溪流、杉林、翠竹、粉紅色的桃花,不時遠處樹林裡傳來清脆的小鳥叫聲……寨子裡早起的人家升起裊裊炊煙,繚繞在半山坡上,只有幾個上學去的小孩子和我們一起在山路上步行。此情此景,不盡使我想起笛子演奏樂曲—《苗嶺的早晨》,樂曲當中所表現的不正是眼前所看到、所能聽到的一排景像嗎?真的身臨其境,讓人陶醉哦。走到朗德下寨,搭上進城賣米賣菜的車子,看著身邊籮筐裡盛滿了還帶著露水的新鮮青蔥、韭菜,開始和身穿民族服裝,盤頭插花的苗族婦女攀談起來……不知不覺到了雷山縣城,寄存行李後買票去西江,前往久負盛名的西江苗寨。乘坐的車子半路還拋錨,幾個乘客只得沿著稻田埂上向山下走去,好在已經看到不太遠的寨子。其中有位81歲的老人也和我們一起行走。這裡的許多老人身體都十分健壯,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很少有“都市疾病”。西江的確大很多,遠眺寨子就像一支長者牛角樣子的牛頭,山坡上布滿了苗族人家,看上去很是壯觀。這裡是全世界最大的有上千戶、近5000人的苗寨。被中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者認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比較完整的地方。西江苗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又長期處於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狀況,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統治者欲同化也鞭長莫及。時間長河已經讓這裡發展的相當規模,而且自成一體,除了有村長、支書外,還有民間自己的首領:“鼓藏頭”和“活路頭”。“鼓藏節”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節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體現。據說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虎年遷到西江的,虎年至虎年恰合一個小甲子(13年)。13年一次鼓藏節也就約定俗成。“鼓藏頭”是寨子的總理事務,即社會道德、治安保衛等。由家族世系。鼓藏節是一個規矩嚴格、習俗繁多的節日。殺豬那天要聽“鼓藏頭”家凌晨五點以前殺豬叫的聲音以後,四邊人才能動手。鼓藏節到來的頭兩年,規定第一年(鼠年)為起鼓(引鼓),要跳蘆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蘆笙首先由“鼓藏頭”家的姑娘先起頭跳兩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進場去載歌載舞。而“活路頭”則是司職同農業生產有關儀式的老大。每年的播種節要由活路頭帶領祭拜,並傳達當年的起工時間。至今,西江居民依然認可他們司職的神聖性和合法性。但是這裡也被開發的有些走了樣子,尤其是山下的商業街,原生態地東西比朗德上寨要少。那裡雖小,但是原汁原味。從凱裡到雷山走老路的話,還路過一個叫“季刀”的寨子也不錯。2009年3月13日交通:到達:凱裡-朗德上寨,中巴9元,20公裡, 1小時;朗德下寨-雷山,小面5元,31公裡,1小時;雷山-西江,中巴10元,37公裡,1小時; 離開:西江-雷山,中巴10元,37公裡,1小時;雷山-榕江,大巴40元,160km,,5小時門票:正在修門樓,我們去的時候還沒收票,據說很快就收,60元/人住宿:朗德上寨,農家木樓15元/間

(驢游“夜郎”線路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