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篇出發前得知需要住在玉門,好長一段時間以為就是那個春風不度玉門關,從上海到蘭州,從涼州詞到嘉峪關,直到踏上絲路才開始慢慢對這一路走過的每一個驛站有了初步的感念。確切的說這個玉門鎮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是一座聳立在戈壁之上的石油小城,面積小到城裡的每個人應該都很面熟,只是無法叫出對方的名字。回來後查閱了一下,歷史上對於玉門關的真實遺址有過很多爭議。西漢時,武帝為了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西端設置玉門關,是當時絲綢之路的樞紐。到了南北朝,玉門關東移。唐初,玄奘取道河西走廊到印度去,曾途經當時的玉門關,慧立等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關在瓜州以北五十多裡。唐瓜州故址在今安西縣南鎖陽城。北宋初,又有一批僧人從陸路赴印度,留下了一份記錄沿途行程的《西天路竟》。據其記載,河西走廊這一段從東向西的路程依次是肅州、玉門關、瓜州、沙州,肅州就是現在的酒泉,沙州即今敦煌。由此可見,宋初的玉門關仍在酒泉以西敦煌以東,與唐代記載是完全一致的。王之渙是唐朝人,他詩中提到的玉門關自然是今安西境內的唐代玉門關,而不是敦煌境內的兩漢玉門關。那麼至少可以推斷這個玉門鎮一定就在玉門關附近嘍。其實把這個“關”理解為今天的海關就容易轉換了,一號航站樓不夠用了,自然要起用二號了。如果你是70後,你一定聽說過鐵人王進喜這個人物,當時全國上下學大慶說的就是他哦*—*……!對了這裡就是他的故鄉,美麗的雙塔水庫可以看到他的紀念館。玉門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古絲綢之路要道,東臨嘉峪關,西毗敦煌,為甘肅河西走廊交通之門戶,是我國中原通往新疆、青海、蒙古、中亞、歐洲的必經之路,素有“塞垣咽喉、表裡藩維”之稱。之所以D3、D5都選擇住在這裡,是因為這裡是包車走絲路張掖和敦煌之間最適合中轉的一站,出了嘉峪關之後視線就進入了茫茫戈壁,景色開始荒蕪的有些單調,玉門也就成為了嘉峪關到敦煌,敦煌到安西唯一適合歇腳的地方。不過好在我們在玉門住到了不錯的酒店,不過最好抵達前提前預訂,因為來這裡開會的人太多了,經常沒有房間。我說的就是玉門市財政局下設的喜悅酒點,酒點的舒適型還是很不錯的,不開發票是90元。七墩灘是玉門市的12個天然風場之一,也是開發最早的風場。包括七墩灘在內的12個天然風場,處在祁連山和馬鬃山之間,寬闊沒有任何阻擋的戈壁沙灘形成著名的世界風庫。一走進平坦的七墩灘戈壁沙灘,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個挺拔的風力發電機組。夕陽下看著這些聳立在古代風燧邊上的龐然大物,不禁感嘆歷史的塵埃無法文明前進的身影。那麼玉門在我們這次絲路之行當中又起到了那些作用呢?行程回顧DAY3:張掖——嘉峪關——玉門天下第一雄關DA5:敦煌——安西——玉門鎖陽古城、榆林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