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9日上午7点许,俺背着行李走出太原火车站。到了太原,去晋祠很方便,在火车站附近乘BUS,坐乘一个多小时,行程25公裡,在晋祠门口的空地上,一溜山西小吃排挡,有搭棚子的,也有没搭搭棚子的,很乱!卖大枣的,兜售地图的,在标志性建築前晃荡,拍张理想的照片,很不容易。这裡还有做骑骆驼生意的。聽到主人拉客的山西腔,看到俺那兒少见的牲口,俺才感到是到了山西了。 俺是个单奔,没跟旅行社走,来晋祠前,没有在網上查看晋祠的资料,对晋祠不甚了了。在找镜头的空兒,身边总有带团的导游专业解说,窃聽一下无防:这个地方叫“鱼沼飞梁”,中国最早的十字桥 。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因角度好,俺就照了它。因游客多,鱼沼飞梁的全貌,俺就不好拍了。来到晋祠,那上千年的周柏,不能不看的。又聽导游说:“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於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周柏在正殿两边原来有两株,左右对称。北面的周柏,名叫龙柏;南面的周柏,叫凤柏,可惜在清朝道光年间被不肖子孙砍伐......”在晋祠金人台上留影的人好多,等了好久才拍下这张无人的镜头。金人台也称莲花台,有四尊铁人,以西南隅的铁人最为精致完美,还留下了铸这尊铁人的传说,俺也凑上前免费聽了一回,导游也不在意。等人群散去,俺拍下这尊铁人。據介绍,是北宋绍聖四年(1097)所铸,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造型独特,威武雄壮。聖母殿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北宋天聖年间(1023──103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采用围廊式平面的古建築实例。进去参观的人好多啊,俺也挤进去看:聖母的两旁站立着使女,台下有太监聽命,完全是一派宫廷贵人的排场。大殿裡除了聖母,还有侍从像42尊,其中着男装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形像都極其生动。捧印的侍女,稳重老练,含威不露。她左手托着印玺,右手小心地护着,充分显示了职责的重要。殿内人多,光线不好,不宜拍照,俺只拍了殿前的龙柱(共八柱),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当年是整體雕刻好以後盘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體造型,这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到古人对龙的超凡想像俺转到聖母殿的殿後去找镜头,这裡人少,终於拍到了满意的一张。聖母是谁?这是晋祠最大的谜团,困惑了历代文人墨客十个世纪。比较倾向的说法是邑姜。邑姜是神农炎帝的後代,她的丈夫周武王是轩辕黄帝的後代,她的家族代表了中华民族炎、黄两位祖先的融合,备受人民敬仰。从聖母被百姓接受、历代享受祭祀来看,聖母可能就是邑姜。據说,1958年,郭沫若先生来晋祠游览,考查了这段历史,最後欣然题诗“聖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表示了他的倾向和看法说起“分封桐叶”,俺聽导游说:據历史记载,唐叔虞是周朝周武王的兒子,他的哥哥周成王继承了王位,当时年龄还小,由周公摄政,协助他执掌政权。正当周公去山西平息唐国叛乱的时候,有一天,周成王把梧桐叶子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弟弟叔虞说:“把这个玉圭给你,封你去作唐国的诸侯吧”,当时史官就请周成王选择吉日正式封侯。周成王说:“我这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却说:“天子无戏言”,结果,周成王就真的把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也就改称叔虞为唐叔虞了。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唐叔虞在唐国,对内兴修水利,扩大农田,对外以少数民族的方式劃分土地,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开创了600年开明盛世。他的兒子继承王位以後,因地处晋水,就把唐国改成了晋国,在晋水源头建造了祠堂。因为唐叔虞是唐国王侯,祠堂就一直叫唐叔虞祠。根據《魏书》记载,直到北魏才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由此看来,晋祠不仅是唐国王侯的祠堂,也是晋国的国庙。俺在晋祠盘桓了将近四个小时,该找的角度都找到了,该拍的照片都拍到了。虽说晋祠的一些景观是後来补建的的,但眼前的千年古柏,无言地叙说着晋祠的古老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