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6:2009-04-08香格裡拉--松贊林寺--納帕海--月亮灣--白馬雪山埡口--飛來寺松贊林寺——俗世和佛界之間,其實只相隔很短的路途。
從中甸縣需向北望去,在寬闊的草原盡頭,群山之間,有一座集鎮規模的建築群,極高處的屋頂上有鎏金銅瓦熠熠放光,奪人眼目。這片近乎古堡群似的建築,就是松贊林寺,從縣城出發趨車十分鐘便可到達。。香格裡拉北行幾公裡,松贊林寺就進入了眼簾。厚重莊嚴金碧輝煌。迪慶香格裡拉(中甸)的噶丹·松贊林是藏區十三林之一,是雲南省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公元1674年,五世達賴奏請康熙命名,清雍正又賜名“歸化寺”,曾經出過不少蜚聲藏區的高僧大德。
噶丹·松贊林寺在雲南迪慶,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到迪慶參觀人文景觀不能不到這裡一看。由中甸縣城向北5公裡,佛屏山前,一組莊嚴、肅穆的龐大建築群依山而立,這裡就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達賴所敕建的藏區十三林之一,雲南藏區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藏區格魯教派最負盛名的大寺——噶丹·松贊林寺。因其外觀布局酷似布達拉宮,所以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據說寺扯是達賴剌嘛占蔔求神所定,神示日:“林木深幽現清泉,天降金鶩嬉其間”所以游人進寺,會見到清泉淙淙,終年不涸,並能常見一對金鷸在寺院出雙入對。寺名為五世達賴剌嘛所賜。“噶丹”表示傳承黃教祖師宗喀巴首建立之噶丹寺;“松贊”即指天界三神帝釋、猛利和婁宿的游戲場所;“林”即“寺”。整個含可理解為:“一切顯密非一次修成,為使無垢之法源尖不斷地惠及眾生,使之圓滿,特建此寺。”建成後的松贊林寺成為本地區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機構,成為滇、藏、川藏區佛、法僧“三寶”具務的殊勝道場,各地到北朝聖的信徒也是終年絡繹不絕,香火極盛。
據記載,這松贊林寺與七世達賴剌嘛格桑嘉措還有著一段深厚的“法緣”。六世達賴飛升後,拉薩三大寺祈求蔔認定的轉世靈童(即後來的七世達賴)遭到蒙古和碩特部藏王拉藏汗的揎害於是靈童被僧人們護送至松贊林寺避難。靈童將牛奶奉於水源程序,祈禱此水成為乳汗以養育眾生,此水由此成為“奶子河”。後靈童又轉由青海塔爾寺供養,終於得到當時的皇帝康熙的認可支持,並加封“宏法覺眾”的封號。因此,七世達賴對後來松贊林寺的擴建一直給予支持。
松贊林寺可謂薈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華。其建築造型充分體現了藏式建築的特點,一踏入寺院,便會體味到那咱濃濃的宗教氛圍。整個寺院外型像一座城堡,扎倉、吉康兩大主寺建於最高點,為四層藏式碉房建築,居全寺中央。主寺上層為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檐,又頗具漢武寺廟建築風格。下層大殿寬敞明亮,有108根柱楹,取吉祥之意,這裡可同時容納2000人趺坐念經,雖不能親見,但想像一下那寵大壯觀的場景,足以令人肅然。大殿正中供奉著五世達賴銅像,其後依次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通高三丈有作,直達上層。大殿左右兩側,正門內外兩側雕繪有琳琅滿目的精美壁畫,多為佛教故事和傳說。相比大殿的氣勢恢弘,內殿則另有一番精致小巧的風格。內殿以回廊貫通,回廊上飾以精美雕刻和壁畫,並采用漢式鏤空窗欞加強空間感,八仙慶壽、四季花鳥等圖案隨處可見。二層殿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殿、靜室、膳室等。頂層正樓特設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進之頓覺佛光四溢,令人倍感神聖和肅穆。 松贊林寺內所珍藏的歷代文物十分豐富。有五世達賴和七世達賴時期的八尊包金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的唐卡、黃台等。全寺收藏有《甘珠爾》二百作部,其中兩部為金粉手書的,還有《丹珠爾》及各種典籍。香格裡拉滑雪場一路上經過納帕海,但是只拍了幾張照片而已,因為是季節性湖泊,現在根本不是黑頸鶴的時節,沒有能夠看到納帕海美麗的真容。香格裡拉滑雪場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城西北方20公裡的尼西鄉哈拉村,是我國緯度最低,自然環境最美的天然與人工造雪相結合的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全的滑雪娛樂旅游觀光基地。我們途徑的時候並沒有任何雪,只看到一條空白地帶,還有來回的索道,辨得出這裡是滑雪場。白茫雪山在谷地裡看到奔子欄,剛出奔子欄可以看到金沙江第一灣,金沙江作為川滇兩省的界河,已經成了連接兩地的紐帶。東竹林寺就在過白茫雪山保護區大門3公裡處的路邊,廣袤的白茫雪山是金沙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在上山的路上經歷了闊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以及高山灌木、高山草甸,氣候也從熱帶河谷到永久性冰帶。山坡上長滿了樹形優美的雲杉林,遠遠望去,同行的美女說像是她愛極了的黑森林蛋糕撒著潔白的白糖。
白茫雪山又稱白馬雪山,是20座高於5000米的山群,主峰扎拉雀尼海拔5430米時隱時現。從白茫雪山埡口一路向下38公裡到升平鎮,離縣城8公裡處是梅裡十三塔。對於白馬雪山的印像非常深刻,去的時候,只在埡口停留,同時天空還在不停地下雨雪,比較冷,也什麼都看不見,但是回程的時候,實在太幸運了,白馬雪山幾乎沒有太多遮擋地在我們眼前,一路蜿蜒盤旋,還看到了白馬雪山高山杜鵑林的牌子,當然,這要到5月中旬才會開放,相信那個時候的游客真是有福了。一路的景色中,白馬雪山的規模之大,由於前一天剛下過新雪,我們看到的雪無比晶瑩潔白的純淨,美麗極了,也是幾天中最冷的地方。奔子欄藏語的意思是“美麗的沙壩”。奔子欄地處金沙江西岸,區位獨特,奔子欄以上的金沙江怒濤滾滾,洶湧奔流,以下一段江面則豁然開闊,江水平靜。奔子欄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奔子欄渡口為滇藏“茶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也是“茶馬古道”由滇西北進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從這兒往西北行即可進入西藏逆江北上,即是四川的德榮、巴塘;沿金沙江而下,就是維西、大理;往東南走,則是香格裡拉縣及麗江。地處這樣的位置,奔子欄就自然而然成了交通的重要通道。清政府曾在此設渡口,並設汛駐兵。如今,在奔子欄已修建了橫跨金沙江的公路橋——“伏龍橋”,使兩岸人民溝通往來方便不少,同時,也為今天的交通運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草雞告訴我們,奔子欄另外一個出名的原因就是曾經有上海支教藏區的老師在這裡車禍遇難,詳細情況不是很清楚,但是奔子欄的學校確實有很多支教老師,在網上很容易就搜到這些學校孩子的照片,笑容非常天真燦爛。希望世界上最可愛的老師們,健康安詳,扎西德勒。東竹林寺噶丹東竹林寺坐落在德欽縣奔子欄鄉書松村南永干頂東坡上,距中甸縣城約105km,距鄉駐地奔子欄23km,滇藏公路從寺後橫穿山腰而過,汽車可直達寺內,且常年四季通行無雪阻。該寺因地處白茫雪山背風凹處金沙江河谷延伸部分,海拔3000米,氣候屬山地季風氣侯,具有“冬無寒冷,夏無酷暑”的特點。
由於我們只是來回路過,全部都是在奔子欄吃飯(當地的魚據說非常有名,但是扎西王跟我們說比較貴,似乎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們都沒有吃,只是吃一頓便餐,挺好的,那家飯店有瓜子送,大家都挺喜歡吃的。)我們在飯店的牆上看到了小孩子寫的課程表,很好玩,後來才想起來,在東竹林寺門口等車的孩子,估計就是乘坐周日的班車到奔子欄上學來了。德欽德欽縣地處雲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地段,青藏高原南緣滇、川、藏三省(區)結合部,北靠西藏芒康縣,西連西藏左貢縣、察隅縣及我省怒江州的貢山縣,南接維西縣,東臨四川巴塘縣、德榮縣。總面積為7273平方公裡,縣城升平鎮,海拔3400米,素稱“歌舞之鄉”。德欽又是珍稀動植物的天堂,是最珍貴的滇金絲猴的故鄉。縣總面積7596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余人。
在一路的山路上行徑,第一眼看到德欽的時候,還是覺得這個縣城比較大的,但是其實因為依山而建設的緣故,造成一中視覺差,當然,扎西王在雨崩調侃我們說,跟雨崩的二十幾戶人家相比,在雨崩呆上幾天,游客路過德欽的時候會驚嘆,“哇塞,好大的縣城啊”,然後到香格裡拉覺得更大,實際上,這些城市的規模都不大。並沒有在德欽的升平縣城停留,沒什麼過多的印像,算是迪慶的三縣之一(中甸,德欽和維西),梅裡雪山的所在縣。飛來寺飛來寺往西數百米就是遠眺梅裡雪山的極佳位置。扎西王給我們安排的住宿點,幾乎正對卡瓦格博和神女峰,位置非常好,我們所要的房間在三樓,從窗口可以直接遠眺,美極了。梅裡雪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三座,是藏族精神世界中的神聖的雪山,朝拜是一生中最虔誠,最神聖的大事。藏民相信為著梅裡轉13圈可以免受地域之苦,且轉山的人死後靈魂可以升天。藏傳佛教信徒圍繞神山轉經活動已經至少持續700多年了,這條轉經道路仍然處於原始狀態。扎西王在路上告訴我們,藏民心中梅裡不是山,而是神,對梅裡雪山不可以指點,只能五指並攏,手心向上以請托的姿態表示方位。我們認真的記下,當後來的我們無比幸運的兩次見到卡瓦格博的真容時,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就了然於心了,梅裡的美令人敬畏和五體投地。
晚上,在客棧樓下的飯館吃飯,這裡的太陽到晚上八點左右才剛剛落下,我們一行人到梅裡往事閑坐了一陣子,給山寨扎西王,仲子同學做了詢問筆錄,大家反思了一些事情一些感情,喝了牛奶咖啡和姜可樂,還是很美好的,店裡有很多人的留言非常有意思,也就是在這裡,我們讀到了倉央嘉措的情詩,回滬之後,我搜了很多的資料,木然被每一字一句觸動,說不出話來的美,不愧是情僧絕唱。
——休息,一切期待明日的梅裡主峰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