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最後的景點---天龍屯堡。屯堡民居的最大特點是石頭的廣泛應用,走進屯堡就是走進了石頭的世界,村內的巷道,民宅的牆壁,甚至屋頂的全都是用當地特有的石頭建成,厚的做牆基和牆壁,簿的當做屋瓦。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一個村莊就是一座純粹的石頭城。屯堡是一個防御敵人的整體,屯堡民居既可以各自為陣,又可以相互支援互鄰。石巷縱橫密布,將整個古鎮連為一個整體,在錯綜復雜中卻又井然有序。戰爭時期,敵人一旦進入巷中,就像進入迷宮,關上巷門,就如關門打狗一般。所以導游要我們跟緊隊伍,以防迷路。沿著石板街一直往前行就來到位於街尾的天龍學堂,即現時的屯堡民間民俗文化館,大門牌坊上寫著“敬業樂群”四字。天龍學堂也是貴州鄉村最早辦新式教育的地方。
大家在學堂天井等了好一陣子,伴隨著丹桂的陣陣香氣,屯堡的傳統藝術,有戲劇的活化石之稱的“地戲”上演了。據資料所說,地戲原於軍儺,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行祭奠,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儺儀。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古老文化,而在屯堡內看到的就是儺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屯堡人俗稱“跳神”,“地戲”的叫法是文字史籍中的雅稱,字面意思來源於這種表演是以平地為舞台圍場演出的,所以演員們都是把角色的面具置於額上,就是方便周圍高處的人觀看而演員又能透過黑紗看清現場進行表演。這一巧妙的設計成為屯堡地戲的一個特色。台上表演的是《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一幕,老實說,我們除了擔任司儀和解說的主持用帶貴州方言的普通話的講解能聽得清楚之外,戲中的演員都是用戲曲方言進行說唱,他們唱什麼我們幾乎一概聽不出來,除了三個字:“張飛…耶…”大家很快就能領會和熟習,再加以練習就能經常應用,所以之後的行程經常就有人不時爆出這三個字,搞得不倫不類引起哄堂大笑。
至此,旅行社的游程全部結束,後面的黔靈公園是我們自己要求去的,沿著棗山路步行來到黔靈公園的南大門,是個很不錯的市民公園。各式各樣的市民活動,唱歌跳舞打拳,還有樂隊練習,無所不有,相當熱鬧。我們坐纜車上到黔靈山頂,發覺是順山路下山,根本不需要買來回纜車票,有點上當的感覺。在前往弘福寺途中,我在問路的同時把纜車票推銷掉了,狠狠地佩服下自己。順著沿山而下的台階,出現了成群的猴子,猴子是可愛的,尤其是這裡的猴子,已經沒有在深山裡的那種與世隔絕和害羞,讓一輛車開過馬路時,猴子們會以迅雷不及掩耳地速度“啪”地一聲撲到牆上,一動不動,等車過去了,他們有下來繼續頑皮,甚是可愛!喂猴子的時候,眼睛不能正視它,否則它不敢來拿。而且最好喂花生之類有殼的食品,猴子會剝開你握緊的手取走,餅干之類的好像興趣不大。喂猴子是一大亮點,猴子很多,而且長的也干淨可愛,不怕人,也不怎麼襲擊人,很安靜的坐著,或是走上來討東西吃,很有樂趣。人與猴,如此地和諧共處!,繼續往下走。這裡真是太美了,路上空空蕩蕩,加上已是傍晚時分,安靜的那麼自然,一點也不會感覺到害怕。兩旁全是高高大大的叢林,氧離子多的你完全可以體會到什麼叫“森林的味道”。不一會,就來到了本次游覽的終點站---黔靈湖,湖畔“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游湖觀景,山抱水回,委婉秀逸,廊橋水榭,綠楊碧柳,別有一番風味。不知不覺地我們已經翻過一座大山,來到公園的西大門,是塊偏僻的建築工地和村莊,要返回南大門或者東大門,體力和時間是絕對不夠的,拖著疲憊的雙腿,移向近1公裡外的二橋,村民說,那裡才有公交車和出租車。看著途中放學的小孩無拘無束地奔跑,我對女兒感慨地說,我們小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的。可惜她永遠不會明白我現在的想法。天無絕人之路,行走之中,胡亂攔下一輛私人轎車,竟然願意送我們到金黔賓館,耗時30分鐘車程,只收了我們15元(貴陽的出租車起步10元/3公裡,以後每公裡1.2元),純樸的貴陽人民感謝你。晚飯照舊在青雲路上,換成了諸葛烤魚,價格跟上海一樣,味道不錯。深夜搭乘春秋航班回滬,最後一晚聽飛機聲了(汽車聲、火車聲、飛機聲,連升三級),24:30到達,排隊候車回家,很累因為價格便宜。
旅途之中難免有磕磕碰碰,也是一種經歷,感謝“小釘子”(導游)為我們安排的一切,也祝她身體早日康復。整個貴陽西線之行,總之一個字,就是美,因為我在旅行!每次旅行總有缺憾,由於時間倉促,未能去苗寨體驗生活,留待下次再來貴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