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行 (這篇主要說說經歷,沒什麼太精彩的感受,大家沒時間就不要看了,但是對某些東西有興趣的同志還是可以一看,更精彩的是在下幾篇日志,敬請期待!)先說本次行程只我一人。
到了浙江後在那邊呆了、逛了近十天。還可以,只是感覺有些黑了。
接下來去蘇州了。這下有得看了。
倒霉,這次又是無座的車,想不臥票也不行!第二天天亮經過上海,感覺就是不一樣,放目千裡不覺有處不惹眼的!此處有高樓修棧,廣廈闊宇,又有遼野綠地,映帶左右,遠觀之處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雖無市郊農人之閑,一掠一過,亦足以——感觸三千!
早晨7點過到蘇州,蘇州這城的名氣挺大的,可這火車站實在實在是名不副實,不可同城而語!更何況正在搞建修,其靚麗景色實在不敢恭維!
……
首先去了獅子林,園子不大獅子挺多的,奇形怪狀,有沒有盧溝橋的多就不從而知了,導游小姐說的很精彩,我沒記住太多,就記下了這兒曾舉行過日本的投降儀式。
獅子林中,亭、台、樓、閣、廳、堂、軒、廊樣樣俱全,假山也讓人眼花繚亂(當然這種眼花繚亂要看你怎麼看了)。我也聞出了一鼻子的佛味,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但是我看到與宗教有關的東西就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讓我想逃避。
報國寺也不怎麼大,轉了一圈基本就能勾畫出它的三維圖,較多的感受還是在這小小的寺中,因為將在下一篇中詳細講述,在此就不重復了。
去江浙,不感受一下小橋,流水,人家是非常遺憾的,我坐著船感受了近40分鐘,還可以很涼爽,只是感覺畢竟和以前的有區別,而且有些做作。在船上以非常快的速度認識了一個華東師大的小伙子,上海的,聊的還好,但是又以非常快的速度分別,幸好交換了聯系方式。真的,如果能住在水邊該多好啊,晚上能面朝淨水遐想,能看蕩漾的粼粼波光,能聽潮水唏噓,能聞風和著水的氣味,還能仰望星空任其遨游深邃,我就覺得會很幸福了……
對於寒山寺和楓橋,我對它的印像就是詩詞,就是文氣。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最蕩漾人心了。在那裡欣賞了一段音樂,當地的一種曲藝形式,記不清叫什麼了!這裡,寺,水,人,橋,還有歷史,運河,都是交相輝映,高高的鐵嶺關,綠綠的爬山虎,稠稠的楓橋水,還有芸芸的歡笑過客,當時我仿佛被置身一個時光穿梭的交點,把我隔離出來,思想凌駕於一切之上,所有的東西都是那麼渺小,橫空一切,所有,全部!
導游小姐叫我摸摸張繼的那個帶血的食指,這樣可以借借他的文氣,我對文氣一向敏感,所以仔細凝視了一下雕塑,很有氣質,風範,凸現出一種大家的不凡。但是我對她說,算了吧,我不需要!
定園也還可以,整個園子形同一個如意,小橋流水順勢而設,亭台樓榭業分布兩旁,參觀了很多東西,用個不恰當的詞其樂融融吧!太多了,我什麼都不想說了,說了會亂的,著名的根雕阿,民俗阿,揚州八怪的真跡阿,二十四神阿,花神廟阿,宰相墓阿,等等。在這裡我一個人轉到一個沒人去的地方,看到蘇州刺繡的制作過程,真的一針一線讓人嘆為觀止,繡一張要兩周左右,得卻很辛苦,但確實漂亮,可惜沒錢帶回幾張。
蘇州園林真的像書中說的那樣不講究對稱,是一幅幅絕美的自然畫。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畫。而且我的行程中基本上都離不開船,這就是水鄉吧。園林樹木也很多,栽種和修剪樹木也參差不齊,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真正給人一種自然的滋潤。還有就是花牆和廊子。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而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旁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但是讓某些游客置身其中真的什麼景致都沒了,除了增添庸俗,別無事處。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們生平多閱歷和水平,只有胸中有山,才能使游覽者觀賞、攀登的時候忘卻園林,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小河、池沼,有些園林很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拙政園本也在行程之中,但時間晚了當日未去。
……
以及其愉快的心情去了吳江,一個關系非常好的朋友在那兒!食宿她全包了,搞得我很不好意思,下面就去了本次出游的最後一站(本來原計劃這不是最後一站,但時間過頭了)——同裡。
同裡的水多、橋多,小橋、流水、人家也別具風情,與蘇州那邊的就大不一樣了,可能因為它是一個鎮吧。我每到一處都會買地圖,這是個好習慣。從地圖上看,鎮外四面環水,古鎮也是依水而建。同裡的三橋(太平、吉利、長慶橋)很出名,它們呈三足鼎立的姿態。不僅外觀小巧玲瓏、古樸典雅,而且富有極濃的民俗內涵。聽一個賣紀念品的老人說,凡古鎮上的居民遇到婚娶、滿月或生日賀壽等人生大事,都要走一趟“三橋”,圖個大吉大利。我也入鄉隨俗,饒有興趣地走一回(不是,確切地說,我走了兩回,我想,走兩回會有雙倍的大吉、大利、大慶嘛)“三橋”,歡快地感受了當地人的民俗樂趣。
這邊的大院也算多吧!什麼五鶴門樓、仁濟道院、退思園,好多都記不清了,一個影視基地也挺好玩的。在一個賣紀念品的攤上,我呆了有十分鐘,學會了一種新樂器——塤,挺好的,專業的塤聽起來音色很渾厚,也能吹出輕薄且尖銳的音,而那種普及塤就吹不出渾厚的音色了,而這正是塤的特色音,算了不買了100多呢!
在這兒發生了一件搞笑的事,我戴了一幅墨鏡,走到一個賣茶杯的店,女主人挺年輕,最後我知道她大學畢業剛幾年。我站著看著店裡,她對我說了幾句話,我沒聽懂,一臉霧水的看著她,最後她說:“sir!tea pot,tea pot!”,哦!她把我當成老外了,就操了幾句英語,好像沒看出什麼破綻,最後因為意思實在難以用英語表達,就說了中文,這回是她一臉驚愕的看著我了……
同裡能給人什麼,我覺得就算是一種悠閑自得的幽靜,一種別樣的水鄉風韻吧!
記憶裡的很多東西,都不能用語言來挖掘,只能留著醞釀而已。
就寫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