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之蘇州西山農家樂旅游

作者: ligs

導讀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本人是上海人,因太太是西山籍,因此我也算是半個西山人。過去每隔兩三年要去一次西山探訪妻子的長輩親友,近幾年,西山的發展速度加快,變化明顯,回去的此數也因之頻繁起來。下面從一名游客的心理角度,透過個人經歷,談談對西山旅游開發的近況與前景的看法。 西山的旅游開發起步要遠遠晚於浙江,在浙 ...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本人是上海人,因太太是西山籍,因此我也算是半個西山人。過去每隔兩三年要去一次西山探訪妻子的長輩親友,近幾年,西山的發展速度加快,變化明顯,回去的此數也因之頻繁起來。下面從一名游客的心理角度,透過個人經歷,談談對西山旅游開發的近況與前景的看法。

西山的旅游開發起步要遠遠晚於浙江,在浙北一帶旅游新景點由點到面成片開發的十余年裡,西山卻總是無動於衷。多年來,除了石公山,林屋、梅園等幾個早年開發的景點外,幾乎沒有任何有號召力的新的招牌景點示人。不過近年來,西山加大了對歷史遺跡的挖掘開發,新景點陸續面世,宣傳力度較大的如縹緲峰、明月灣古村、堂裡雕花樓、碧螺春茶文化園以及禹王廟等已比較出名。但說句實在話,大中城市的市民中跑過國內外著名風景區的大有人在,早已見多識廣,西山這些人造或復古的景點對游客實在不具多少吸引力,更要命的是這些所謂景點的門票也學著向周邊一些老景區看齊,動不動就幾十、上百元。雖然景點開發建設要花不少錢,但也不能如此急吼吼忙著收回投資。從性價比關系角度來講,假如這些地方性小景點的門票動輒百十來元(全西山收費景點的門票合計恐怕也要四五百元)是合理的,那麼像黃山、廬山、張家界、九寨溝等屬稀缺資源的知名景區收上幾百甚至上千元豈不很正常甚至太便宜了嗎?其實這些新開發景點的人氣並不旺,包括一些小面的司機和飯店老板等當地老百姓對這種急功近利的旅游發展模式也頗有怨言,其中原因不用多講。

關於西山景點的介紹,許多有關西山的游記攻略多有論及,作為半個西山人的本人興趣卻不高,這裡從略。

不過,這並不等於說西山就是一個不值得旅游者到訪的地方。恰恰相反,假如你是出於休閑觀光,親近自然,仿古探幽,放松身心的目的,那麼西山正是你最理想的去處。

西山是被環抱於太湖之中的一個島嶼,面積與香港相近,一個島就是一個鎮,西山鎮最近改名叫金庭鎮了(純屬多此一舉),全國最長的內陸湖大橋——太湖大橋將西山島與外界連通,不過這是近十來年的事,在大橋建成前,島內僅有一條至蘇州的客班輪航線供人員進出往來,交通及其不便,正因如此,與外界的相對隔絕造成西山自古以來就擁有世外桃源的美稱。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熱情,崇尚禮儀,游客如抱著“親山水、品自然、重參與”的心理,深入至散落於湖光山色之中的各處古村農舍之中,臨時將自身角色轉換成一村民或農家主人,而不僅僅將這些古村故宅當作一處“旅游景點”,那肯定會另有一番興味。

說到西山的古村,比較出名的當屬明月灣,但在從前,位於島上最西端的甪裡古村可與明月灣齊名。目前來看,兩者的區別在於,明月灣是已經過開發的景點,和所有已開發的古村、古鎮一樣,村中街廊房檐下到處燈籠高懸,周邊農家樂餐館林立,商業氣息甚濃,且游客進村要買幾十元的門票。而南北面太湖,東西夾於牛腸嶺和衙門山之間的甪裡古村,因地處偏僻,歷史上交通狀況不佳,卻更多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古韻,好似一位

“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本色村姑。

本人覺得江南一帶本來古鎮就很多,古宅也不稀罕,既然來島上看古村,不妨去感受一個“村”字,如村落的布局,民宅與山水的親和度及舊時村民生活的痕跡、習俗等等。而且古村一般傍山,周邊山上的都是經濟林,三、四月碧螺春采茶,五月熟琵琶、青梅,六、七月是楊梅、桃子,九、十月則是板栗、白果、石榴,再後就是桔子……村裡的農家後院隨處皆可上山。

不過說到一個“古”字,現在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了,隨著當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對現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古村韻味的逐漸退色任誰也無法阻擋,拿西山島來講,那些古村雖然原始格局猶在,但最能體現島上原生態的那一條條將所有自然村串聯在一起的石子路(上海人稱彈硌路),早已變成了水泥路,除了少量用於展示目的而修舊如新的老宅,大多磚木老建築也已先後被三層小樓所替代。但是,假如不允許這些變化發生,難道讓當地人仍要像幾十年前一樣,除了小船就只能依靠一根扁擔兩只筐的肩挑人扛?

關於西山的農家樂

隨著近些年島上眾多景點的開發,景點周圍也陸陸續續開出了一些農家樂。跟江浙一帶老景區相比,西山的農家樂感覺上是亦步亦趨的在跟著走,但又總是慢一拍,這一方面可能與當地主管部門對旅游業的定位偏差有關(偏重於門票經濟),其次,也因為經營戶們普遍缺少有力度的自我宣傳手段。本人的一段游歷似可予以佐證。

今年清明前後,本人曾到衙甪裡一帶游逛,在禹王廟附近遇到一位上海大媽,閑聊中得知,她和老伴都已退休,已在附近甪裡村的農家樂住了好幾天,老漢天好就去釣魚,大媽則喜歡串門,兩人時常結伴在山林間、太湖邊散步,有時看村民采茶,自己也忍不住躍躍欲試,聽下來他們對兩個人一百元一天包吃住的農家樂生活還是十分滿意。此時因已過午飯時間,她就領著我去農家樂主人開在禹王廟旁的飯店裡吃飯。這家新開張的飯店叫勝景土菜館,老板看上去已五十出頭,敦厚的外表下仍透出幾分干練,當我用帶上海腔的西山方言與其一搭話,頓覺彼此距離大為縮短。老板頗為健談,談起自己年青時在太湖中行船跑運輸,後改行經營湖鮮水產,專往蘇滬等酒店送貨,現年歲大了欲求安穩,剛開始在這裡租門面經營餐館和太湖土特產。我因心有疑惑故問道,你的農家樂價錢並不高,想賺錢似乎不太容易?老板坦言,農家樂生意也剛起步,目前接待的大都由熟客介紹,而且租期一般在三五天甚至更長,自家硬件雖一般,但衛生條件能適應城裡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只要客源經常不斷,應該還可以,不然的話,光盯著雙休日和節假日的游客就比較難維持。此話聽來確是肺腑之言,我心裡雖為老板獨到的經營理念所稱道,但也為他僅靠熟人介紹客源能否長久而有些擔憂。我說,你怎麼不想法在宣傳上多化些功夫?不如我幫你出個主意,我給你的農家樂起個響亮一點的名字,你去網上做些廣告那哈?你的農家樂開在衙甪裡,名字就叫“古村甪”短租農舍阿好?不想老板卻並不領情,老板說,“勝景”這名字是我女兒女婿起的,不好改的。我只能悻悻的自嘲:白給你起這麼好的名字你不要,我又不收你的銅鈿。你不改算了,等過兩年退休了我也到這裡來開個農家樂,這個名字我留給自己用了,老板笑了。閑話之間,只聽上海大媽在店外喊“阿狗,阿狗”,老板忙起身回應,原來這位大媽又領了幾個開自駕車的上海游客來,說要買些活雞。正在廚房忙碌的老板娘趕緊帶著這幫人村裡捉雞去了。山上的散養活雞是上海人的最愛,凡景點周圍村落常有開車來的游客要買村民散養的活禽,而且還不在乎價錢高低,只因為散養雞跟喂飼料的肉雞味道差別實在太大,另外,就算你有錢在城裡也買不到啊。

我結了賬准備離店,老板送至門口時又開口,“拜托先生,請一定幫忙介紹點客人過來啊。”想他剛才不去捉雞,大概就因為還要講這句最關鍵的話吧,我早已想好了答辭:“好咯,等我回至上海就去尋韓正市長,一定勸說他將迪斯尼項目讓給蘇州算了,蘇州百分之百會將迪斯尼建在西山,迪個晨光不要說你們做老板的,全體西山人民都要合不攏嘴了。”“哈哈”。

據本人觀察,西山農家樂大致有兩種業態,一種是由農民投資開設的小型旅館客棧,客房較多,按標房水准裝修,店內還有麻將桌,卡拉Ok設備等,因位於鄉野田園附近,故也叫農家樂,接待對像以小型團隊為主,兼顧散客。另一類則是農家在自己裝修尚可的小樓裡辟出幾個房間專事接待背包族或短租客,硬件設施雖不如前一類,但衛生條件尚可,因此消費門檻較低,其實那種形式更貼近“農家”不用多說。它們各自適應不同的消費需求,應該有各自的生存空間吧。這裡要羅嗦一句,老板也是要賺錢養家的,作為顧客的原則永遠是貨比三家,因而供求雙方的溝通交流總不可缺少,這一過程說不定也能給雙方都帶來愉快的感受,旅游活動本身不就包含了各種不同地域人文環境的內容嗎?

西山的發展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恰似一個人和他的身影。她幾乎沒有工業,所以不像工業發達地域擁有充足的財力支撐民生的快速改善,但也因此使他成為了一塊不受環境污染所累、山清水秀的綠色淨土,這一點早就決定了只有深度開發體驗、休閑型旅游才是推動西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唯一途徑。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