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印像

作者: David趙

導讀“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這是民間流傳的一首歌謠。 小時候,感覺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就是現在,家鄉也保留著濃郁的端午風俗。雖然,現在生活的環境中,對端午佳節的感覺越來越淡,然而,每次過節媽媽的一聲電話,總會令我回憶起印像中的端午節。 我想了想,在家鄉和端午節有關的食品和物件,有粽子、五彩線、荷(香 ...

“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這是民間流傳的一首歌謠。

小時候,感覺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就是現在,家鄉也保留著濃郁的端午風俗。雖然,現在生活的環境中,對端午佳節的感覺越來越淡,然而,每次過節媽媽的一聲電話,總會令我回憶起印像中的端午節。

我想了想,在家鄉和端午節有關的食品和物件,有粽子、五彩線、荷(香)包、雞蛋、露水、柳枝、艾蒿、綠豆糕、油炸合子。一歸納,還真不少,足以看出端午節的隆重。

在家時,節前三兩天爸媽就忙著預備了,忙著買粽葉、蜂蜜、大棗、糯米,以及其它干果,爸爸擅長制作粽糕和包粽子,媽媽雖然做的一手好飯,可是到了端午節就顯得遜色多了。端午前一天,爸爸總會包一大鍋粽子,再蒸一大盆粽糕,並不是家裡人口多,而是大部分要贈送鄰裡和親友。

我們吃粽子有些不同,習慣經冷水浸過,吃的時候不用白糖而是粘著蜂蜜,槐花蜂蜜最好,蜂蜜、粽葉和糯米透著不同的清香。吃粽子也是比較講究的,一般使用小白瓷碟,一把鐵制小勺,一個白嫩的粽子,淋上一些金黃的蜂蜜,首先色覺上就勝出一籌。如果能有甜胚,就更齊全了。甜胚,是一種發酵的甜食,做法和酒釀(或醪糟)一樣,不同的是,原料用油麥或小麥,吃起來很筋道。吃粽子拌上甜胚,清香中伴著酒香,又是另一種味覺了。南方喜歡將腌制的鮮肉包在粽子裡,小學時,一個上海籍的同學帶了肉粽,結果倒成了大家孤立他的原因。這也反映出,共同的節日,卻有很大的文化差異。 粽糕,有些像北京的切糕,但是選料和工序上要復雜和講究的多。我不會制作粽糕,但是看過奶奶和爸爸制作的過程。好像在盆子的內壁附上一層粽葉後,先鋪一層糯米,然後擺一層紅棗,再鋪上一層糯米,再撒上一層葡萄干,就這樣每層糯米之間夾著不同的配料,除了紅棗和葡萄干之外,還有花生、果脯、陳皮絲和紅綠絲等。過去糯米裡面會拌少許大油,現在改用清油了,當然裡面還需要拌些蜂蜜和紅糖。在最上層鋪上一層粽葉後,就可以上鍋蒸制了。蒸熟的粽糕還不能馬上食用,爸爸通常在盛粽糕的盆子上壓一鍋水,一般壓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粽糕就可以吃了,經過一夜的重壓,粽糕變得非常有韌性,口感香甜筋道,而且層次分明,色澤誘人。端午節的早餐最豐盛了,媽媽早早地在餐桌上擺放應時佳品,一碟綠豆糕,一碟油炸合子,一碟茶雞蛋,一碟粽糕,一碟粽子,一罐蜂蜜,湯類或是豆漿,或是雞蛋醪糟。綠豆糕就不多說了,在北京很常見,但都不如家鄉的好吃;油炸合子可不是餡餅或者菜合子,是一種帶餡甜食,有花邊,上面還用印有吉祥的紅字,外觀漂亮。自家制作比較麻煩,一般是購買。舅母會做,她是地道的南京人,善於制作甜食。僅有一年端午,舅母意外的打發表姐送來一盒自制的合子,要比外賣的好許多。從那以後,我對舅母的好感增加了許多。過去,合子常用大油炸制,後來生活好了,基本上變成了烤制,而且都選用清油了。以上就是端午這天的節日食品了。當然,端午晚上,我們都要去爺爺家團聚,免不了要張羅一桌豐盛的晚宴了。

說完食品,我覺得地方風俗也很有趣。奶奶很疼愛每一個孫兒,每次節前,必定會給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荷包(香包),還要給孩子們脖子、手挽、腳踝都系上五彩線,今年過年在堂妹家,我驚奇的發現,這個丫頭居然將奶奶每年給的荷包完好的保留了下來。荷包裡面,除了奇異的香草外,還保存著奶奶對我們的疼愛。柳枝和艾蒿也是必不可少的。端午清晨,家鄉就會出現傾城出動的壯觀場景。一條河流貫穿城市,端午清晨,家家戶戶都會在日出時分扶老攜幼沿河行走。河邊有許多垂柳,且艾草叢生,人們一定要采摘柳枝和艾蒿插掛在自家門口(現在看來不符合環保了),而一些老人更要在草地裡收集露水。後來我查看了《本草綱目》,書中就描述了端午露水的藥用價值。我想,端午這天,除了汨羅江沿岸,大概家鄉這樣的全民活動就很少見了。

說到這裡,我仿佛又回到了家鄉端午的節日氣氛裡,我一直慶幸,家鄉完好的保存著特有的民風民俗,自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是莫大的福氣。一直以來,有許多人評價我的家鄉,悠閑、小資、講究、傳統、不思進取,可不管如何,我還是覺得中國現在的城鎮還是需要多多保留自己的特色,不要在一味的“求快”心態中丟失了根基。


精選遊記: 天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