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龍 川 讀 藥不能猜測神農氏是否在微雨中遍嘗百草,當我們趕到時,雨剛從另一條峽溝遠走。
今天的神龍川該有怎樣一番景致,來迎接我們的腳步?我們懷著這份期待,開始了登臨。
領略美,需要一種幫助。山道是風景的骨骼,穿林越崗,過溪攀坡,把精致層層抖現在我們的眼前。過頗具氣勢的鳳凰台,百草園帶給我們第一份滿足。黃芪、三七、百合、石斛、黃精……各種高山花卉,名貴藥材,風情各呈,加之薄雨的滋潤,那份綠,豐滿,精致,高遠,像精靈閃爍在我們四周。我們要感謝神農氏的眼睛,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和發現,才讓我們看到了山林所蘊藏的精美和民族藥學的博大精深。一座神農廟建在百草園邊。神農氏作為佛的形像,在這裡接受萬千目光的敬意和心靈的膜拜。
游神龍山川,是一次讀藥的歷程。藥草滿徑,藥舍遍飾,藥景羅織,藥是這裡的特色,藥是這裡的主角。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得借於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群山走脈,綠叢如織,澗溪長流,四季氣候溫和。臥龍溪是這裡的母流,滑草而入,遇岩成瀑,它的清澈和靈性,哺育了千百物中精華,才使神龍川擁有了“江南藥典”的美譽。據專家考察統計,神龍川分布有二千余種中草藥材,是華東峽谷草藥品種之最。神農氏嘗百草之後,明代李時珍慕名而至,遍叩青山,還把脈於民,至今在景區留有百合橋、天竺潭、辛夷塢、蝴蝶崖、鹿含池等以草藥入名的景點,成為難得的文化遺存和收藏。
過遠志橋,憩於太子榭中,目光被一只巨大的藥葫蘆吸引,顯然這是創意者獨具匠心的造景,取材於中醫文化的“懸葫濟世”名典。藥葫蘆高達10米,呈米黃色,四周綠色簇擁,一支細泉從葫蘆口噴出,灑於溪畔兩朵靈芝瓣上,潤千年靈芝於日月之中。其中的涵義遠勝造景本身,更多傳達了中國醫藥的藥理至尊,那就是它的民間精神。失去民間的“空中樓閣”,是蒼白的,永遠走不進這個民族擁有的極度輝煌的文明。
神農台在120 0米高處,立於台下橋頭仰望,我似乎看到了神農氏那飄逸的身影,長須如風,青衫似鷹,那竹籃邊的鐵鏟,閃耀著一種光芒,像陽光一樣純粹,像精神一樣高貴。這種誘惑,是一種徹底的侵入,讓我無法擺脫和逃逸。為民嘗百草,任何一種信仰,只有建立在“民”中,才是一種風采、一種經典和生命。神農氏,幾千年的燦爛形像,不正是說明了這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倚如詩的竹籬,聽似歌的青瀑,看八百裡山川走脈,鷹擊雲天,溪輕撫風弦,樂音悠然,彌漫於天地之間。這是站在神農台上領略的風景,也只有在這樣一種高度才能領略的美,而美中翹首理應是神龍川這個巨大的“藥”字,所展現出來的無與倫比的精采。這時谷底已集聚起大片乳白的霧,隨風飄浮著,升騰著,從竹梢,從樹枝,從岩面漾了過來,漸漸地,直至把我們全部包容。我細細聞去,霧是濕濡的,帶著濃濃的富有人情味的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