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東天目山

作者: 在野健子

導讀感 受 東 天 目感覺是在綠中暢浮,忽左忽右地拐,悠悠地提升。嘎然而至時,車已停在了海拔800米的高處,這是景區入口。周圍依舊是層層疊疊的綠,用手隨意揮去,竟染盡一臂綠袖。 西瀑在路的左上方。我們沿一條新築石階走進去,有跨虹橋橫空,而思霞亭在對岸獨立,有些飛檐從枝葉中探出來,呼之欲出又躲躲掩掩,驀然間,讀到了幾分韻致。西瀑就是在這種凝神之中 ...

感 受 東 天 目感覺是在綠中暢浮,忽左忽右地拐,悠悠地提升。嘎然而至時,車已停在了海拔800米的高處,這是景區入口。周圍依舊是層層疊疊的綠,用手隨意揮去,竟染盡一臂綠袖。

西瀑在路的左上方。我們沿一條新築石階走進去,有跨虹橋橫空,而思霞亭在對岸獨立,有些飛檐從枝葉中探出來,呼之欲出又躲躲掩掩,驀然間,讀到了幾分韻致。西瀑就是在這種凝神之中,從350米的高度一唱三嘆急奔下來的。似巨帆踏波,如嘆號醒世。仰看上去,我更願把這瀑想像為一只蒼鷹,千年萬年,始終張開著翅膀,向著太陽,它在飛翔中完成了不朽的絕唱。這不屈的形像,這執著的信念,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經典。我們陶醉其中了,掏水、擊瀑,不停地按動快門。肉體漸漸也溶了進去,成為飛濺的水流。

石階在繼續延伸,顯然是精心設計的,總是最大可能地把一些古樹老藤、奇岩秀水、異花名草巧妙地遞呈過來。如果把東天目比作一串項鏈,山道就是串綴起珍珠的紅線了。在不到300米的坡度上,我們目不暇接,領略著次第綻現的美景的熱情。五疊瀑、竟秀瀑、七星亭、梅公橋、萬松林、紅豆杉……,谷是越來越幽,樹是越來越古,景更是美不勝收。在一堵洇落歲月痕跡的卵石牆下,我看到一道清流逶迤而行,水質依舊是純得醉人。在潭處,魚在雲間游,樹在天上長。用一支草葉點進去,微波把景層層地蕩開去,沒入水草之中,不一會潭面又是“桃花依舊”。潭本沒有名字,我們把它稱作:抱秀池。

一條古道橫山當練,這時日頭已掛在半空,陽光直直地壓下來,透過枝枝葉葉竟也成柔柔的綠。前行不到10分鐘,視野驀然開闊起來。古木參差,青竹疊翠,游道縱橫,還有三二木屋竹屋點綴其間。同伴告訴我,這裡是“森林浴場”,好一個特別的名詞。人在老林中享受自然,聽風聲草聲,看秋色雲天,三五知已,席地而聊,超凡入定,應該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了。這時我脫口吟出兩句:讀得天涯方盡時,還寄篷居度山秋。不禁啞然失笑。

昭明禪寺是和鐘聲一起走進期待之中的。它就坐落在這大地的隱秘處,淡淡地綻開,不貪囂張,如同一位在連綿青山中遁跡的真正的隱者,守望著無涯的時空。自晉以來,禪寺便為佛教聖地,高僧輩出,香客雲集。相傳梁昭明太子曾隱居於此分《金剛經》,披星戴月,雙目翳障,後掬清泉洗眼,復明,故寺邊至今留有洗眼池等名勝遺存,寺也因此得名。李白來了,從唐詩中走來,蘇軾也從宋詞裡悄然而至,還有徐渭、郁達夫、梅蘭芳等一代代鴻儒,他們先後進山訪佛,寫下一百余篇詩文,成為鎮山之什,千古美談。特別是近年來,佛事得以重振,東天目更是山名遠播。訪佛出來,我們在寺前巧遇一位臨安籍台商。他說,三十年前曾在這裡呆過2年,去台灣後,常憶故鄉的山山水水和民俗民風,東天目山的寺廟是他最牽掛的。這次聽說寺廟得以擴建,便匆匆飛了回來,希望能幫上忙。平實的語言裡,我終於被感動了,感動於這些充滿禪意的山水,感動於老人的心靈明澈。我沒有什麼宗教信仰,但在這裡心中卻懷著虔誠的敬意,覺得自己的靈智得到了徹底的淨滌和頓悟。佛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生命裡。

站在東瀑之巔,遠處如黛的青山疊著翠谷,在清澈中昭示一片希望。我終於讀懂了這山水的靈性和人性的善良。在東天目山中,生命的魅力普照一切,純粹、徹底、共和,充滿著活力和真誠的感悟。聽說這裡的景點還有很多,但我覺得已經足夠了。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個夢,一個無法割舍的足以讓靈魂永久收藏的美麗。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