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偷渡進亞丁之四(07年國慶游四姑娘山-稻城)

作者: caroleen

導讀D4新都橋—雅江-理塘-稻城早起又向稻城前進了。翻過高爾寺山,剪子灣山口,卡子拉山口幾座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每到一處,我都要下車感覺一下是否有什麼反應,可能因為已經適應這個高度了,我再沒出現什麼不適感。但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做運動特別消耗體力,慢慢走平路尚可,想登高爬個小坡啥的就覺得特別費勁。 隨著海拔的升高,植被也有明顯的變化。兩三 ...

D4新都橋—雅江-理塘-稻城早起又向稻城前進了。翻過高爾寺山,剪子灣山口,卡子拉山口幾座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每到一處,我都要下車感覺一下是否有什麼反應,可能因為已經適應這個高度了,我再沒出現什麼不適感。但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做運動特別消耗體力,慢慢走平路尚可,想登高爬個小坡啥的就覺得特別費勁。

隨著海拔的升高,植被也有明顯的變化。兩三千米的山坡上是高大的喬木,在秋天層林盡染;再高些就是低矮的灌木,遠遠看去一團團的;四千多米以上就是高山草甸了,還有些匍匐在地上的地衣類植物。能夠在這個海拔生活的,可能說都是生物中的強者。但在海拔4718米處的卡子拉山口還遇到一家在此放牧的牧民,夫妻倆帶著三個孩子住在簡單的帳篷裡。最小的孩子還抱在懷裡,兩個大點的孩子在山坡上嬉戲打鬧,臉上帶著特有的高原紅,看他們活動自如的樣子真讓我羨慕;他們的牛馬就在不遠處吃草,真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我知道自己是不可能適應這種生活的,在意的東西越多,負擔也越重。



(草原上的林蔭道)



(這山望著那山高)



(在卡子拉山口放牧的藏族小男孩和他的馬)

山路盤旋著爬上坡頂,翻過山口,又盤旋著下到山谷,然後再爬升上去,如此往復。稍矮的山坡上是高聳的冷杉、松樹林,更高處是連續的高山草甸,遠遠望去像鋪在山坡上的黃褐色地毯,而且是像黃褐色的波浪一樣連綿不絕。平時難得看到的犛牛在這裡是最常見的動物,但人就很少見了。偶爾看到一輛車都會感覺很親切。目之所及就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坡,真是山外有山,看不到盡頭,而且全是高山草甸,看久了就一點新鮮感都沒有了。在五千多米處還看到一個雷達站,遠遠近近就這麼一棟孤零零的小房子,幾米高的雷達也顯得很渺小。真要感謝戰士們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守衛著我們的安寧。還有路旁的道班,也讓我心存感激,因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維護這條公路,在艱苦的環境中忠於職守,我們才能夠在這條天路上暢通無阻,有機會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連綿起伏的山巒)

下午二點多,終於在黃褐色海洋一樣的高山草甸中看到一片城鎮,這就是海拔四千米的草原高城理塘,這是去稻城的必經之路。坐了一上午的車,我很高興能從車上下來活動一下腿腳。在這裡參觀了著名的長青春格爾寺。格爾寺的游客很少,可能是過了旺季,而且經過此地的游客多是衝著稻城去的,來不及在途中停留。對我們卻是正合適,照片裡難得的沒有游客的身影。



(長青春格爾寺)

出了理塘再往前走,又是連綿的黃褐色高山草甸,進入海子山後,總算換了一種景像,這裡是典型的冰蝕地貌:大塊大塊的礫石遍布山谷(都是當年冰川移動帶來的),大大小小的水塘點綴在生著低矮植被的荒漠中。然後經過幾公裡的青山翠谷,在路旁潺潺溪水的陪伴下,一路看著兩岸的層林盡染,在下午五點多終於來到了向往以久的稻城。到這裡一了解,原來是旅游局的開發計劃(主要是因為要砍伐被山民尊為神木的山裡樹木修棧道)引起了山民的反對,所以暫時封山,當地政府在縣城通往亞丁村的必經之路上設了兩道關卡,只准亞丁村的村民通行,不准游客的車進山。這下山民的馬隊收入受到嚴重影響,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游客們想進山,山民要掙錢,於是當地藏民就用他們的車載著零星的游客偷渡過去。這再次證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經過討價還價,我倆和3個來自廣東的游客同行,准備第二天隨一位藏民穿越封鎖線。


精選遊記: 稻城-亞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