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牛車水上(《印像新加坡》之七)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我說過選擇新加坡“自助出國游”,是因為這裡華人多,很多網友都說不會英語保證沒問題。為什麼在馬來半島頂尖上的小島上會有這麼多華人?從地理位置說來應該是通過馬來才來到這片土地,如果這裡華人能占到近80%,那麼馬來呢?好像遠比這個數字小。在新加坡逛了五天,我覺得這80%的數字,好像不大正確,因為滿眼見到的各色人等太多。記得我妹妹十幾年前出差新加 ...

我說過選擇新加坡“自助出國游”,是因為這裡華人多,很多網友都說不會英語保證沒問題。為什麼在馬來半島頂尖上的小島上會有這麼多華人?從地理位置說來應該是通過馬來才來到這片土地,如果這裡華人能占到近80%,那麼馬來呢?好像遠比這個數字小。在新加坡逛了五天,我覺得這80%的數字,好像不大正確,因為滿眼見到的各色人等太多。記得我妹妹十幾年前出差新加坡後說:在香港你覺得還是中國(那時香港還未回歸),但到新加坡就覺得肯定是外國。那時在中國大陸畢竟外國人還少些,如今在王府井大街上坐一會兒試試,我看跟新加坡這樣的外國也差不多,所差的是北京多見的是歐美人,而新加坡更多的是黑黑的馬來人或印度人。雖然這麼說,新加坡的華人還是多得很讓人放心的,坐巴士或者地鐵身邊可能就坐著一位印度人,但四下一望,隔座、後座都是華人。雖然在異域不考慮什麼“非我族類,其心必殊”,但我還是習慣混在一樣的人中才踏實。一天,我坐地鐵進城,身邊坐了兩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一男一女,從他們的談話中聽出,同行還有他們的父母,甚至再長一輩的人,大約是去拜年或拜神。十一二歲的孩子該談些什麼呢?細想起來竟回憶不起來,因為都是獨生子女,跟他們相處時都是一堆大人和一個孩子,孩子和孩子相處都是在學校,除了教師這個職業,旁人簡直不知道他們之間會談些什麼。兩孩子聲音小小的、軟軟的,所謂港台味,其實因為我父親是福建人,我一聽便知道他們是從福建來的。其中那個女孩說:那時我們還在中國……說明她可以算是第一代移民,男孩就不曉得了。注意他們的談話是從這裡開始的:比誰的壓歲錢多。壓歲錢多,要麼是有有錢的“贊助商”,要麼就是親戚或父母的朋友多。我朋友說過,新加坡人這一點很好,不攀比,拜年就帶兩只桔子,給小孩子壓歲錢就給兩塊新幣。果然接下來,兩個孩子就比起誰的爺爺多了,也許離開中國久了,其實現在中國的孩子也鬧不清稱謂了。爺爺、姥爺,甚至舅公、叔公、干爹家的父親之類,凡大兩輩的都是爺爺。忽然見那女孩向旁邊看了一眼,然後用手向男孩子的方向(正好我坐在男孩的邊上,也就等於向著我的方向)掩了嘴,低聲說:我外公(看來她還是分得清稱謂的)是被人殺死的。她斷斷續續地描述她外公家的院子布局,那時她還要,是後來聽她媽說的,加上聲小(我猜想她的另一側坐的是她的外婆),所以我聽得並不清楚。突然,那男孩提高聲音叫道:哇噻,那殺手……殺手如何我都忘了,但這男孩的一“哇噻”和“殺手”的用詞實在讓我心裡樂了半天,還有那女孩仿佛炫耀一般的“我外公是被人殺死的”語氣。“外公”應該是很親近的人了,他的橫死我們會用這樣的語氣來說嗎?對於那個殺死親人的人我們會用“殺手”這樣輕佻的詞嗎?現在的孩子是武俠看多了,還是電玩玩多了?說華人,就要說牛車水了。新加坡牛車水很是有名,大約中國人到新加坡去玩沒有不去的,我也不例外。地鐵在牛車水的站用的是CHINATOWN,不知道美國之地方的中國城是否也都用的這個詞,便新加坡的中國城還有個中國人愛用的“牛車水”。關於“牛車水”的名字,各個網站抄來抄去,歸納起來不外:開埠之初這裡的淡水缺乏,要用牛車拉水來吃;用牛車拉水來洗地。後一種說法有點滑稽,新加坡常常下雨,那地還用洗嗎?再說如果水少,難道千辛萬苦搞來的水竟然洗地?想那些有以水洗街習慣的地方,大多是取水方便,比如麗江。前一個說法,似乎可信,但我總覺得這個名字,不應解為“牛車拉來的水”,而是真正的“用牛來車水”, 錫劇《雙推磨》裡有一句唱“一人推磨像牛車水,兩個牽磨像扯蓬船。”可見牛車水是很吃力的一件事,所以讓人記憶深刻。那麼,車水干嗎呢?這便是中國人最應該熟悉的——澆地。華人嘛,吃的東西難改,又都是農民,有點地兒就喜歡種點什麼。我是這麼想。當然也可能是海邊的井非深不能出甜水,所以光搖轆轤可能太辛苦,所以用牛把水車上來吃,所以我覺得“車”做名詞用的“牛車水”,不如“車”做動詞用的“牛車水”更通。大年初二一早,乘地鐵直抵萊佛士坊站,照計劃出了地鐵G口:天!如此窄的路,如此高的樓,正在假期中,除了幾輛小汽車駛過,看不到一個行人,簡直是辦公區嘛,我懷疑這一帶會是熱鬧的牛車水附近。相信地圖,這一帶的路都很短,所以很快就看到了路名牌,證明我走的方向是對的。從此向南便是有名的直落亞逸街,據說這一線便是當年的海邊,向東便是一兩百年來填海得來的土地,在這樣的土地上想方方正正地規劃街道恐怕很難,粵海清廟就座落在兩條小街(地圖上畫得可是不窄)的夾角裡。《搭地鐵玩新加坡》的書裡只有粵海清廟的標注,但我從整個牛車水的中華文化圈的角度看,不應該不重視它,況且也多走不了多少路。“粵海清廟”望文生義就知道是個中國人的廟,出了廣東的那片海也沒有個現代地理學的概念,統為粵海,期望這片海清平,自然是期望自己或自己家人的下南洋順順利利。從《潮汕文化》網站上知道粵海清廟是潮州人在新加坡建的第一所廟宇,最初只是叫“亞答屋”的用棕櫚葉搭蓋的小木屋,後來才有的神堂。粵海清廟幾乎是繁華區最靠近新加坡河的中各族裔的宗教性場所了,初一在新加坡河北的一片殖民宗教建築區域游走,未雜一座如此的建築,而後的幾天不論在哪裡,華裔、印裔、馬來裔的各式各樣的廟宇都是比肩雜錯,幾達親密無間。大抵可以想像當年萊佛士們的“劃地為牢”和其它人種的寬容。粵海清廟只有一進院落,小小的一排殿,屋頂上的花哨就別提了,樓台亭閣、花鳥人物,還動感十足地唱著大戲。新年裡院裡吊著排排的盤香,廟堂裡香客川流。我在供奉玄天上帝右祠多呆了一會兒,因為神像邊有一張圍了紅圍的小桌,桌上一應香、花、果俱全,上面有一尊小小的神像,桌前一位老者很是可愛。他身著白色的圓領衫和吊帶西褲,尤顯得肚子非常之大,他的責任是向神念頌參拜者的期望。參拜者絡繹不絕,他照例是接過對方奉上的一疊裹了紅簽的黃裱紙,從鼻梁上架著的一付眼鏡上面,打量一下跪下來的參拜者。如果是男人,他會念:某某某(寫在紅簽上,殿門口十元一份,專人給寫上名字)拜上,來年生意順利,等等;如果是個小孩子,他會念:某某某,好好念書,不要貪玩,等等,孩子站起來,他還找補一句:考不好要打屁股。我說:還得讓他們少玩游戲機。老者嚴肅地說:不能玩!他的有些話我聽不懂,但能分辯出是不同的中國方言,但對小孩子,他都會用不甚清楚的普通話來念。一個清清秀秀的女孩跪下,老者說:在念大學吧?女孩後面站著的母親驕傲地說:讀博士了。“噢,博士啊。”老者低頭看紙上的名字,忽然想起什麼似的:學科學的?女孩點點頭。於是一段套話外,額外邊了一句:以後得諾貝爾獎。然後拿起那尊小神像把一疊紙壓在它的下面,桌上已經有三大摞紙了。趁著暫時沒了參拜者,我問老者可否照相,“哎,不行。”他有點怪我不敬神。“有人替你嗎?您要在這兒站多久?”“站一天?不累,有神嘛。”問他為什麼用多種語言念,他說參拜者用什麼語言,他就要用什麼語言。那你會說多少種話呀?那多了,潮州活、粵語、客家語、福建話、普通話、東北話……“還會說東北話?”“對,東北話把講羅索叫做mūjī(磨嘰)。”老者照著這兩個字的標准注音念道,我幾乎沒有聽出來,幸虧一個轉念:mùji,後一個字輕讀。大約老者嫌我在旁邊礙事吧,還磨磨嘰嘰地問這問那,想起這個東北詞兒吧。我還是知趣一些,樂呵呵地退出了粵海清廟。大門前進進出出男女老少,有些是提了兜子慢慢踱來,有些是兒女開車載著父母而來。邁過廟邊的漆街(CHURCH STREET)便是遠東廣場,這是個旅游點,供土地公的福德祠、當年免費接收窮苦人家子弟讀書的萃英書院、客家人的會館應和館等都在其中,以五行為門將這些舊遺存規劃在一起,加了玻璃頂篷,全是餐飲、紀念品店,跟頭一天看到的贊美坊是出如一轍的思路。不知道是因為假期,還是因為時間太早,大多數店都鎖著門,冷冷清清的。一個大建築裡,我問應和館,竟沒人知道,還是起到應和館的後身兒,一個廚師模樣的人指著靠著的牆說,轉到前面就是。果然是的,但與福德祠、萃英書院一樣也關著大門。過克羅士路(CROSS STREET),沿直洛亞逸路向南,便是最典型的廟堂薈萃之地:納哥德卡殿、天福宮、阿爾阿布拉清真寺、衛理公會直落亞逸禮拜堂。從照片上看的納哥德卡殿非常堂皇富麗,但面對它時簡直不敢相信其簡陋,雖然也有些裝飾,但整體來說就像黃土夯出來的,連牆體都顯得單蒲。與隔著天福宮的阿爾阿布拉清真寺雖然同屬伊斯蘭教的宗教場所,但形制上差距很大。天福宮是福建的廟,這我很熟悉,媽祖的祖庭春節的陣仗是見過的,與剛剛的粵海清廟,這裡游客過多,倒不如大陸的湄洲島讓人起虔誠之心。據說這裡原來還起著福建會館的作用,是福佬在新的精神落腳之所,所以祭祀的對像非常復雜,一屋一個,倒也方便了來祭拜的人。但大門邊的所有楹聯卻都與媽祖有關,可見旁的全是配享:中門(內):祥發湄洲梯航捷玉恩垂北狄,德教嘉裡棟宇聿新福被南閩。中門(外):聖德醍醐光昭海表,坤儀顯耀祥發閩中。北門:聖德流芳萬古聲靈赫濯,母儀媲美千秋俎豆馨香。南門:普濟慈航渤海安瀾共慶,覃敷德澤黎民樂國長歌。大門最外:海國安瀾深資後德,舟楫利涉長賴神助。出了大門,對街照張像,竟看到腳邊兩塊不高的奠基石樣的東西,上面寫著“新加坡福建會館”,抬頭望它的後面,是座不大,但挺現代的樓,樓前還掛著水簾。回望天福宮,邊上又見一座舊式洋樓,樓上寫著“1913,福建會館”,真是老中青三代同堂啊(回家改動計劃中的地圖,忙中出錯,把這後兩代會館標到遠東廣場去了,要改還得PS,算了吧)。



(粵海清廟)

(天福宮大門)



(直洛亞逸大伯公)



(衛理公會直落亞逸禮拜堂)



(馬裡安曼興都廟)



(多美歌地鐵站前的巴士站)


精選遊記: 新加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