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自東南來, 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這是範仲淹的鬥茶歌中的詩句,其中一句“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為眾人皆知。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儒道、茶道、瓷器是其中的精髓。武夷茶早在南北朝時就以“晚甘侯”著稱於世,宋元兩代入供朝廷,盛極一時。“大紅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而這次的武夷山之行,讓我對武夷的茶文化有了更真實的體會。車行駛在路上,隨處可見一片片的茶樹,山間,路旁,矮實平整,錯落有致,獨成一道道綠色的風景線。村落裡的馬路旁到處是曬著的茶葉,綠幽幽的散發著香氣。人們坐在院子裡、樹下,三三兩兩,品茶,聊天,一派悠然的景像。在這裡,遠離了城市的喧囂,生活的壓力,空氣中彌漫著茶香,讓人心醉。武夷岩茶屬於“青茶類”(也稱“烏龍茶”),顧名思義,以生長在山峰的岩石上而得名,是半發酵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無綠茶的苦澀、青味,也無紅茶的熱性,溫潤醇厚,養胃延年。著名的“大紅袍”生長在懸崖絕壁之上,集山水之靈氣,日月之精華,聞名於世。除此之外,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等也是岩茶中的極品。武夷山的岩茶細分起來有好幾百種,普通人家常喝的還有水仙、奇種、瓜子金、金鑰匙、半山腰等等。武夷山岩茶的衝泡也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掾,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第二泡香氳顯露。茶的香氣自口吸入,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我們在當地一個朋友家裡逗留了小半天,一行幾人品茶說笑,雖然我們都不是很懂茶道,但聽他講些當地與茶有關的逸事,覺得新鮮有趣,兩日爬山的疲憊也好似一掃而空,一杯杯茶下肚,腸胃的油膩,工作生活中的煩惱也好像不復存在了。體會著茶香,我們都很羨慕這裡的人,他們的生活態度與城市完全不一樣,白天辛苦勞作,晚上沒有電視,沒有酒吧,沒有KTV,取代的是一家人三五好友品斟小酌,以茶代酒,悠然自得。也理解了古代很多人隱居於此的原因,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輔以裊繞的茶香,這樣的生活想必天上的神仙也羨慕吧。依依不舍的離開武夷,帶了些茶葉,也想用這樣悠然的心態試著去品茶,品嘗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