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府吟留別【第七回】綠茶一盞品市井生活,鐵鍋一口嘗麻辣滋味

作者: 香旮裡旯

導讀【第七回】 綠茶一盞品市井生活,鐵鍋一口嘗麻辣滋味 托前幾日勞神費力的游玩,可算讓我扎扎實實睡了回好覺。我和安子收拾好一切出門時,已經中午了,目標錦裡。來到公交站,你帶個地圖都不好意思,直接看公交站上的地圖就成了,找到靠武侯祠最近的一條線,然後根據線路的顏色再看是幾路車。坐達目的地,尚需步行一段路方能到錦裡,於是在半道上,某肥腸粉店 ...

【第七回】 綠茶一盞品市井生活,鐵鍋一口嘗麻辣滋味

托前幾日勞神費力的游玩,可算讓我扎扎實實睡了回好覺。我和安子收拾好一切出門時,已經中午了,目標錦裡。來到公交站,你帶個地圖都不好意思,直接看公交站上的地圖就成了,找到靠武侯祠最近的一條線,然後根據線路的顏色再看是幾路車。坐達目的地,尚需步行一段路方能到錦裡,於是在半道上,某肥腸粉店用中膳。我要了一碗抄手,安子要了一碗肥腸粉,另外一人一個牛肉鍋魁。這一家的抄手跟餛飩沒區別,包法也跟餛飩是一樣的;肥腸粉是安子享用的,個中滋味如何得問他;牛肉鍋魁很對我的味,初嘗以為是油炸的千層餅包牛肉糜。後來看見了制作方法,其實是先煎後烤,所以十分之酥脆並且不油膩。可惜忘記拍照了。吃完飯穿過幾條街忽然在一小學門口發現了一張三國地圖,頗有意味。


(皮影)


(錦裡街)

錦裡是一條仿古老街,短短幾百米,緊挨著武侯祠坐落在那。大致氛圍同南禪寺差不多,賣一些民俗工藝品和各種小玩意、各種小吃鋪、酒館茶肆,但是要更精致一些,更具古味。除了這些之外,錦裡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不講價”了,所有店鋪的商品一律明碼標價,且就按標價賣。所以商品價格稍高是肯定的了。從錦裡出來後來到對面的的某藝術品博物館,武侯祠的對面整整一排買戶外運動用品的商店,四川不虧是戶外運動的天堂,而這個博物館也就縮在這一排店面的後面,我們是衝著3樓的三星堆展品去的,算計著可以免了去廣漢的車票了。到樓上一看可惜已經不開放了。於是打道回府,坐公交回青羊宮。青羊宮,全國重點道觀~門票便宜,10RMB/人,比武侯祠便宜50RMB。賣票的道長頭發不剃、指甲不剪。一進門,青羊宮內部的講解員MM就迎上前來,一路講解。說到生肖的配與衝,生肖盤上相對的為衝,從本人生肖開始順時、逆時數過4個為配,為貴人。就是說,我結婚得找屬羊或者兔的~!按照這理論,一家人最好是爸爸比媽媽大四歲,然後在媽媽本命年的四年後生個娃,在生肖盤上為一個等邊三角形。

道教的一些塑像和同觀音甚想,MM說是佛教借用道教的形像。結果在“法物流通處”發現名為觀音的塑像,大家相互借用也為賺點小錢養家糊口嘛,可以理解。接著來到了“師傅”所在的側院,MM說此處以前是不讓游客前來的,原因是人多氣場雜亂。後來起了棟什麼建築,可以擋住游人的煞氣,所以今天她方才可以帶我們進去。進去之前還特地要學道教打招呼的方式,雙手十指合攏,左手掌心壓於右手掌背之上,大拇指則交叉位於右手掌心之下,呈作揖狀,口中並念“無量壽福”。練習兩下,便進到“師傅”所在的屋子,但仍需過問堂內童子~師傅在不在,有空否。在,有空,於是再進到裡屋。作個揖,道一聲無量壽福。待師傅問過生辰算過五星,師傅道“你這個眉毛啊,連在一起,不行。要打開它。讀書人都知道啊,這個五官啊,這個眉毛連在一起啊,寫起來就是個凶字,要打開它,你有沒有這個想法”,“那怎麼打開呢?”,“請一件法器,放到家裡,可保你順十年,你有沒有這個想法。”,“怎麼個請法呢?”,“這樣的,你出九十九塊錢,我給你寫下來,然後你拿這條去那裡領一下,你有沒有這個想法嘛?”,“...沒有”,“噢,那緣已盡,請吧。”,待我起身後師傅指了指捐錢箱道“隨喜功德”。師傅說得我一點都不開心,這功德我不要也罷。沒幾分鐘,安子也出來了。結果安子的那位“師傅”說的人家很開心,說他八年能當到局級干部,於是安子隨了10RMB的功德。接著講解員MM再帶著看了幾個殿,道了聲“無量壽福,”末了到一持本子的先生處記了兩筆,估計跟薪水掛鉤的吧。別了講解員MM,我跟安子在青羊宮裡隨便游覽,忽在一殿前見一女道長站立在香爐前念念有詞,便上前一看究竟,只聽得她用四川話半唱半說“第一代毛澤東,第二代鄧小平,第三代胡錦濤,滔滔江水向東流,中國人民站起來,祖國花朵遍地開。XXXXX,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為著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了。花(八?)仙子,七下凡,XXXXXXX,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三十六,六十三,九九歸一在凡間。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取經到西天,XXXX,西部開發。大江東去~大江東去~紫氣東來~紫氣東來~”這樣反復唱了大概有五、六遍。女道長停下,走進殿去,大概跟另一位女道長講了些什麼,猛得想起還有什麼事情沒做,跑到門口又煞有其事的道“各路神仙請回”之類的話,原來是剛才沒有收功,現在補收一下。頗為搞笑。

之後我們又在青羊宮的一個茶館坐了下來,有露天又有室內的位子。一人要一碗茶,做起成都人來。換了在無錫,茶館也是有的,但大多是室內的,露天的硬件就更時尚一些。像青羊宮裡擺滿的竹靠背椅的場景,只有在記憶深處留了些印像。時間就在舉杯和牛飲之間悄悄流過,看老四川們擺龍門陣、下像棋、看報紙、織毛衣。


(茶一盞)


(老成都、龍門陣)

待到晚飯時分,我們又穿過文化公園、琴台路,找地方吃飯。來到一家鍋鍋宴,專門做干鍋菜的店。點了一小份的干鍋兔丁和兩個涼菜(大概 80RMB)。結果上菜的時候上來一只大鐵鍋,著實有特色。如果說昨天安子還能選擇吃白鍋的話,今天沒得選,就只能從鮮紅鮮紅的辣椒堆裡撿東西吃。這一頓吃的辣汗淋漓。經過昨天和今天兩役,安子已經初步適應四川辣了,從一個不能吃辣的進化成了准四川人。


(干鍋兔丁)

晚飯後我還念念不忘琴台路上的獅子樓,我說這樓外觀造的真像青樓,得去拍兩張照片,於是我們回去的路上順道又走了一趟琴台路。寬窄巷子更不用說了,想去就去,因為我們住的離那兒太近了。回到賓館附近把頭給剃了,本想偽裝成禿驢回去的,一想大家可能接受不了,就留了點毛在頭上。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