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8部戲的石牌坊——九襄 四川省漢源縣的九襄鎮,有一座非常著名的石牌坊,它位於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官馬大道上,沿著這條官馬大道北行1裡左右,就是古代清溪縣有名的漢源街。
九襄石牌坊建造於清朝道光二十九年,歷時9年。整個牌坊融合我國古代戲曲的川劇藝術於一體,按“忠、孝、節、義”為主題雕成48本傳統川劇戲曲,浮雕169幅,大小人物570余個,或獨自一人,或群集於一,但皆自然真實,面目清晰,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毫發畢現。
整座石牌坊的建築造型非常奇特,著重突出了本地的鄉土人文和佛家文化思想的融合,雖然看上去有些獨特新穎,但充分反映出古文化的悠遠和中華民族兼容並蓄的美德。
旅游貼士
交通:成都市荷花池汽車站—漢源縣九襄鎮,中午12:30分發車,臥鋪車,晚上8點左右到達,票價為48元/人。
成都火車站—西昌、攀枝花的列車,在烏斯河火車站下車,車票25元,烏斯河—漢源縣富林鎮—九襄汽車站(均為微型車)。九襄汽車站對面設有專門的文化旅游服務中心為大家導游。
食宿:鎮上現有兩家賓館,60—200元/間,普通旅館5—15元/人。
特色小吃榨榨面(用蕎面做成,因用木棒壓制,所以稱為“榨榨面”),鍋鐵臭豆腐(用損壞的鐵鍋煎成),荷包湯圓,夏天到九襄還可吃到漢源冰粉,很具特色,味道鮮美。九襄雪梨是漢源地方名優果品。
清泉石上流——清溪
清溪北接雅安,南連西昌,東臨峨眉,西通康藏。南方絲綢路,悠悠數千年,黎州重城,清溪風韻,因而自秦漢以來,無論郡、州、縣、所,各類建制,均設於此,更因其間數道泉水,潺潺涓涓,清揚宛兮,故名清溪。
清溪古城為漢代始建,歷代擴修,唐時已具規模,清時最為完美:城外四圍,均有城河,東、南、西三面,天然成塹,城內有九街十八巷,南北走向的大街為主街,其余副之,並有小巷相連,互通互融,城南設縣衙,為知縣為公斷案場所,城東設文廟與學署,文廟為古學子修學之地,學署是督學住地,管理讀書之人;因為地理緣故,外來客商一般由北門而入,當地居民則較多從南門入城,因此,朝廷在南北兩城門處設有營盤,為駐軍之所,管理城門,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溪城,主要還是用於軍事。最近,人們在城南發現一石碑,文字因年代久遠,筆畫了了,雖有些模糊,但深刻的勾劃之間,卻還是讓人清楚辨析出,確有"大將軍姜維"等字,正好可作鑒別。
清溪的天然護城河風采依舊,北門還依稀有古城的韻味,幽長陰暗的甬道,高聳威嚴的城牆,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古街與文廟,文廟固然因為人們對知識、文物的重視與愛護,依舊當年情,冠戴般的靈星門,雕刻著精妙的圖案,最有趣的是狀元打馬游街圖,狀元固然喜氣洋洋,百官也形態各具,惟妙惟肖。千年紫荊,百年丹桂,古銅香爐,孔聖人位,似乎告訴人們,自古以來,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老街卻格外意趣,街道固然有了些變化,但房屋依然,古風猶存,巧妙的四合院,重重疊疊,進出之間,眼花繚亂,讓人難以捉摸,偶而垂下的檐角,多姿多彩,精致靈巧,暗嘆古人的匠心獨運,而更讓人瞠目結舌、怦然心動的風景卻是那些高梁鬥拱下附著的那一簇簇澄黃如金的玉米,在暖和陽光下的泛起點點晶瑩,多麼讓人動情。這古老的街道,正在訴說古代南方絲綢路上的綺麗風光與奇異民俗,一切似乎神奇如夢,卻又質樸自然,那早已遠去的馬蹄與駝鈴,雖已是闊別的故事,卻總在人們的腦海裡蕩漾、縈繞;北門外還有一座武侯祠,據載始建於三國時期,相傳由大將軍姜維,為緬懷丞相諸葛武侯親自督造,後歷代維修。在千百年的變幻中,雖然已經殘破頹廢,但在蒼茫凄涼之間,似乎恰似風雨中搖擺的古燈,雖微茫而不滅,讓人自然想起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令人肅然起敬!
清溪在古時以清風著稱,古人曾有"清風雅雨建昌月"之語,一年四季,清風不斷。冬季裡塵土飛揚時,自有黃沙欲橫天的感覺,然而在炎熱的夏秋季節,清風徐來,卻清涼無邊,不失避暑勝地。遠在盛唐時代,清溪就是著名的貢椒之鄉,相傳唐三藏西天取經,途經建黎,隨手將寶杖插在地上,而後竟長出樹苗,清溪人精心培育出花椒,並成為歷代宮廷的貢椒,清溪也就成了著名的貢椒之鄉。
旅游貼士
交通:成都荷花池汽車站——九襄、漢源的臥鋪車,票價40元左右,一般中午12:00從成都出發,經5個小時左右可至清溪。
食宿:清溪小吃很有特色,“壇壇粉蒸肉”以清溪鹽菜為原料,頗為有名。清溪的旅館較為簡潔,收費便宜,一般為5—15元不等。
游玩:在清溪可以領略到南方絲綢路上的小鎮風韻,悠久清幽的文廟,西溪天然石鐘乳溶洞,還可到九襄去看著名的雙節孝石牌坊,去宜東欣賞動人心魄的一線天峽。
南方絲路上的古驛站——上裡
被列為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的上裡鎮位於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距市區27公裡。上裡古鎮古時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上裡居於兩河相交的夾角內,民間傳為"財源"彙聚的寶地。古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石板鋪街,還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橋"為代表的8座古石橋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一到上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建於道光19年的"雙孝節"牌坊。牌坊為四柱三間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細;梁上還刻有20多組百多個戲劇人物故事。牌坊是封建禮儀的遺跡,是當時宣揚韓氏"不失身不改駕,終身孝敬父母公婆"而建立的。系楊韓氏婆媳兩代守節 ,遵詔而建的石牌坊,是我國封建制度制度束縛婦女的見證,也是我國石雕藝術的精品。現在鎮上還尚存3座石牌坊,即這座省級保護單位"雙節孝"石牌坊,還有市級文化保護單位陳氏"九世同居"和陳氏"貞節"牌坊。
上裡的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橋,且風格各異。其中造型最美的是明清乾隆41年所建的"二仙橋",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石拱橋。清清的小河影作高高的圓行的橋洞,別有一翻情致。在鎮口還有兩座一高一底的石橋橫跨攏西河,成了進出鎮裡的交通要道,高橋主要通過進出鎮裡的車輛行人,從低橋可以轉而穿過高橋下面的倒沿河邊前行,高低兩橋巧妙地夠成了“立交”系統。
上裡有作工藝精湛的建築群,最有名氣的是韓家大院。整個建築物的門、窗、枋、檐皆以浮雕、鏤空雕和鑲嵌雕刻作裝飾,具有極高的價值和精湛的工藝。韓家大院是道光年間在外做官的韓廷藩在家鄉建的,根據當時京城的官邸而建。整個建築由七個四合天井組成,又稱為"七星抱月"。院裡的布局分明,處處可見精美的木雕。值得一說的是大院的木窗,雕刻精細,內容豐富,造型多樣,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
到上裡古鎮旅游,不可不去鎮子以北8公裡處的白馬泉。白馬泉是一處間隙泉,水溫在15度左右。泉水從一條石龍的口中噴出,日潮數次,在泉湧出的時候走廊片地多是泉水。
旅游貼士
交通:成都新南門汽車站——碧峰峽,在雅安北高速公路收費站下,石羊場汽車站乘成都至雅安的大巴到雅安,雅安——上裡,往返車費11.00元。
自駕車線路:從成都自駕車到上裡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成雅高速公路,在雅安北出口下,經下裡、中裡、上裡;另一條是走成溫邛路到邛崍,先游平樂古鎮和夾關古鎮,然後上山即到白馬泉。這是一條環行線,自駕車可從一條路去,然後從另一條路返回。
食宿:上裡古鎮有一道菜叫“烏骨雞燉山藥”,味道鮮美,又滋補身體,25元/份。可住上裡鎮,也可住白馬泉,兩地都有旅社餐館,很方便衛生,價格也不高,15元/人。
游玩:雅安著名風景區碧峰峽在下裡,到上裡旅游也可以把碧峰峽串起來一起游。
門票:白馬泉2.00元 上裡韓家大院1.00元 上裡雙節孝牌坊1.00元
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平樂
平樂古鎮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邛崍市西南19公裡,歷史悠久,人文鼎蔚。早在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古鎮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發源於省級風景旅游區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碧水縈繞,鷗鳥出沒,四季風景如畫。白沫江兩岸古木參天,眾多樹齡上千年的榕樹,遠遠望去如雲蓋地。老榕樹、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腳、青石鋪成的街道,一望無涯的竹海,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著古鎮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
可資游玩的地方有:
蘆溝 離成都市區最近的竹海。森林、竹子覆蓋面積1.6萬余畝,登高環視,竹海茫茫,蔚為壯觀。從古鎮驅車直入蘆溝自然風景區,沿途翠竹掩映,小溪清流,讓人神清氣爽。
樂善橋 七孔石橋,有"邛南第一橋"之稱,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長120米,高16.6米,寬10米,屬人行橋,後改建為公路橋。此橋橋洞一改普遍的半圓形,而采用桃形,別有深意。這種拱形十分罕見,在川西堪稱一絕。
金華山 邛山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唐代中期以後,香火一直鼎盛,名滿川西。作為靈山佛地,儒、釋、道三教彙於一山。摩崖造像數不勝數,栩栩如生地鑿麝香在峰回路黑心的山崖上。登山俯視,整座金華山恰似一幅天然的太極圖,給靈山憑添幾分神秘。
古造紙作坊 平樂造紙始於南宋,明末清初達到鼎盛。平樂現存古造紙作坊遺址74處,沿山而建,設計獨特。當你站在蘆溝竹海春處古造紙作坊那口巨大的、像默片一樣充滿歷史質感的竹篁鍋前,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先人的智慧和吞吐日月的激情。
石板街 長慶街、禹王街、清河街、字庫街、八店街……一條條清石鋪就的小街古老而雅致,只有走在這些老街上,你才能真切地體驗川西民居風情。
旅游貼士
交通:金沙車站、新南門車站、火車北站、石羊場車站都有發往邛崍的班車,20分鐘一班,12.5元/人,邛崍—平樂:5元/人,平樂—蘆溝:包車20——30元/輛。成都至平樂的公路狀況良好,適合自駕車旅游。
食宿:平樂鎮江畔農家樂可以停車、住宿。
平樂名小吃:奶湯面、缽缽雞、孫血旺、河魚、珍菌、竹筍燒雞、湯白肉。
可去嘗嘗鎮上的孫血旺,特色菜有鹵菜系列,燒血旺、燴豆腐。平樂鎮興樂橋右側30米處有一家羊肉火鍋味道不錯,聯系電話是:028-88782751 王吉平
竹海春:平樂鎮蘆溝風景區(有車接送),聯系電話:028-88781447 ,10—20元/人/床,20元/人/天(包吃包住),500元/人/月(包吃住),特色菜有:竹筍燒雞、石磨豆花、野菜、老腊肉。
雅安旅游景點
雅安是"熊貓故鄉"。這裡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貓的發現地和命名地,野生大熊貓現存量和密度居世界之冠。新中國成立後,雅安地區先後向國家提供大熊貓120只,其中16只以和平友好使者的身份安居異國他鄉。雅安又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同時又是中國漢文化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雅安是"旅游勝地"。雅安歷史悠久,山水秀麗,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資源豐富。這裡是大熊貓的科學發現地和模式標本產地,中國大熊貓由此走向世界。現有雅安、蘆山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安順場、上裡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蜂桶寨(國家級)、喇叭河(省級)2個自然保護區;蒙山、碧峰峽、夾金山、田灣河、二郎山、靈鴛山--大雪峰6個省級風景名勝區;龍蒼溝(國家級)和周公山(省級)2個森林公園;天河、雙龍峽2個地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省級、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有2處、11處、95處;省級烈士建築物保護單位2處。雅安烈士陵園於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碧峰峽]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碧峰峽在雅安市境內,距市區16公裡。碧峰峽主景區海拔700-1250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峰巒疊嶂,雲霧彌漫;林木蔥蘢,花奇草異;飛禽走獸,遍布其間;峽幽谷深,天開一線;奇峰異岩,高接雲天;飛瀑流泉,湧碧溢翠;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置身山水之中,領略險、奇、秀、幽之原始風貌。天仙橋、老鷹峰、和尚壁、靜心潭、千層岩瀑布、一線天湧水岩、青龍潭瀑布、金龍潭瀑布、石龜戲水、白龍潭大瀑布、碧峰寺、雅女園、巨型天然岩石臥佛、黃龍巨佛等景點,以其古樸自然的風韻,豐富的內涵,獨特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碧峰峽野生動物園] 於1999年12月開園,規劃面積一萬畝,由猛獸車行觀賞區和溫馴動物步行觀光區組成。其中猛獸車行觀賞區分為散放獅區、散放熊區、散放虎區;溫馴動物步行觀光區又分為水生爬行溝、猴谷、百鳥極樂園、鴕鳥散放區、駱駝散放區、小熊貓散放區、大像散放區、鶴鵝散放區、大熊貓館、鮮魚池、蛇溝和白獅、白虎、大赤袋鼠等極品動物區。園內共放養各類野生動物400多種,1.1萬多頭(只、尾)。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0多種,二級保護動物50多種,極品動物多種。園區配有1000多個車位,集餐飲、娛樂、住宿、購物、篝火、探險、兒童游樂、高級別墅、浪漫帳篷為一體的大型游客接待中心、管理中心、飼料配送中心以及動物繁殖基地、疾病預防醫療基地、動物牧草基地、動物表演區及珍稀動物基因庫等配套設施。為配合青少年科普教育,還設有思想館(科普館)。
[蒙山與百丈湖] 省級風景名勝區蒙山與百丈湖在名山縣境內(國家AAA級旅游區)。蒙山以夏禹治水蹤跡所至而名列經史,因蒙頂仙茶自唐入貢而久負盛名。高聳入雲的玉女、靈泉、甘露、菱角、上清五峰,酷肖蓮蕾初綻,渾如蒼龍翹首。登高遠望,仰則天風高暢,萬像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蒙山雨多,霧多,朝可觀日出和佛光,晚可看落霞與雲海,是別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前山,絕壑飛泉,茶畦披綠,紅宇古剎,濃蔭蔽日;後山,怪石嶙峋,藤縈蔓繞,雜花生樹,曲徑通幽。蒙山是"仙茶故鄉"。蒙頂名茶,因其品質優異,工藝精湛,被奉為稀世珍品,從唐代起歲歲入貢。"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在民間廣為傳頌。古往今來,詩人墨客為贊譽蒙茶,曾留下許多華章佳句,形成聞名遐邇的茶文化,在蒙山旅游風景區閃爍著燦爛奪目的異彩。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在蒙山留下大量的革命文物,至今仍歷歷在目。與蒙山相匹配的百丈湖,湖面200萬平方米。湖形婉蜒曲折,水碧如藍,宛若平鏡。山島坐落其間,山光水色,淡雅寧靜。冬春有萬千野鴨嬉水,夏秋白鶴成群。湖周淺山環列,林木蔥蘢。沿百丈湖周邊新建的度假村等建築群落,各具風格。蕩舟湖上或休閑度假,別有情趣。
[夾金山] 省級風景名勝區夾金山在寶興縣境內。夾金山又名大雪山,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南坡平緩,其間景點最為集中,依次有筲箕窩、一支箭、王母寨、磨盤石、長海子、木城等。夾金山以雪景著稱。夏日常有飛雪,尤以春雪最為狀觀。可觀日出、雲海。夾金山喊雪為一奇觀。海拔的差異和氣溫的變化,造就了完整的亞熱帶闊葉林到寒溫帶針葉林的植物帶譜。泥巴溝、嘎日溝、螞蝗溝、和平溝、涼水井、巴斯溝等景點,以人工林和原始森林的風貌及典型的大熊貓生態環境為景觀。大板橋石骨嶙峋,有"小黃山"之稱。磽磧鎮旁的夾金山公園,建有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碑,上書紅軍三越夾金山的經過,公園中心喇嘛廟,占地約11.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平方米,建有涼亭、長廊、茶樓、經房、白塔及高大的喇嘛寺,頗具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藏族節日主要有"上九節"和"菩薩節",民族風情濃厚。
[田灣河] 省級風景名勝區田灣河在石棉縣境內,是貢嘎山最大的河流。景區內山勢逶迤,重巒疊嶂,山峰尖峭,1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終年白雪皚皚,分外壯觀。蓮花山宛如7瓣蓮花,珍禽異獸生息於密林山岩之間,可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遠眺5條大冰川奇觀。各支流交彙處均為怪石嶙峋,危岩聳峙,峽谷幽深,峰天相接。喇嘛口的"一線天"步移景換。一些巨石崖壁由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酷似龍蛇禽獸及人形,如喇嘛岩、孔明石、蛇蟠石、萬龍壁、仙女岩、寶劍岩等。峽谷中有10多處瀑布蔚為奇觀。有的一落深底,有的多級梯迭。擺樓山瀑布群在1.5公裡長的範圍內分布7處瀑布,高數米至百米不等。黑龍灘瀑布一瀉三跌,數裡外可聞。斧門瀑布水破石門,氣勢磅礡。猿人瀑布轟鳴不絕。景區還有大熱水、小熱水溫泉,藥水泉被當地譽為神藥水,經化驗含6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景區內巨大的垂直高差形成的氣候垂直帶譜,構成了豐富的自然分帶景觀,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至永久冰雪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維管束植物和種子植物2500余種,其中珍稀植物34種;野生動物有400余種,其中珍稀動物有白唇鹿、金絲猴、小熊貓等20種以上。
[二郎山] 省級風景名勝區二郎山在天全縣境內,為四川盆地向高山高原的過渡帶。二郎山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嶺,為自然地理的分界線。風景區具有雄偉、險峻、神奇、韶秀、清幽的原始風貌和獨特的藏漢文化交融的歷史內涵。其山因一曲《歌唱二郎山》傳唱全國而聞名於世。二郎山峰巒疊翠,林海茫茫,峽谷幽深。山頂可觀蜀山之王貢嘎雪峰奇觀。冬季銀妝素裹,冰條垂掛。春末夏初,團牛坪、茶喝河、木葉棚杜鵑錦簇。門坎山珙桐花如鴿翔林海,黑燕子溝石林多姿,石杠子溝瀑布、聾吧溝瀑布群氣韻非凡。喇叭河保持了良好的原始風貌,珍稀動物牛羚、水鹿在動物種群中極占優勢。紅靈山巍峨險峻,臥佛山如佛側臥,萬佛崖上的天然群佛各異。舍身崖的金頂、睹光台,小西天的望經台,雷音寺的南天門皆險峻陡峭,可觀雲海、日出、日落,欣賞"日月同輝"奇觀。白沙河的龍門峽曲折幽深,沉香岩燕子洞鐘乳石千姿百態,山燕群飛。葫蘆水兩潭相連,大石筍如春筍指天,涼水井三迭飛瀑,水海子倒映青山,小黃山景色秀美。景區內與康巴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積沉下豐厚的土司文化、邊茶文化、藏漢佛教文化,遺留有古碉門茶馬互市、二郎山茶馬古道、紫石關舊城牆、紅靈山廟群、慈郎寺等文物遺址。紅軍長征遺跡有紅軍大學、紅軍總醫院、紅四方面軍總部、大崗山戰場等遺址。
[靈鷲山--大雪峰] 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蘆山縣境內。蘆山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革命老根據地,又有"漢代文物之鄉"之譽。包括靈鷲山以南的人文景觀、兩關四峽和大雪峰景區。靈鷲山以南的人文景觀、兩關四峽。東漢石刻館內保護和收藏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樊敏闕及石刻"等東漢石刻建築、碑刻、雕刻等藝術珍品二十余件(組),是研究漢代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民俗的珍貴實物。王輝石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蘆山縣博物館收藏有自新石器時代至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文物萬余件,其中一、二、三級珍貴文物數百件。漢姜候洞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飛仙關、青龍關均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多功峽、大岩峽、靈鷲峽、金雞峽四峽以峽谷風光有名。大雪峰原始森林景區位於大川鎮轄區蘆山河上游中咀以上黃、黑二河林區,距縣城50公裡,面積300平方公裡,是距成都較近的一片可供游覽觀光的雪山、高山草原和原始森林等多種景觀的旅游區。從中咀海拔1000多米增至大雪峰5364米,相差約4000多米。連綿的高山終年積雪,山勢險峻,雄偉壯觀;高山湖泊、寧靜美麗;深谷幽靜,流水潺潺。30多種杜鵑花成片開放;滿山紅葉,層林盡染。這裡是"大熊貓走廊",還有羚牛、金絲猴等多種珍稀動物。主要景點有中咀合流、"山"字崖、"人"字瀑布、像頭山、虯龍根盤石、杜鵑林、黃山松、南天門勝景等。
[蜂桶寨] 蜂桶寨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4萬公頃,群山延綿,翠谷縱橫,森林茂密,箭竹遍地,懸泉瀑布,溪水長流,是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也是珙桐、連香樹等模式種植物的植根之地,計有動物378種,維管束植物1050種,保護區管理處占地千余畝,建有科研陳列室、動物馴養繁殖場和搶救室,馴養大熊貓、小熊貓、黑熊、馬來熊、紅腹角錐等多種動物。四十余畝大熊貓半野生飼養場,放養有大熊貓、白唇鹿、小熊貓等,可供游人觀賞,管理處附近還有南山群猴區、後山、大水溝、"三峰一岩"等景點,鄧池溝天主教堂是1869年法國傳教士兼生物學家戴維發現大熊貓的地方,並從這裡把中國大熊貓介紹到國外,成為重要的景點。
[喇叭河] 喇叭河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34.34%平方公裡。生態環境良好,植被分布帶譜完整,動植物種屬繁富,珍稀保護品種眾多,已知區內有維管束植物68科380屬1500余種,脊椎動物2仍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珍稀樹種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楠木等18種,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牛羚、金絲猴、金錢豹、綠尾紅雉、小熊貓等32種,是野生珍稀動植物天然基因庫,貝母山岩壁綿亙十余裡,高數百丈,雄偉壯麗。大峽一線天青蜂對峙,飛瀑臨空。喇叭河跌水群掩映在幽谷之中。在索索棚溝、鹿子溝、磨房溝、銀廠坪等處,可觀百牛(牛羚)舔硝、群鹿(水鹿)戲水,頗為壯觀,情趣盎然。林間可見群猴嘻戲、雉鳥飛舞。杜鵑林五彩繽紛。由珙桐、連香樹、水青樹、多種槭樹混交組合的"四珍林",構成優美的森林景觀。區內堪稱綠色寶庫、動物樂園。
[龍蒼溝] 國級森林公園龍蒼溝在滎經縣東南30公裡處,總面積7573.8公頃。山勢柔和舒緩,連綿起伏的山嶺形成圓潤舒展的曲線。公園內有人參溝、龍蒼溝、馬草河水系,形成豐富的清流、跌水、深潭、飛瀑景觀,尤以天生橋瀑布最為有名。冬季鴛鴦瀑布銀幔玉簾,如童話世界。植被類型多樣、垂直帶譜完整,植物景觀豐富。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暗針葉林、人工林、珙桐林、杜鵑林、孤立林和枯木景觀。共有木本植物77科216屬450種,可利用真菌資源14種,特別是長羊肚菌、四川靈芝、天麻、木耳等有較高食用和藥用價值。茂密的森林中有脊椎動物7目18科40余種,常見的有獐、林麝、野豬、小熊貓、岩羊、草兔、紅腹角雉、錦雞等,並時有大熊貓、扭角羚等珍稀保護動物出現。雲行霧繞和雪景是主要的天像景觀。冬季的冰瀑、冰潭、雪樹冰花也自成一景。公園四周峰巒千疊,遠眺瓦屋橫亙,可觀滎經全貌。太湖寺、嚴道古城遺址、開善寺、紅軍遺跡等人文景觀與森林公園交相暉映。
[周公山] 省級森林公園。周公山雄踞雅安市周公河畔。古名蔡山,即《尚書穎o禹貢》:"蔡蒙旅平"的蔡山。據《山海經》載是大禹治水旅途的名山。相傳三國蜀漢諸葛亮南征時,於山麓夜夢周公授計,從而征戰獲勝,更名周公山。漢、唐迄清,山上建廟甚多,歷來名山古剎招引游人。現山頂有周公廟遺址,漢代遺留求雨祈晴的"八卦石"和明、清石廟、石獸、石坊等。歷代名人書法石刻留於崖壁、石岩、石碑之上,山麓還有澄清庵等人文景觀。周公山素有"頂霧有雨、霧散天睛"的氣候征兆,故稱"雅安晴雨表"。隨著雲、雨、霧、晴的氣候變化,山峰、深壑、森林、流水也隨之千姿百態。山腰萬畝人工林郁郁蔥蔥。山麓周公河如玉帶縈繞。河中特產"丙穴魚",又名"雅魚",古今馳名,唐代詩聖杜甫吟有"魚知丙穴由來美"的詩句。
[天河] 地級風景名勝區天河在雅安市南周河鄉境內。景區峰巒疊翠,秀水碧潭;茫茫林海,飛瀑流泉;鳥鳴猴啼,山花爭艷。溪口河一線天峽谷,獸石鷹崖如有靈氣。溶洞陰河神秘莫測,疊洞漏鬥更顯奇觀。大坪溪瀑布形似黃果樹瀑布,氣勢非凡。金蛙堵水、金龜露頭、打兒窩、青蛙流淚等奇石怪岩,傳說美麗動人。馬兒頂可賞天池、杜鵑,觀日出、雲海、雪景。煙溪溝的田坪瀑布為一條陰河騰空而瀉,最為壯觀。古樹藤蔓交織,環境清幽宜人。
[雙龍峽] 市級風景名勝區雙龍峽在名山縣紅岩鄉境內,因延鎮河兩側金龍山和青龍山如龍夾峽而得名。峽谷懸崖陡峭,古藤纏蔓,碧水青山,靜溫清幽。兩河口大壩出平湖,青龍山竹木蔥翠,香爐山五座岩石形如香爐,五佛山形似五尊坐佛,可觀"大佛涼肚"勝景。觀浴亭可望"睡美人",還可游覽龍潭深淵,山崖虎穴,一尊岩、一線天、石碑山、龍嶺山、觀音岩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有五顯廟、石佛堰、望佛閣、回龍寺、洛陽橋等,十裡長峽景色誘人。
[白馬泉] 始建於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沼封泉池為"淵澤侯",被奉為神泉。泉底巨石上鐫刻龍馬浮雕和臨水石刻"龍洞"二字。該泉四季恆溫14℃,泉水湧潮無定期,有時一日數潮,或數日不潮,泉湧時水盈滿潭,退潮時清澈見底,潮起時呼呼有聲,潮落時似馬蹄著地"得得"有聲。潮起潮落,泉湧為虹吸地質現像所致,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間隙泉。白馬泉附近還有舍利塔、噴珠泉、紅軍石刻標語、上裡古鎮、二仙橋、石牌坊、韓家大院等景點。
[金鳳山公園] 在雅安市城區旁,以金鳳寺和高頤墓闕為主要景點。金鳳寺始建於唐初,重建和擴建於明清,寺廟掩映在蔥蔥蒼翠之中,環境幽雅,占地1萬平方米。天王、彌勒、大雄、觀音四殿和羅漢堂建築規模宏大,是千年古剎。寺廟藏有經書500多卷,有名人匾對,屏畫50余幅,唐卡圖及神獸、轉輪等像征"吉祥如意"的裝飾物,是漢藏民族團結和睦的見證。羅漢堂內500羅漢雕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高頤墓闕建於東漢建安14年(公元209年),占地2000平方米,是漢代益州太守高頤及弟高實的墓闕,屬國家重點文物,墓闕及石獸均體現了漢代文化和建築的豐富內涵,集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是全國漢墓闕中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珍品,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美學價值。
[安順場渡口與翼王亭] 石棉縣境內。安順場原名紫打地,地勢險要。清代同治二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此強渡大渡河成功,安順場由此載人中國革命史冊,198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渡口遺址建有"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塑紅軍戰土頭像,鏽刻鄧小平同志題詞,周圍植蒼松翠拍、花草。安順場建有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室,陳列紅軍用過的兵器、馬燈等實物47件、圖片80幅,還有劉伯承、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翼王亭屹立於石棉縣城北、大渡河鐵索橋畔的石兒山上,為紀念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而建,亭為六角形,四方有吳王*和坐檻,豎《冀王亭記》石碑,亭外尚有紀念翼王石刻碑文20余通,亭下危岩懸壁,大渡河波濤洶湧,驚濤拍岸,蔚為壯觀。
千年古剎太湖寺
太湖寺原名“太湖石雲峰寺”,後簡稱“太湖寺”。位於南絲綢之路重鎮滎經縣境內,它是峨眉山的姊妹山——滎經瓦屋山風景系列旅游區的第二站,是辟支道場中心(唐代文宗時,有僧蒲光大師在瓦屋山中覺悟得道,稱辟支佛轉世,留下肉身,供人起奉,其徒眾於山中建“光相寺”以供肉身,經歷年修建,自嚴道城(今滎經縣城)至瓦屋山,逐步形成了起香殿、開善寺、太湖寺、獅子坪等數十座寺院群,即著名的辟支道場。因瓦屋山冬季大雪封山,至次年四月初八後方可入山進香,故離縣城八裡的太湖寺,就成了辟支道場的中心。)。太湖寺古剎三面環山,左青龍右白虎,背倚馬耳雙峰,旁臨九龍溪,歷稱“洞天福地”。
滎經歷來無湖,何來太湖之石?
相傳,女媧從太湖邊取石補天,不慎失落一石於“嚴道古城”青龍鄉境內。雖屬傳說,這巨石卻極像太湖飛來石,儼然一座雄峰微縮,絕妙盆景,既險峻挺拔,又不失玲瓏剔透,像人工雕就,卻無雕琢之痕。更奇怪的是其四周尋不見類似質地之石。它果真自太湖飛來麼?原彌勒殿對聯上聯寫道:問太湖片石果從何處飛來彌勒無言捫腹笑。既然彌勒佛也道不出原由,這千古之迷誰能解開?
太湖始建於唐,兵毀於元,重建於明,續修於清。原古建築群分左右長廊廂房、亭台膳院和山門、彌勒、金剛、毗盧、大雄、觀音六重大殿,逐殿拾級而上,磅礡軒昂。廟宇香火鼎盛,諸多名士、文人墨客光顧於此吟詩作畫,揮毫潑墨。名士黃雲鵠、畫家張大千、紅軍將領羅炳輝、許世友,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等均曾到此。古寺四周楨楠、銀杏、古杉、紫荊、黃桷楠等古木參天,陰翳蔽日,是難得的游覽觀光勝地。
太湖寺人稱有“三奇三絕”,三奇為:太湖飛來石,四季神水,搖亭碑動;三絕為:楨楠(高大、川中之王)、舍利塔(壘石疊成)、避暑清風洞(風從樹下來)。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曾在此舉辦鄉村蘇維埃主席訓練班。
1954年,太湖寺列為西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滎經縣委、政府決定修復太湖寺,並更名為“太湖石公園”。
1991年,太湖寺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經縣政府批准恢復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96年依法登記。
1997年,縣委、政府確定為重點旅游開發區,鋪設了水泥路。
自86年起至今,增飾觀音殿、修復金剛殿和天王殿以及長廊、圍牆等,形成今日之規模。這獨具密林的掩玉風光,仍使您陶醉神往,留邊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