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府吟留別【第九回】錦官城閑游觀市井,小店鋪用膳做川人

作者: 香旮裡旯

導讀【第九回】 錦官城閑游觀市井,小店鋪用膳做川人 安子昨晚就在說,明天我不出門了,你去玩吧。於是早上一起床,我把帳篷等物收拾收拾,去趟郵局,把這些累贅寄回無錫。我到郵局的時候排在我前面有兩位寄包裹的,因為奧運期間,所以工作人員對郵寄物品檢查的還是比較仔細的,結果人家都打包好的東西都再拆開檢查,一來一回等我辦完手續,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小� ...

【第九回】 錦官城閑游觀市井,小店鋪用膳做川人

安子昨晚就在說,明天我不出門了,你去玩吧。於是早上一起床,我把帳篷等物收拾收拾,去趟郵局,把這些累贅寄回無錫。我到郵局的時候排在我前面有兩位寄包裹的,因為奧運期間,所以工作人員對郵寄物品檢查的還是比較仔細的,結果人家都打包好的東西都再拆開檢查,一來一回等我辦完手續,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小時。

等我回到賓館,安子改變主意了,於是出發,目標人民公園、天府廣場、安順廊橋。坐兩站公交到人民公園站,一下車便是耳熟能詳的老媽蹄花。嘗了幾天辣,總算可以吃一回清爽一點的飯了。我們點了一份蹄花,一份葷素合瑁,大概是25RMB。所謂蹄花就是燉得透爛透爛的豬蹄子,相比傳統川菜的濃油辣椒,清淡得堪比米粥;瑁菜就是跟火鍋差不多,相當於麻辣燙,選好菜往鍋裡一燙,撈起裝盆,再澆幾勺湯在盆裡,上桌。兩碗米飯兩道小菜,地道的成都市井中飯。


(蹄花&瑁菜)

飯後穿越人民公園,人民公園裡林蔭道、盆景園、池塘、小廣場、茶館一應俱全,最顯眼的要數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了。辛亥秋保路事件起因是清宣統三年(1911)五月,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把民辦的粵漢、川漢鐵路主權收歸國有,出賣給英、法、德、美等國銀行團。湖南、廣東、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奮起反對,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開展保路鬥爭。有鬥爭就有流血,有反抗就有犧牲,為紀念這場保路運動在1913年就建造了這塊紀念碑。


(天府廣場)

穿過人民公園後找到公交去天府廣場。整個廣場並不是很大,但設計的比較有特色。俯瞰整個廣場是太極兩儀的圖形,並且濃縮了鈣化池這個景觀,廣場四周矗立的柱子分別有中英文介紹四川的內容,唯一的不足就是文字太高了,根本看不清內容。廣場以北就是四川科技館,門口的老毛雕像面對著廣場呈招手狀。既然來了,就順道去參觀參觀吧。沒想到和辛亥秋保路死事博物館一樣,周二閉館,連吃了兩個閉門羹。

百無聊賴之下想起了昨天在龍抄手的大姐說的成都民俗公園,於是再找公交去人民南路立交橋。坐上飛馳的公交一路向南,還沒等我倆反應過來,已經出二環,坐過頭了。這一站路太長了,起碼兩公裡,路上連出租車都少有,於是只能等公交。再折回到人民南路立交橋已經下午四點。在這裡,立交橋下的空間被設計成了一個小公園和一條文化商品的店鋪,有一些民俗風味和創意,可是仍略顯單薄和突兀。

幾天來翻看《成都攻略》,早知道附近有一家名為“巴國布衣”的飯店,經常會有川劇表演。去那裡吃飯真是一舉兩得,於是照著書上的地址找起來,找到地方之後卻遍尋不著這家店。倒是某酒店門口的服務生很熱情,看我們在找什麼,主動上來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助。一打聽,原來搬到一兩公裡外了,而且也不確定到底在哪。我們猶豫了一會,一看就到玉林街了,我就提議去書上介紹的另一家店,玉林串串。

穿過小路,街邊開電動三輪的很多,他們肯定對周邊地區很熟悉啦,於是跟一光頭戴大號墨鏡的老頭打聽,老頭說認識,遠不遠,進不進。一問載過去多少錢,五塊。高興的上車,心想這下可算是能看一回川劇了。結果老頭開到我倆剛打聽路的地方,說到了。此去總共不超過四百米,要知道在成都打個車也就五塊錢!我們說不是這兒,搬掉了,剛在這打聽過。老頭就說,那你們在去打聽打聽到底在哪,我再帶你們去。相比剛才主動熱情的服務生,我心一下涼了大半截。磨蹭了一會,我們也不打算去問,老頭也不認識。老頭就問,現在咋辦,安子跟他說你再載我們回去吧,路上老頭就問說,你們打算給多少錢?安子說你沒拉到目的地不能給錢。於是就發生了一段不愉快的對話。平心而論這一點點路要收五塊錢,和出租車比黑了點,和公交比就是黑的沒邊了。要麼就是我們不拎成都的行情;作為一個外地人在成都要去問路然後給本地人指路去某地,也略顯荒謬。一開始我還想給兩塊錢打發掉算了,後來老頭態度越發惡劣並伴隨著威嚇,最後我們就沒有付錢,直接走人。



(記住這個背影,就是他)

結束了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再往前沒過兩三百米就到玉林串串總店。五點踏入店堂,這一頓是我們在成都吃的最早的晚飯。玉林串串就是自助式的麻辣燙,或者也可以叫做串串火鍋,檔次相當於傣妹。小簽一毛,大簽一塊,吃完數簽算錢,最低消費二十塊錢。這回吃飯我們注意了,蘸碟的配料,耗油、生菜都用上了,果然風味更佳。我倆吃完一波一數,還沒到二十塊,就再補一些,吃得滿頭大汗。隔壁桌剛會說話的小孩更能吃辣,眉頭都不皺一下,看來還是從小練出來的。



(玉林串串)

晚飯吃的太早,出店天色還很亮堂,還有計劃中的安順廊橋沒去,於是找公交前往。到水井坊附近下車,因為晚上廊橋打了燈光很漂亮,所以我倆先在水井坊轉一圈。這條路基本風貌和南長街差不多,可能是比較底層的成都生活,路邊還有兩塊錢看一次的錄像廳,裡面放著五十多寸的背投電視,影碟機裡放的是香港老片。沒逛到底,我們就折回去看廊橋了,因為算准了時間趕最後一班公交回賓館。整個廊橋寬十余米,但是走道卻只有兩三米寬,其余的是廊橋酒店。根據《攻略》上說,人均消費300RMB,極度奢靡。過了廊橋到對岸整條街擠滿了酒吧,霓虹多彩。跟方才水井坊的風貌一對比,不僅感嘆,兩岸的貧富差距已不是隔開條河那麼簡單。可惜到我們趕回車站的時候廊橋才亮起彩燈,沒有拍攝到這一景色。

爾後我倆穿過早已熟悉的文化公園、琴台路,在路邊吃了點燒烤,大概有十來串東西,總共才花了3.5RMB。再去了賓館附近的超市,發現到處都有燈影牛肉和豆干賣,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發現了“邢氏調料”。



(邢氏調料)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