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7日乘Z12次赴北京探親、游覽,欲歸時重陽節臨近。中國自古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重陽登高的習俗現在已經淡化了。既然出了趟遠門,沿途返回還不如彎一圈,在重陽節那天去登五台山。早年讀過《徐霞客游記》,獲知徐宏祖在崇楨六年(公元1633年)七月二十八9(農歷,下同)日從北京出發游五台山,八月初四抵河北阜平縣。初五經龍泉關入山西五台縣境,費時9天。如今俺10月8日從北京出發,12個小時抵達太原。10月9日上午7點許,俺攜帶行李走出太原火車站,找了家旅行社,簽了份次日游五台山的合同。隨即把行李寄存在煤田賓館。獨自乘坐市郊BUS,約1小時行程(25公裡),抵晉祠,剛下車,被一小巴個體戶盯住,勸說現在去天龍山游玩,中午返回再游晉祠不遲。說是30 元包來回,俺想來回約30公裡山路,這個價錢很值,車主等俺吃了山西小吃(叫什麼忘了),坐上他的小巴,到天龍山游了一趟,返回後再游晉祠。下午4時余,乘BUS回到太原住宿,次日晨8時,隨乘旅游中巴,一路東行北上,中午時分抵五台山台懷鎮,安排住宿。家庭旅館,條件極差。午餐後,導游帶隊,游了距台懷鎮最近的普化寺、文殊寺。少不了帶去求簽請護身符,入到佛堂,即看憎面。不信佛的,最好悄悄溜走為妙,免得尷尬。俺乘機退出後自由閑逛,看到的是,滿街都是賣宗教紀念品的,路旁破磚亂瓦,塵土飛揚。台懷鎮東有一河名叫清水河,實為污水河,干涸雍堵已成小溝,溝水污褻發臭。裸露的河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河岸的餐飲大排檔,一排又一排,場面很宏大,露天烹飪,煙霧騰騰,無水洗碗,以塑料帶裹碗盛菜。游客到此,已飢腸瀝瀝,也無可非議。俺對五台山的印像,來自幼年讀《水滸》得來的,書中對五台山山林的描寫,一直令俺向往。《水滸傳》第四回寫到,“魯提轄看那五台山時,果然好座大山,但見:雲遮峰頂,日轉山腰;嵯峨仿佛接天關,崒嵂參差侵漢表。岩前花木舞春風,暗吐清香;洞口藤蘿披宿雨,倒懸嫩線。飛雲瀑布,銀河影浸月光寒;峭壁蒼松,鐵角鈴搖龍尾動。山根雄峙三千界,巒勢高擎幾萬年。” 地方志《清涼山志》是這樣描述五台山的:“鳴泉歷歷,萬壑奔飛。嘉木森森,千巒彌布”“ 雖寒風勁冽,瑞草爭芳。積雪夏飛,名花競發。白雲凝布,在萬裡之澄江。杲日將升,見一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俺這次到此一看,完全不是原來想像的,已經不是水滸時代的五台山了。放眼望去,山上樹林稀疏,幾乎全是幼林,很少見到十年以上大樹。民國以來,山西戰亂頻乃。先是閻錫山軍閥混戰,後來日本人進攻掠奪。山西除了地下的煤,就是山上的樹;采煤比較費力,伐樹相當便捷。幾代人下來,五台山的森林資源,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一座座孤零零的寺廟,給人一派蒼涼之感。往塔院寺那方望去,天空灰蒙蒙的,空氣中充滿了煤煙味。鎮上又髒又亂,回到簡陋的旅社,無熱水沐浴,只好用冷水洗了腳早早入寢。.10月11日,是農歷的重陽節。清早,導游帶隊登菩薩頂。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據記載,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據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菩薩像,塑工安生前來雕塑。一天夜裡,文殊顯聖,於長明燈下的藍光中展示真容,故此寺改名真容院。北宋時重修,並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並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菩薩頂在五台山靈鷲峰上,登菩薩頂,要攀爬一千零八十級石階,按照佛家的說法,沿一千零八十級石階登高,就把人間的一千零八十種煩惱踩在腳下了。既然有這種說法,那就懷著虔誠的心去登啊。登頂的途中,見一著青衣長袍的老婦,膝部纏著皮革,面朝菩薩頂,一趨一跪拜。一副藏族信徒朝聖的模樣。原來,這菩薩頂到了清代,由於滿族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並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並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黛螺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表示尊貴的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台山是絕無僅有的,在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自此以後,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所以,有藏民來此朝拜,也就不怪了。這一千零八十的石階,成45度筆直朝上,沿途都有跪地乞討的,一肢體殘缺乞丐,蜷曲路旁,其狀甚慘.唉~,在這文殊顯聖的地方,菩薩也救濟不了啦。掏完身上的零角子,終於登上黛螺頂。黛螺頂山門外木牌樓上的“靈峰勝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聖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菩薩頂東禪院內兩座四楞碑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刻寫的碑文,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描寫他上五台山的感受。書法圓潤流暢,結構豐滿雄健,是很寶貴的藝術品。從菩薩頂下來,去游顯通寺。該寺位於菩薩頂腳下。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俗稱“祖寺”。 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略晚於白馬寺數年,所以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的第二座古寺。布列於顯通寺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有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不知為何故,大雄寶殿外牽了幾條長繩子,掛滿了五顏六色的三角彩旗。弄的商業氣氛十足,許多舉起相機想拍一張的,避不開俗氣的彩旗,沒按快門就收起裡相機。呵呵,破壞畫面沒法拍啊!因為導游限時參觀,許多殿宇都沒有進去過。比較有印像的,是那裡的銅殿和銅塔,銅殿是明朝萬歷年間用銅十萬斤鑄成的。殿內四壁鑄滿了佛像。我們去的時候,正值銅殿維修,只圍著它走了一圈,拍了幾張照片。匆匆趕往塔院寺。塔院寺內的大白塔,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是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在白塔的東邊還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發,所以又稱文殊發塔。大白塔位於殿閣之間雄偉挺拔,直指藍天,有一覽五台之慨。古人稱譽此塔“厥高入雲,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也。”游覽完畢,天已黃昏,返回住地,就寢無話。按旅行社的行程,12日上午登黛螺頂,下午返回太原。躺在床上,一時難眠。想來,五台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峰頂高台。趕在重陽節這天來五台山,也是為了登五台的,可這一天半時間下來,這個寺廟進,那個寺廟出,沒登一方台。白天,俺問導游,來五台山怎麼不帶我們登五台啊?導游答,登台的路不好走,旅行社一般不帶游客登台,除非自己包車去。其實咧,五台山與全國各大景區不同,它不收景區大門票,而是各寺院分別收門票。導游帶團購票,是有回扣的,而帶團登什麼台,台上無回扣,這樣吃力費神的事,導游會帶你去嗎?想到這次來五台山,一個台都沒有登,感到無可奈何的遺憾。想當年徐霞客游五台山,崇楨六年(1633年)八月初五,經龍泉關入五台縣境,“沿五台水西北行”,“過白頭庵村”(地名今在),經白雲寺、千佛洞(今佛母洞),當晚宿今永安村,初六日,行是十四裡,“登南台絕頂”(錦繡峰)。初七日,徐霞客從宿地獅子窩西北行二十裡,“登西台之頂”(掛月峰),下經“維摩閣”、“萬佛閣”(今已不存)登中台翠岩峰。“北上澡浴池”,登北台葉鬥峰,當晚“宿於北台”靈應寺,兩日登四台,只剩東台未去。次日,徐霞客欲登東台,,聽靈應寺老憎石堂言,由北台嶺北下去北岳恆山,可省四十裡登降。徐霞客原有游完五台游恆山返京的計劃,於是采納老憎言,一路北行,經繁峙縣,赴恆山。12日上午,隨團隊登黛螺頂。黛螺頂古稱佛頂庵,位於台懷鎮東清水河旁山巔,背靠東台高峰,面臨台懷盆地,庵院始建於明成化年間。黛螺頂寺院內,站壇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築。殿內所供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盤坐模樣,而是站立佛壇之上。殿內還供有五文殊像,分別為孺童文殊、無垢文殊、智慧文殊、聰明文殊、獅子吼文殊。五尊文殊菩薩像,像征五台山的五個台頂。到黛螺頂朝拜,也就被稱為"小朝台"。黛螺頂寺院內,也是牽繩子掛彩旗,和天安門的氣氛差不多。站壇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築。殿檐下還掛著大紅燈籠,真是入俗呀!這張藝謀的影響力真大,拍了部《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電影,於是全國幾乎所有的熱點景區,紛紛效仿,大掛特掛大紅燈籠。到於今,還沒有人出來說它不是的,好像這就是特色。俺對風景區拉橫幅,掛燈籠非常反感,你說那世界各國風景名勝也不少,你幾時在電視或圖片中,看到掛彩旗燈籠的?反感歸反感,到了這佛地,還得參見。看那大殿內所供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盤坐模樣,而是站立佛壇之上。殿內還供有五文殊像,分別為孺童文殊、無垢文殊、智慧文殊、聰明文殊、獅子吼文殊。五尊文殊菩薩像,像征五台山的五個台頂。到黛螺頂朝拜,也就被稱為"小朝台"。這為因各種原因不能去五個台分別拜謁文殊菩薩的外地憎人和信眾,自找個自我安慰的說法。呵呵,在此一並遙拜了!從黛螺頂返回台懷鎮,吃罷午餐,踏上返回太原的歸程。一路禿山荒嶺,天空灰蒙,。煤塵飛揚,無景可賞。行車240公裡,花了將近4小時,返回太原,車速雖慢,放在徐霞客那個時代,可要一日不歇步行8天啊!數日回家翻看《徐霞客游記》,與徐宏祖的游歷對比,俺這次五台山旅游,一台未登,一願未許,僅僅是附庸了當今的時尚,黃金周外出游一趟。飛機,火車,汽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游出來什麼情趣和感受啊,與古人艱苦的步行跋涉相比,真是慚愧呀,慚愧!

(五台山菩薩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