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壺口早6:50分,在延安汽車站有班去壺口的旅游車,往返班車,往返車程9小時左右,在壺口逗留2小時。
壺口的好看就像煙花一樣,絢爛而單薄。值得顛簸一路去風口浪尖站一站,噴灑一下黃河的水霧,可在那看風景如何都不需要2小時,多余的時間可以和壺口毛驢隊的隊長小黑說說話,中央台《東方時空》曾采訪過這個倔強而有意思的老頭。
夜歸延安,一路是窯洞夜景,那時才發現窯洞最好看的是在晚上。峰巒疊嶂的山嶺間是密密麻麻的窯洞人家,一層一層,白熾燈的燈光、暈黃色的燈光透過碩大的拱門形窗戶,各色別致、好看的窗欞映射出來,這樣的燈光遠不是以前所看到的山裡人家的燈光那麼局促,它是溫暖而明亮,被包裹在漆黑的夜,漆黑而渾圓的山巒中,依舊是明亮的。
5月4日榆林
早上九點在延安汽車站坐依維柯中巴,4小時左右到榆林,一路看不盡的是真正的黃土。泥土、農家,在這裡都有種特別的硬朗。所謂的黃土高坡,到處都是刀削的痕跡。即使是在農作物上搭起的暖棚,也是用泥土垛起來的,硬實,防風沙。
榆林是一座明代的邊關老城,一到汽車站你就能感覺到這點。當年土黃色的城牆門是如今停車場的大門,古老的城門上寫著一行大字:平平安安回家。背景是一排黑簇簇的窯洞房。
順著城裡的人民路走,隨便拐入哪條小巷,依坡而建的榆林老城區就入了你的眼:這裡沒有窯洞,你如同走進了北京的胡同,縱橫交錯,撲朔迷離,灰色磚房所成的四合院,比比皆是,高牆低檐,相間排列。原來,明後期駐守邊關的人,大多為北京、山西一帶的人、一些總兵參將退役武官在這裡安家落戶,也把故鄉的建築風格滯留於此地,形成榆林獨特的高門大院景觀。
趕著在天黑前,在一家冷飲店的冰櫃旁找到了又一處的破敗的古城門。孤陋寡聞的她第一次看見一個地方如此不把古城牆當回事的。泥做的城牆,總是擔心一下雨就會倒,沒想到它能站立這麼多年。想在城門前留影,站定她發現自己是站在別人家的屋頂上,扶著人家的煙囪。
城牆上沒有外來的游人,只有本地的青春少女孩手拉手從蜿蜒的城牆這頭走向那頭,說著話。想到《小城之春》裡那個的少婦,買完菜後總是愛在城牆上想心事的。對小城人來說,城牆上沒有盎然的古意,只是這是一個讓人內心舒展的地方。
打車去吃飯,路上小司機說:榆林太小了,把人憋悶壞了。不過在這裡比在大城市裡過得隨意,可以隨地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