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於麗江自助游論壇,謝謝版主瑜飛石頭提供的資料。有需要其他的信息可以直接聯系他們,百度上能搜到的。
梅裡雪山,梅裡雪山處於世界聞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地區,是一座北南走向的龐大雪山群體,北段稱梅裡雪山,中段稱太子雪山,南段稱碧羅雪山,北連西藏阿冬格尼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便有13座,稱“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東經98。6°,北緯28。4°。
氣候Climate
該地區的地勢為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開,氣流可溯谷而上,受季風影響大,干濕季節分明。由於垂直氣候明顯,梅裡的氣候變幻無常,雪雨陰晴全在瞬息之間。雨季一般在7–8月間,一月,白天7–12度,晚上零下2–5度。11月–3月,天氣非常晴朗。冬天會有幾天下雪,可能導致車輛無法通行,故冬天去的游客可提前打電話向當地飛來寺梅裡往事咨詢天氣情況,0887–8416617。
植物Plant
在植被區劃上,屬於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類型,在有限的區域內,呈現出多個由熱帶向北寒帶過渡的植物分布帶譜。海拔2000米到4000米左右,主要是由各種雲杉林構成的森林,森林的旁邊,有著延綿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無數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滿山的杜鵑、格桑花爭奇鬥艷,競相怒放,猶如一塊被打翻了的調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構成的巨大綠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紅。
動物Animal
獨特的低緯度冰川雪山、錯綜復雜的高原地形、四季不分而干濕明顯的高原季風氣候,使梅裡雪山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
這裡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雲豹、羚牛,有二級保護動物黑熊、小熊貓、猞狸、黑麝、大靈貓、小靈貓,還有珍稀的白尾稍虹雉和雉鶉,以及鳳頭鷹、紅隼、血雉等等113種可愛的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將其列為世界上5片“最後的淨土”之一。
雪山SnowMountain
在梅裡雪山,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13座,也稱太子十三峰,從左到右(從南到北)依次為:
緬茨姆峰,亭亭玉立,氣質若蘭,傳說是喀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
洛拉爭歸貢布(紅臉神峰)則如一個膽小羞怯的孩子,躲藏在緬茨姆身後。
加瓦仁安,形似法冠,也稱五方佛峰,五佛冠,海拔5470.5。
巴烏八蒙,也稱英雄女兒峰,渾圓飽滿,攝人心魄,海拔6000.1。
巴烏八蒙的右側是帕巴尼頂九焯峰,藏語意為十六尊者峰。
主峰喀瓦格博,一座完美的金字塔雪山,海拔6740。
瑪兵扎拉旺堆峰,也稱無敵降魔戰神,海拔6365。
奶日頂卡峰,海拔6379。
粗歸腊卡峰,海拔5993。
冰川Glacier
梅裡雪山共有明永,斯農,紐巴和濃松四條大冰川,屬世界稀有的低緯、低溫(零下5度)、低海拔(2700米)的現代冰川,其中最長最大的冰川,是明永冰川。
明永冰川從海拔6740米的梅裡雪山往下呈弧形一直鋪展到2600米的原始森林地帶,綿延11.7公裡,平均寬度500米,面積為13平方公裡,年融水量2.32億立方米,每當驕陽當空雪山溫度上升,冰川受熱融化,成百上千巨大的冰體轟然崩塌下移,響聲如雷,地震山搖,令人心驚魄動。
以下是梅裡地區的寺廟分布:
東竹林寺始建於1667年,現位於德欽縣奔子欄鄉214國道旁,在冊僧人636人,有五層大殿一座,辯經院一所,法相學院一所,104所僧房,屬格魯派黃教。
噶丹德欽林寺位於德欽升平鎮,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由五世達賴賜名,屬格魯派黃教。
噶丹羊八景林寺,又名紅坡寺,位於德欽雲嶺鄉紅坡村,始建於公元1514年,屬格魯派黃教,有清鹹豐皇帝賜匾”化行南幫”一塊,目前有活佛一人,僧人80人。
塔巴林寺雲南唯一的藏傳佛教尼姑寺,位於德欽奔子欄鄉書松鎮,始建於公元1772年,現有尼姑115名。
永主頂寺,位於德欽燕門鄉赤尼自然村,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有僧人80人,屬寧瑪派紅教。
崩貢寺,位於德欽燕門鄉石底村,始建於1637年,現有僧人50人,屬寧瑪派紅教。
拖拉竹寺,位於德欽燕門鄉拖拉村,現有僧人30人,屬寧瑪派紅教。
玉仙寺位於德欽縣奔子欄鄉牙隆村,始建於公元1618年,現有僧人33人,屬達隆噶舉派。
禹功扎西曲批林寺,位於德欽尼通村,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屬噶瑪噶舉派。
朝山Pilgrimage
卡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傳說是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的八大神山之首。
每年的秋末冬初,成百上千藏民牽羊扶拐口念佛經繞山焚香朝拜(轉經)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梅裡雪山屬羊,若逢藏歷羊年,“轉經者更是增至百十倍。”
據傳,這項活動開始於藏傳佛教主要派系噶舉派噶瑪噶舉系第二代轉世活佛噶瑪?拔希(1204~1283)於1268年自元大都回到康區傳經布教8年間曾經走過的道路。從那時開始藏傳佛教信徒圍繞卡瓦格博神山的轉經活動,至少已持續了700多年了。
音樂,戲劇,舞蹈和文學Music,Theatre,Dance&Literature
德欽素有歌舞之鄉之稱,在這裡“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
德欽歌舞種類很多,有:魯(長調),卓(鍋莊),儀姆(情歌),庸(山歌),日(弦子),熱巴,博升(刀贊),瓊日(敬酒歌)等。
說唱有:當西(致辭),中西(唱詩),達博(馬贊),卡加(幽默說笑),珍革(吟詩說唱)等。
德欽還保留下來有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的說唱,尤其是《甲嶺之部》,十分珍貴。
活動Activities
梅裡地區的主要節日活動有:
春節是當地人最大的節日,習俗受漢人影響,已幾乎與我們相同,
藏歷新年藏歷正月初一到十五,傳召***會為佛教徒的每年最大的集會,各大寺廟都有酥油花展
箭友節每年藏歷二月在雍宗。西當村舉行2–3天的射箭活動比賽
跳神節每年藏歷九月各大寺院組織跳神活動,祭神驅鬼,具體時間各寺各不相同
燃燈節每年藏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這一天是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圓寂日,寺院和藏民都要燃燈祭祀。
弦子節,每年農歷十月三日至六日在德欽舉行。
藏家人的生活Localpeople’slife
藏族民居掩映於核桃林或茂密樹林之中,以平頂土樓為主,通常叫土掌房或碉樓平頂民居,為三層樓,土木結構,築土為牆,開小窗,底層為牲畜圈,二樓是寢室,廚房和倉庫,三樓是打曬糧食的平台,經堂,平台一角是煨桑台,插經幡。日常勞動一是放牧牛馬羊,二是種地,生產小麥,青棵和玉米同整個青藏高原一樣,這裡的婚姻方式有:母系氏族社會的一妻多夫,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和現代社會的一夫一妻三種婚姻方式並存。
喪葬習俗依然有火葬,水葬,天葬,土葬和塔葬五種形式,土葬為最壞,塔葬級別最高
語言Language
在這裡的藏區,你不會遇到語言問題,大部分藏民都會說普通話,但不標准,應該叫雲普
對於外國旅行者,如果語言不通,可以去梅裡往事(OnceUponATimeinMeiliSnowMountain),老板和老板娘都有英文接待和英文menu,很多老外都泡在他們家。
你在藏區旅行,建議你學會以下藏文,會增加旅途愉快:
阿尼(大爺)阿瑪(大媽)阿吾(大哥)阿日(大姐)布姆(姑娘)普色(小伙子)加農(謝謝)瑪機(再見)
雪山觀景ViewSnowMountain
觀賞梅裡雪山的理想季節是10––5月的冬春季,最佳季節是10月底後,天氣晴朗,空氣潔淨,透明度高,常能看到主峰。其他時間,要看運氣,一般在清晨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更容易看到雪山。但梅裡雪山氣候瞬息萬變,卡瓦格博峰突現的機會也不少。有的游客在麗江看天氣,雨則不動,晴即前往,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其實看山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尤其是看神山。一種正確的思想是不太關心時間和天氣,而是帶一顆心,去看神山。
秋末和春初,觀卡瓦格博峰8-9點左右,能看到雪峰下,針葉帶有一條白的雲帶,當地藏民特稱之為“卡瓦格博獻哈達”,隨著太陽的升高,雲帶不斷上升,中午時分雲朵飄浮在卡瓦格博峰頂上,此為“卡瓦格博打傘”,能領略此種景致的機會不多,據藏民傳說只有緣之人才能有此福分。
雪山觀景有幾個地方比較理想
一是214國道下了白茫雪山,可以看到了梅裡雪山全景,但公路狹窄,不宜久留
二是霧農頂觀景台,從中甸方向進入德欽的214國道上,離德欽縣城約15公裡,建有13座白塔,地勢開闊,頗為壯觀。
三是飛來寺燒香台,飛來寺村位於德欽往西藏的214國道上,離德欽縣城約11公裡,當地藏民及過往行人均在此燒香祈褔,此乃觀日出日落之佳境。
現在飛來寺燒香台已經成為了一個功能齊全的旅游地,餐飲食宿酒吧都有,絕大部分游客都住在這裡,觀日出日落,去雨崩和明永也最為方便
梅裡往事的二樓是一個很大的木板陽台,是一個觀梅裡雪山全景和日出日落的絕佳地點,對住店客人和所有游客開放。
祭祀山神WorshipSnowMountain
祭祀山神是德欽藏族的一個獨特的習俗,人人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做為一個游客,你如果能學會用同樣的方式來祭祀山神,你不僅會獲得別樣的心靈感受,也會受到當地藏族的極大尊重,這種方式也很好學,就是在有煨桑台的地方,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桑樹枝,把它點燃,當煙霧升起的時候,向神山拖長聲音高喊”喲。拉甲羅”(意為戰無不勝的神),再慢慢地向煨桑台上撒些米,重復幾次就可以了。
梅裡與日本人Meili&Japanese
當地傳說,卡瓦格博對日本人特別吝嗇,凡是有日本人進來,從來都是無功而返。當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梅裡主峰卡瓦格博的時候,就在飛來寺的崖邊,上萬的僧眾和藏民日夜誦經,賭咒那些玷污神山的外來者。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賭咒起了作用,那次登山的17人一個不留地被埋藏在了梅裡深處的卡瓦格博峰下,造就了世界登山史的第二大事故。梅裡因此威名遠揚,於是接連而至各國登山隊彙集梅裡,英國、美國、日本、中國的登山隊曾五次大規模攀登,卻都無一成功。卡瓦格博這座海拔只有6740米卻無人登頂的處女峰,也就成了世界登山界的熱門話題,展開了是否要征服她的激烈爭論。好在中國登山協會在2004年的年會上,提出了關閉卡瓦格博的提案,准備保留這片人類尚未涉足的淨地。
常常有日本游客在人群中等待梅裡神山,而我們看不到就一定會歸因於他們,其實他們也很可憐起來,那麼遠來又得失望而歸了!
但那些來自歐洲甚至是瑞士的老外,是不會像我們這樣善罷甘休的,他們借住在藏民家,一住就是一、二個月,沒有人指責他們是瘋子,因為他們不惜時間守侯拍攝的是地球上最壯觀美麗的雪山,他們的等待就是自然之美的價值體現。
周邊游GettingAround
周邊景點主要有飛來寺,明永冰川,雨崩(神瀑,大本營,冰湖),茨中教堂,月亮灣峽谷等
飛來寺
藏名叫“那卡扎西’,距飛來寺觀景台(游客居住處)1公裡,距德欽城8公裡。那卡扎西”意為“空行九吾”,相傳曾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從藏地飛來此地,故在此建廟並得名“飛來寺”。
正殿供奉有太子雪山神、蓮花生以及覺臥那卡扎西佛造像。三面牆上繪有色彩絢麗的壁畫,內容為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釋迦佛、十一面觀音、勝樂金剛、佛教護法諸神以及飛來寺的建寺者竹巴那卡降乘、德欽寺以及四川甘孜州幾個大寺的活佛畫像。
該殿中壁畫為明代所畫,文物價值頗高。所供奉卡格博騎馬塑像神形俱佳,為雕塑精品。正殿旁設有轉經堂和燒香台,供朝山者轉經、燒香之用。
該寺廟歷史悠久,但規模較小,如有時間,可從飛來寺步行去看看
游客評價:可以不去,如果去過松贊林寺或東竹林寺
明永冰川
梅裡雪山四條大冰川中最大的一條,位於主峰卡瓦格博峰正下方。
通常是從飛來寺早上包車前往,行駛37公裡,在景區入口買門票,梅裡雪山景區門票(包括明永冰川和雨崩)60元/人,保險費3元/人,過瀾滄江橋,向右(左去西當和雨崩)到達明永冰川停車場。途中公路邊,有一處插滿經藩,是拍攝主峰和冰川的好地方。每天下午3:00,有從德欽經飛來寺到明永冰川的班車,車費13元,但這個時間非常不理想。還是建議早上去。
從明永冰川停車場,沿冰川衝刷的縱谷向上攀行,一路上古柏森森,巨石崢嶸,瑪尼堆上佛幡飄揚,五色間雜,氣氛肅穆。途中有太子廟,傳說為紀念寧瑪派祖師朝拜聖山而建,可惜已毀於“文革”,今雖復修,但難以昔日風貌。太子廟藏語稱“乃弄”,包括上寺“歸堆”(蓮花寺)和下寺“歸美”,故太子廟又有“歸美寺”之稱。“歸堆寺”(蓮花寺)已於2001年修復一新。史稱:蓮花寺(歸堆寺)始建於元太宗時期(公元1233年),太子廟(歸美寺)修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一1796年)。
明永冰川上下需4–5小時,有停車場,經觀景台,棧道,太子廟,最高可達蓮花寺。一路有多處宗教遺跡。
游客評價:幾乎所有的老外都認為冰川很Great,Amazing,但大多數國內游客卻評價一般。
不願步行的,可以騎馬上太子廟每人60元,下山每人20元。
騎馬上到蓮花寺,往返105元。
當天可以住明永冰川,但山谷裡看不到雪山,建議返回飛來寺居住,人氣好,可以聊天,結伴。
如果你買了票,但第二天還想再進去,出景區時一定要登記,以免重復買票。
雨崩
雨崩村在主峰卡瓦格博南側,女神峰緬茨姆北側,五佛冠冰川下,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雪山下的美麗村莊,有雪山,冰川,牧場,溪流,和原始森林,也是很多游客計劃中的目的地之一。
進入雨崩最短要3天,4天是最理想的安排。
有兩條線路,一是完全徒步線路,從飛來寺下山,直達瀾滄江邊,過吊橋,爬山到西當溫泉,當晚住在西當溫泉,比較艱苦。而且要多一天時間。
另一條線路是,從飛來寺乘車一個半小時,到達西當溫泉,直接從西當溫泉步行出發,中午可以到達3700的南宗埡口,下午到達雨崩上村,可選擇住雨崩上村或下村,下村與上村雖然僅相隔一條河,但需要上坡下坡,頗耗體力,步行需1。5小時如果第二天計劃去雨崩神瀑,建議住雨崩下村。
如果第二天計劃去大本營,冰湖,建議住雨崩上村,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體力。
從西當溫泉到南宗埡口,有馬可以租,12公裡,馬費是明價,105,不講價。
第二天有兩個選擇,去雨崩神瀑或大本營,冰湖。
去大本營,冰湖:從雨崩上村出發去大本營,去大本營的路比去神瀑的路要難走。到達大本營後,沿右邊的小路走可以看到冰瀑(草甸上岔路較多不要迷路)。可以去冰湖看雪崩。美極了!從冰瀑返回時,仍然選擇右邊的岔路即是去冰湖的路。不想去冰湖的話原路返回即可。
去冰湖的路基本上是在山脊上,有一邊的山坡比較陡,走的時候要小心,不要跌下去。從冰瀑到冰湖大概還要走2個小時的山路。
從雨崩上村到笑農大本營,騎馬100元/人。
去雨崩神瀑:雨崩神瀑在喀瓦格博主峰南側,有個百米懸岩傾瀉而下的瀑布。每年夏季冰雪融化,一股股水朝沿岩壁飛流直下,像萬千匹白練悠悠下垂,經風一吹,不時湧銀吐玉,飄飄灑灑,十分壯觀,若逢陽光返照,霞霓蒸騰,更是美勝仙境,人入瀑中,幸有者便有彩虹繞身。冬季的瀑布似如一條潔白的長哈達,巍巍壯觀,這個瀑布被藏胞稱為神瀑,四季有人朝拜。
以下是該線路上的時間表:
德欽——飛來寺(坐車20分鐘)——西當溫泉(坐車2小時)——南宗埡口(徒步3小時)——雨崩村(1。5小時)、雨崩——神瀑(2小時)——雨崩(2小時)——大本營(2小時)——冰湖(1。5小時)——雨崩上村(3。5小時)。雨崩——那宗拉埡口(2小時)——西當(2小時)——德欽(2小時)。
去雨崩,翻過丫口手機就沒有信號了,住的地方都干淨,不用帶睡袋,裡面吃的東西選擇較少,可以帶些面包和巧克力去補充體力。干淨襪子和防曬油最好都帶上。
在雨崩遇到的難題是,如果時間不夠,在雨崩神瀑和大本營,冰湖之間如何取舍啊?
雨崩神瀑是一條雪山景觀加宗教遺跡的路線,而大本營,冰湖是一條純自然景觀線路,據不完全統計,如果非要作出取舍,就舍神瀑,去大本營,冰湖,當然,取舍因人而異。最好是都去。
游客評價:雨崩是一定要去,非去,累也決不後悔,我在飛來寺梅裡往事的留言板看到一個游客的留言:不去天堂,就去雨崩。此言太精辟了。
關於裝備,已經不需要帳篷,但怕跳蚤,可以租睡袋。
雨崩神瀑、大本營、梅裡內轉外轉的詳細攻略、地圖可在飛來寺梅裡往事免費咨詢,並有睡袋出租,0887-8416617
從飛來寺去雨崩通常是在飛來寺包車前往,梅裡往事提供吉普車包車,若要等班車,只有下午3:00才有,時間非常不理想。
茨中與茨中教堂
迪慶的藏民們大多是虔誠的佛教徒,把它作為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但卻接納了茨中教堂,所以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謂是個奇跡。
1866年,法國傳教士顧德爾神甫,進入迪慶,竭力將其勢力滲透到滇西北並力圖擴展到藏區腹地。他們建立教堂、發展信徒,在強大的藏傳佛教勢力中,極艱難的存在著。信徒甚少,並且日益被信仰藏傳佛教的百姓所仇視。百姓們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傳教活動,引發了阿墩子教案和維西教案。在1905年的維西教案中,憤怒的群眾焚毀了瀾滄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殺死了法國傳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當時清政府迫於帝國主義的勢力,派重兵鎮壓僧俗民眾,反洋教的群眾抵抗了三個月,最終被鎮壓下去,教會因此而獲得了巨額賠款,在茨中約三分之二的土地上興建茨中教堂。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為天主教“雲南鐸區”主教坐堂,下轄2個分堂,先後辦過一所學校和一所修女院,1951年在此成立省立第一完全小學。
教堂風格整體上體現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羅馬教堂的特色。主體建築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其正面為高大的鐘樓,鐘樓的上部,雖為中式亭閣,中式飛檐瓦頂,但它兩頭頂端的十字架標記還是引證了它西式的身份。在歷史風雨中飄搖多年之後,政府的出錢修繕、保護,使它重現當年的風采。
從德欽縣城往維西方向南行88公裡,汽車緩緩跨過瀾滄江大橋,便到了依山面水,環境幽靜的茨中村。“茨”藏語意為“村莊”,“中”藏語意為“六”。茨中被人們稱之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
走進茨中,便見一座中西合壁的磚木結構建築,憑高雄踞在可人的綠蔭世界裡,被游人譽為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這就是天主教堂。林木藏高樓,裡外花如海。茨中教堂建築群座落在花木繁茂的村寨中央,背系青山,四周有農舍梯田點綴。建築群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別具風格。整個建築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中西兼容,主次得體,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窯、花園、菜園、果園等等,結構緊湊。規模壯觀。沿大門築有外圍牆,院內辟花壇,植果木,風雅別致。教堂座西向東,為法式(哥特式)建築,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進深6米,寬3米,門廊之上再砌成三條鐘數(晾望樓),高達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用4棵內樁和12棵外柱承托脊樟,內外柱問砌有石欄杆。登上鐘樓、茨中景色盡收眼底,還可遙覽江岸風光。教堂進深22米,面寬12.7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承托屋脊,兩側各設7個小窗。祭台寬3.8米,進深5.75米,兩側設有淨身。更衣室。屋頂用玻璃瓦覆蓋,院中的兩棵百年棕樹亭亭玉立。果園裡出產的葡萄甘甜可口。傳教士從法國帶來了釀制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釀制技術,並把釀制技術傳授給當地信教群眾。時至今日,教堂裡還保存著當時釀酒的器皿。如果你到茨中,還可品嘗到醇正的甘地葡萄酒。
在茨中,可以尋找到詹姆斯?希爾頓在《失去的地平線》中塑造的人物——法國傳教士佩羅極其相似的經歷和故事。
藏區旅行提示:
我們在藏區這樣一個全民信教的地區旅行,請一定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切不可太自以為事,不要以大漢自居,藏族人從來不會認為從廣州,上海,北京有什不同,因為他們來自佛的國度,而我們永遠是世俗的,因此,文化的差異要求我們不要與他們隨意的調侃,從歷史的角度看,在他們的眼中,漢人是最狡猾也是最不誠實的,那雖然可能是我們父輩或爺輩的事,但會延續至今,就如我們今天不喜歡所有的日本人。藏民永遠喜歡誠實而尊重別人的人。
1、瑪尼堆在藏族心目中是神的路標,上面的瑪尼石雕刻著六字真言或佛像,是藏民的聖物。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藏民認為走反了方向會有罪過。不要隨意拾取瑪尼石,更不可坐在瑪尼堆上。
2、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3、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給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需一飲而盡。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認為客人不懂禮貌,瞧不起他。
4、該地區為了環保,禁用塑料制品。請不要將塑料制品帶入藏區。另外塑料袋拴在馬鞍上發出的聲響,容易使馬受驚。
5、梅裡雪山是高海拔地區,有心髒病、高血壓、哮喘病不能前往。可帶紅景天、肌苷預防高山反應。另外巧克力、紅糖也能緩解高山反應。
6。藏民不喜歡討價還價(除了縣城裡很商業的售點,也是跟漢人學的),很多地方的價格也是明碼標價,如租馬的費用,如果你覺得價格不合理,可以拒絕,不必去討價還價。尤其是在去雨崩的途中,馬費都是明碼標價的,討價不但不成,反而會極大地破壞你旅游的心情。
結束語:不去天堂,就去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