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銀川有點業務,盡管五一前不想出差,但想到沒去過銀川,更重要的是想想看看作家張賢亮的影視城,所以飛來了。
謝晉導演、朱時茂和叢姍主演的電影《牧馬人》1982年全國上演時,引起了巨大轟動,據說至今仍然保持著1.3億人次票房記錄。電影是根據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改編的,因而也讓張賢亮聲名全國。當時我上初中二年紀,學校也組織了觀看這部電影,畢竟年紀太小,看的不是太懂,也沒有什麼深刻的印像,倒是父親看的心潮澎湃,父親的經歷和主人公許靈均有相似之處,都是經歷過下放苦難的日子。隨著自己年紀增長,又看了幾次這部電影,每次看後覺得都有更深的收獲。上大學時讀過張賢亮的作品《男人一半是女人》,特別是上大學一年級時張的短篇小說《早安朋友》大膽描述中學生的早戀,在大學生之間引起了激烈爭論。80年代畢竟沒有20年後的今天這樣開放,人們還是不敢公開談論性愛的話題,張的大膽執著描述也把他推上風頭浪尖。張在大學生和中年人受歡迎程度,就像今天年輕人對周傑倫追逐一樣的吧,只是那時沒有“粉絲”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第二年的愚人節,一個學長在學校公開欄處貼了一張海報,說是著名作家張賢亮來學校禮堂演講,連學校幾個副校長也是在這聽說了消息,時間到來之時,禮堂空無一人,提前占座,最後才知道是愚人節惡作劇,學校經過查實後,給了這位愚弄全校包括校方領導的學長記過處分,可見張賢亮在當時全國大學校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了。
鎮北堡位於銀川西北35公裡,古時是邊防要塞,駐扎軍隊和家屬,清朝地震毀壞了鎮北堡,後來在離舊址較近地方重新修建了新堡。1961年作為右派改造的張賢亮發現了它,當時幾十戶農民的破羊圈占據那裡,張賢亮慧眼認識到其中的價值,經過挨家作工作,終於在他們遷出後,經過極少的資金投入改造,變成了集電影拍攝和旅游一體的著名景區,至今遷出的農民每年從影視城得到7萬元補償。電影《牧馬人》幾場戲就拍攝在這裡,接著電影《紅高粱》讓這裡聲名全國。陸續又有電影《新龍門客棧》、《大話西游》、《黃河絕戀》、《雙旗鎮刀客》、《黃河謠》、《老人與狗》、《關中刀客》、《喬家大院》都在此地拍攝。我對張賢亮充滿了崇敬,80年代是對他的學識和作品,而電影城的成功更佩服其商業眼光,他是把作家和企業家結合成功的中國第一人!學識知識讓人敬佩,眼光獨到、富於勇氣去追求、去實踐、並把荒涼的一隅做成聲譽世界的影城,不能不說張賢亮高超的智慧了!
影視城分為明城和清城二部份,我到的較早,售票處買完票後就是明城入口,檢票後馬上有小姑娘問我是一人還是幾人,原來這裡是免費提供導游,不論是團體還是一人,都由景區導游帶你游覽景區,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好感動,真是體貼入微的服務。門口擺放在2004年金雞和百花銅像和中國電影從這裡走向世界巨幅大字,邊上的6塊大理石上是出席頒獎影視明星的個性簽名。首先去的電影《牧馬人》拍攝的場景,許靈均和李秀芝結婚的房間、馬廄,導游很可愛一個小姑娘,馬上給我拍照,說你來的早,人不多,人多時拍照還要排隊。許靈均很大程度是張賢亮個人實際情況的縮影,在小說中,許靈均找到了善良愛他的妻子李秀芝,而在實際生活中,張賢亮是沒有這樣幸運的,在他40歲的時候還一直沒有娶到老婆。他勞動中救起了一個騎自行車路過的年輕姑娘,要參加高考的姑娘得到了張賢亮在語文古文方面的輔導,因而對張產生了愛慕,但雙方家庭和身份的巨大差距、女方家庭激烈反對,使張錯過了這段姻緣。後來導演謝晉拍攝《牧馬人》前,拿來了一摞中央戲劇學院女學生照片,讓張挑選哪個像他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當他一張張翻到叢姍時,仿佛看到了她的影子,於是叢姍成功扮演了李秀芝,並由此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她永遠無可替代的一筆。
接著進入了一個放著音樂的大院,哦,原來是一個專門用於展現“文化大革命”場景的大院,在巨大的時代音樂中看到了公社食堂、辦公室、批鬥反革命的會場以及反革命分子掛著批鬥標語的人物,想拍攝那個年代的場景,這裡面真是根本不用怎麼裝飾,拿來馬上就可以取景。邊上有租服裝的地方,從紅衛兵的到那個時代男女服裝,5元錢可以換身服裝照相。後來在其它地方也看到了不同服裝道具,全是5元,而且服務態度各方面都很好,說明影視城的管理是不錯的。
張賢亮特意為這個“文化大革命”大院在影視城進行重點突出,我想有他深刻的意義。眾所周知,張本人就是由於發表作品說真話,在西北被“改造”22年,那個年代對於張來說是一生難忘和刻骨銘心苦難的記憶。和他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和他一樣已經老去了,而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對於生活優越的後來人來說只停留在作品和電影中,或者根本不知曉那個時代了。張把這個篇章展現在這裡,就是讓後來人永遠看到那個荒誕的年代、荒誕的做法,進而珍惜目前的政治環境和生活!很多游客可能覺得這很有意思,笑容浮現在臉上,那個年代運動的創造和指揮者現在畢竟還是被冠以崇高的尊重和榮譽,整個場景裡面沒有一絲評論,它留給游人是:看後自己去思索、自己去品味,我想這是張賢亮他別具匠心的用意吧!
明城裡由於正准備五一後周傑倫拍攝的電影,導游和我說了電影名字,可惜我忘記了。很多地方正在搭架子進行前期准備工作,所以可以轉的地方沒有平時多,本人也穿上國民黨制服照了幾張照片,平生第一次過了一把演員夢,沿途中桌案上各種食品做的惟妙惟肖,一直以為電影和電視裡那些食品是真的東西,今天一看全是假的道具。明城有一個真的鐵匠爐,打鐵師傅穿著古代服裝在工作,桌案上和牆上擺滿和掛滿了他打制的各種刀具和器具,和師傅打了個招呼,他熱情的向我招了招手,小時候家在農村,也見過這樣鐵匠爐,主要打制和農村生產相關的器具,當我說出鼓風的風匣時,他很吃驚,說這東西沒多少人知道的了。酒作坊、紅高粱九兒居室、豆腐坊、觀音廟一一看過,繼續前行到了苦水鎮和軍校場,在導游的指引下,擋住了模型頂個大缸照相,軍校場上打武擂台中各種假的18種兵器一一試過,想到了武打電影中打擂台的場景就是來自台上,來自於台上木制的各種兵器,在拍攝電影《新龍門客棧》的龍門客棧前拍照留念。
穿過了身邊的駱駝隊,經過塔林,沿著路來到了清城。清城城牆保存完好,10多米的城牆環繞四周。在清城門口看到了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士說話中在我身邊經過,我覺得好像是張賢亮,問一下門口工作人員,果真是張賢亮,覺得張賢亮保養很好,根本看不出是73歲的老人,望著他的背景,我真想追過去和他打個招呼,但還是膽怯地退卻了,等我游完清城後在外面特意尋找,但再沒見到他,我的膽怯成了我最大的遺憾。當時真的有絕佳機會和他說二句話或者和他合影,畢竟影視城地理空間距離我家鄉來說太遙遠了,何時再來這裡難說,即使再來能否偶遇張賢亮機率更低,錯過了是遺憾,但讓我覺得安慰的是,我是幸運的,畢竟我親眼見到了我的偶像張賢亮!
清城街道整齊一些,南北東西幾條街道建築中有的是二層三層樓。入口處張貼著過去的“喜報”、“告示”、“通輯令”。一個大的多功能會議廳能容納幾百人,這是電影城裡用來舉行會議和活動的場所,四周是電視牆,每個電視都在播放著在這個電影城內拍攝過的各個不同電影,我想如果有時間喜歡觀看的話,你需要在這裡坐上幾天,才能欣賞完所有影片。一條正街橫貫南北,二邊全是古裝小商小販和店鋪,如包子鋪、肉鋪、客棧、編織店等、你可以用這些為背景攝影,你可以購買他們經營小商品或者享受刻字、紡織各方面的服務,影城裡全部是明碼標價,管理很好,我想這種方式很少會發生游人和經營者之間的衝突吧。陪同我的導游說,張賢亮是影視城的精神領袖,很多事情全是依靠他個人的魅力,他經常給大家開會征求大家意見,傾聽大家想法,對員工也很好,工資待遇遠遠超過寧夏地區平均水平。清城北面有個電影資料展示廳,裡面擺放了在拍攝電影時留下的珍貴的道具,影視城對於來這拍攝團隊是免費的,但要留下道具。我在這看到了《牧馬人》中的電影機、許靈均用過的水壺和飯盒,在影視城拍攝過電影的明星們的圖片。廳裡重點展示了獲得大獎的影片如《牧馬人》《紅高粱》等影片,還有獲得大票房收入的影片如《新龍門客棧》等影片,昭示了影視城是中國電影的“風水寶地”,在這拍攝的電影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側牆上掛著張賢亮母親放大黑白照片,也是她母親唯一的一張照片,下面有簡單文字介紹,“張賢亮母親陳勤宜,出身名門,燕京大學肆業後赴美深造,專修家政學。張賢亮勞改時母親在北京以手工紡織為生。文革中被摧殘致病,醫院因她是右派分子家屬拒絕收治,1969年在北京史家胡同一間小屋中孤獨辭世,享年61歲,屍骨無存,僅留下這張攝於1963年的照片。”在照片下方掛著一個花環,花環是用鮮花做成的,我想這可能需要幾天更換鮮花,是不是這已經是工作人員的每天工作程序之一了。張的母親漂亮、端莊、善良,典型的大家閨秀,因而也生下了這麼優秀的兒子。導游講,張賢亮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寧夏火炬傳遞的第一棒火炬手,傳遞結束後,張將火炬擺放在母親照片前,向母親鞠躬,流淚告慰母親在天之靈。影視城是張賢亮一生的全部依靠,母親照片張貼處是張賢亮祭奠母親的地方,我想如果在另一個世界,她的母親知道自己兒子現在成就的話,一定會瞑目的。偉大的母愛是我們每一人一生懷念的東西,無論你是偉人還是凡人!導游最後說,張讓他的員工們也親手觸摸了寧夏第一棒火炬,並和火炬合影留念,讓影視城的每個工作人員也當了一次千載難逢的火炬手!
張賢亮同時是個書法師和收藏家,清城中專門有個院落向游子人展示了張的收藏品,其中有很多珍貴的明清家具。本人不懂書法作品,但看到了張向幾個中國國家領導人和其他名人贈送他的書法作品,相信他的字肯定在書法界中有一定影響力的。
把一個廢棄的古堡,變成一個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這不能不說是張賢亮的超人智慧和巨大的事業成功。4個小時影城之旅結束了,鎮北堡影視城是我寧夏行最回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