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佳縣白雲觀

作者: 楓清揚

導讀白雲觀位於陝北佳縣城南五公裡的白雲山上。白雲山古稱雙龍嶺,也稱嵯峨嶺。終南山道士李玉鳳雲游到嵯峨嶺,見其景色俊秀,便結廬而居,采藥治病,普濟眾生。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一時名揚四方,被百姓尊為玉鳳真人。此後白雲觀在他主持下開始修建,修建時因常見白雲繚繞而得名。 明萬歷33年(公元1605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曾重修並擴建。明萬歷46年(1 ...

白雲觀位於陝北佳縣城南五公裡的白雲山上。白雲山古稱雙龍嶺,也稱嵯峨嶺。終南山道士李玉鳳雲游到嵯峨嶺,見其景色俊秀,便結廬而居,采藥治病,普濟眾生。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一時名揚四方,被百姓尊為玉鳳真人。此後白雲觀在他主持下開始修建,修建時因常見白雲繚繞而得名。 明萬歷33年(公元1605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曾重修並擴建。明萬歷46年(1618年)神宗皇帝頒旨,親賜《道藏》4726卷。從此白雲觀聲名大震,當地大興土木,營造道觀,經歷代修建,建成以道教為主,兼有儒、釋廟宇各類建築四百余處,建築面積8。1萬平米,占地二百余畝的宏大廟觀。

白雲觀的建築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包括牌坊、五龍宮、四道天門、正殿、三官殿、玉皇樓、三清殿、魁星閣、藏經閣、兩廊和觀音樓等殿、樓、閣、洞、祠等五十余座,內有道教、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彩壁畫1900余幅。觀內有諸神三百余位,塑像四百余尊,三教傳統神與民間神交彙集於一山,看白雲山之神,亦知天下之神。

白雲觀廟觀文化把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黃土文化、黃河文化和民族文化等熔為一爐,內容廣泛,內涵深刻,形式多樣,是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佳縣白雲觀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聖地,四百余年香火長盛不衰。每年的會期為農歷三月三、四月初八(初一到初八)和九月初九,年游客約有百萬,祈福、求子、求簽、還願者絡繹不絕。毛澤東1947年曾兩顧白雲觀,相傳求得“第四十三簽 上吉——日出扶桑”,在樂樓與群眾一起看晉劇,並題詞“與時並進”。

白雲觀在佳縣白雲山上,白雲山因白雲觀而聞名,白雲觀則因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後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現在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

毛澤東和蔣介石也光顧過白雲觀,相傳毛澤東在白雲觀求得“上上簽”,而老蔣卻是“下下簽”。

從白雲山腳到山頂白雲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雲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陝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佳縣白雲觀中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又被稱為白雲廟,位於陝西省佳縣境內的白雲山上。傳說在最初修建白雲山廟觀時,山頂上常常有白雲繚繞,因而得名。

陝西省佳縣白雲觀位於縣城南 5公裡的黃河之濱,白雲山上。這座道觀始建於宋代,主建於明清。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由白雲山著名道士李玉鳳真人,榆林總兵張臣,佳縣籍縣丞牛登第共同組織修建。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帝朱鈞給白雲山道觀親頒聖旨一道,並賜制《道藏》4726卷,從此當地官民信士大興土木,營造道觀,後經歷代不斷修葺補建,形成規模宏大,鱗次櫛比,古樸典雅,神秘幽靜的廟群,是西北地區明代以來最大的古建築群和道教聖地。

白雲觀屬全真道龍門派,明萬歷三十六年,北京白雲觀道士王真壽、張真義、景真雲等來白雲山白雲觀闡教,弘清靜無為之道德,修明心見性之全真,迄今已歷十七代,三百九十余年。

其間風雲變幻,世事滄桑,白雲山道教活動時盛時衰,最盛時道觀共有道士八十余人。“文革”期間,白雲觀也遭破壞,道教活動被迫停止。改革開放後,一九八二年成立了白雲山道教管理小組,道教活動得以恢復,觀內現有道士數十名,有兩位道長在北京白雲觀受戒。現在,白雲觀共有廟宇54座,占地200余畝,存有各代壁畫1300余幅,碑碣160余通,匾額99塊,供奉以真武大帝為主神的道、佛,釋諸神多300位。

幾百年來,白雲觀一直是秦、晉、蒙、寧、甘等省區漢、蒙、回等各族人民物資、文化交流中心及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朝山拜聖、旅游觀光者達數百萬人次。

每年農歷正月、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為傳統的古文化廟會,會期人潮似海,商賈雲集,香火尤盛。

近年來,隨著國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不斷落實,去白雲山白雲觀的香客、游客與日俱增,傳統道教文化日益弘揚,宗教旅游十分活躍,古觀名勝更放民彩。

門票:10元

交通:先從榆林乘長途車到佳縣,然後從佳縣城內乘小巴可到達景區.



(聖老塔)


精選遊記: 榆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