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投入夢中的西雙版納

作者: 東水灣小魚

導讀曼灑中心實際上是一處正在修建的廟宇。彩色的幡已經織好,從屋頂順垂而下,仰望上去,像是另一個世界。因為愛的緣故,去了雲南很多地方,在那些地圖上不易找到的旮旯撒下或許不能開花的種子。就像曼灑這名字,游客們未必知道,雲南本地人也未必在乎和記得—它既不是我們行程的起點,也不是目的地,不過差點成為終點,可它就這麼戲劇性地存在在我們夢游的路上。 震 ...

曼灑中心實際上是一處正在修建的廟宇。彩色的幡已經織好,從屋頂順垂而下,仰望上去,像是另一個世界。因為愛的緣故,去了雲南很多地方,在那些地圖上不易找到的旮旯撒下或許不能開花的種子。就像曼灑這名字,游客們未必知道,雲南本地人也未必在乎和記得—它既不是我們行程的起點,也不是目的地,不過差點成為終點,可它就這麼戲劇性地存在在我們夢游的路上。

震後普洱“有好茶賣”

我們又出發了。這次的目標向南,首站普洱,計劃再向南,抵景洪,即入西雙版納,傳說中的西雙版納。

一車兩人,普通轎車,無越野裝備,車上除一套飯盒,准備沿途打包各色美食之用,再別無其他“精良”裝備—開車出遠門對我們來說,不是什麼驢友行徑或探險行為,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上路,感覺就分外輕松,似乎就奔向了夢的遠方。一路的好心情就是風景,塵土飛揚、顛簸泥濘都是風景。

倆人一共帶了一大一小兩部相機,到哪兒都是各拍各的,拍完了互相“攀比”一番。這時候會發現,眼中的和鏡頭裡的世界被拓展成了兩個,那些己所未見的角度所呈現出的不同畫面,有時令人驚喜。我總是荒謬且固執地認為,“昆明不雲南”。每次一出昆明,雲南的天色就都不一樣了,清澈、淳樸而濃郁。那是個最棒的6月天,我們的車駛出昆明,走昆玉高速、玉元高速,一路過了元江、墨江,穿阿墨江,越哀牢山,東南亞的氣候風貌就逐漸呈現出來。一掃高原氣候的干燥、清涼,空氣裡開始有了潮潮的、茂密綠色植物的氣息。傍晚的車窗外,閃過的都是芭蕉葉子的身影,對我這個深圳人來說,淡淡的濕熱就像淡淡的鄉情,求之不得。

墨江再向西南便到了寧洱縣,普洱市的寧洱縣。眾所周知,普洱因茶聞名,此地也由“思茅”更名“普洱”。去的時候正是當年的地震過後,傣族大三合院民居中間的空地上,都搭建著大大的藍色的寫著“救災”二字的帳篷,整齊而顯眼。有意思的是,很多當地人在路邊的賑災帳篷外,用不規則的小木板豎起了招牌—“有好茶賣”。招牌相當簡易,可他們的生活態度,著實讓人會心微笑。

夜宿景洪細腰分外“酸辣”入夜的景洪風情萬種—消夜的街市上熙熙攘攘,好像版納的人們都不需要睡覺。即便已經深夜一兩點鐘了,夜宵燒烤的攤檔仍舊熱火朝天。湊上前去看了看,品種格外豐盛,數十種之多。牛肉一坨坨都用翠綠的芭蕉葉包著,黃瓜也在燒烤之列。

而說到風情,自然離不開姑娘。傣族姑娘均細腰,露臍傣裝、裹身傣裙,手托燒烤盤,穿梭顧盼,搖曳生姿。也許是因為天氣太熱,才有這裡的這般風情。相信我也無須再費筆墨,因為去過西雙版納的人通常必到景洪,必吃夜宵,必看細腰。

短暫的留宿後,我們決定向邊境進發,從景洪再向西南,過猛海、猛混,到緊挨緬甸的邊境口岸小鎮打洛;或者向東南過猛侖、猛醒、猛遠、猛腊,到與老撾接壤的磨憨口岸。最終我們選擇了前者,只因為當時我不知為什麼,就覺得“打洛”這個名字,實在很別致可愛。

從214國道過了猛海,國道終止了,路越來越難走。數日的大雨,沒有路的路顯得更加泥濘不堪,同時也被修路搶險賑災的大卡車壓得溝壑極深。我們雖然都有野外行車的經驗,怎奈轎車底盤實在力不從心。迎面來的司機說:“路不行,打洛你們是肯定去不了了。”—這就是在雲南行走而不是旅游的感受,讓自己更隨遇而安。我們快樂地折返,“打洛”變成下一個夢的開始。

偶遇曼灑帶著濕熱的夢游

因為這場折返,我們游歷了曼灑。

路過曼灑時,看到路邊牌子上寫著:曼岡手機村。把能通手機信號的功績和幸福如此示人,我覺得十分有趣。而進入曼灑之後,因為一處濃郁的傣家色彩的建築,又無意間闖進了“曼灑中心”。

曼灑中心實際上是一處正在修建的廟宇。彩色的幡已經織好,從屋頂順垂而下,仰望上去,像是另一個世界。在曼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那彩色的牆是如何描繪的。上了年紀的工匠,一個彩珠一個彩珠地仔細描繪,間或跟我們搭話,透著無限的善意和欣喜。我想,他的歡喜來源於他意圖專心做好這件事的虔誠。而雕畫牆壁的中年工匠也一樣—在西雙版納的中午偶遇這些洋溢幸福感的人,令我也倍感知足快樂。

游,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信馬由韁、隨遇而安。離去的時候,當地的小伙子們扒在小貨車上,好像上演著《千裡走單騎》;一些在摩托車上“風馳電掣”的少年背影消失在風塵裡…

一切都讓人覺得,像是部電影的最後一個畫面。無論是帶著震後濃重熱帶鄉間風塵的普洱,還是搖曳生姿的熱帶風情的景洪,亦或是因為有信仰而帶來深沉喜悅和色彩的曼灑……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市、曼岡村、曼灑中心,這一切就都留存在了我夢游的路上。


精選遊記: 西雙版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