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天堂的邊緣

作者: 拉薩益西

導讀游走在天堂的邊緣 ——蕃尼古道、西藏中尼邊境吉隆溝印像 有人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旅行,旅行就是體味不同的人生”。其實對每個人來講 生命就是一場盛大的旅行,而日子就是路途中你經過的每一站風景,或美麗、或溫暖、或憂愁、或喜悅。每個人都在這場旅行中尋找它的意義。 七月的一天,因為工作的機會來到了這個對絕大多數人來講還很陌生的邊境小鎮——吉隆 ...

游走在天堂的邊緣

——蕃尼古道、西藏中尼邊境吉隆溝印像

有人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旅行,旅行就是體味不同的人生”。其實對每個人來講 生命就是一場盛大的旅行,而日子就是路途中你經過的每一站風景,或美麗、或溫暖、或憂愁、或喜悅。每個人都在這場旅行中尋找它的意義。

七月的一天,因為工作的機會來到了這個對絕大多數人來講還很陌生的邊境小鎮——吉隆。一早沿著中尼公路,經過了希夏邦馬保護區與佩枯措,典型的西藏阿裡地貌赫然出現在視野裡,陽光肆意無忌的照射著這片散發出塵土與草香的大地上,裸露在地表上的所有物體,此時都在它炎炎的目光裡呈現出各種強烈對比的陰影,世界原來是具有如此的立體美感。

天際,碧藍如洗,千絲萬縷的白雲隨意的漂掛在上面,猶如碧玉般鑲嵌在後藏草原上的佩枯措湖此時就像一個美麗的少女出現在我們眼前,荒涼蒼穹與希夏邦馬雪山偉岸身影的陪襯下更加顯得嫵媚動人,令人怦然。心中一股莫名的衝動在顛簸與蜿蜒曲折的馬拉山口隨著海拔的升高而愈加強烈了,吉隆就在眼前了!

在當地發改委拉巴主任的陪同下800多公裡的勞頓絲毫沒有給我們造成體能上的限制,因為滿目的風景一下從高原極地轉換成了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風貌,海拔在短短的70公裡忽然從4700米下降到了2000米左右,使人的視覺感猛的感到目不暇接了。越野車在查嘎寺所在的山腳停下來,拉巴主任用手指了指我們身後的一座小山說,“這裡就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大師的修行地!”我隨即順著手指的方向望去,路邊河對岸一座嶙峋的山腰處一座典型的藏傳佛教建築風格的寺院映入眼簾,山腳下有條蜿蜒盤旋山間小路一只到達那座寺院。心想這條小路應該就是通往寺廟的路了,此時拉巴主任已經認可了我的想法,於是就在心裡由衷的佩服修行地的僧侶們腳下的功夫了。聽拉巴主任介紹當地有個傳說:如果你與佛有緣,可以清晰的看見對面山崖上米拉日巴以前修行時的佛法身影。據資料查證:此寺全稱查嘎爾達索寺,是噶舉派第二代米拉日巴(1040——1123)的修行聖地之一,整個寺廟依山勢而建,起伏錯落,呈東西方向展開,由西至東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大建築群落,即:曲古拉尊巴仁真郎傑拉康袞、拉不讓、哲布絨布切、杜康切姆與甘珠爾拉康、烏瑪卓。西端為修行禪洞。南壁用石塊壘砌而成,上抹泥牆。殿堂門道設於東南,寬大1米。洞內頂部有黑色煙怠痕跡,傳說為當年米拉日巴在此修禪時驅散身體內的魔氣所致。

如今,這一宗教聖地大部分建築保存完好,每年米拉日巴的出生日時期,仍然有大批吉隆鎮各村鄉的僧俗群眾以及來自康區和尼泊爾的佛教信徒來此朝拜,紀念這位偉大的佛學大師。

我們的豐田越野車尾隨主任帶路的車輛停在了一處不覺得很起眼的路旁,下車後主任又指著路左邊一個路標一樣的宣傳牌說這裡就是著名的“蕃尼古道”了,牌子上面有大概的簡介,而後面就是一條幽靜而生長著繁茂綠色植物的小道,我們決定順著小路走進去探訪下當年聞名於世的尼泊爾美麗的尺尊公主的蹤跡,身體下長滿了綠苔的小溪水緩緩的在腳底下流淌,碎石錯落間時不時泛出白色的浪花,激濺著附近不知名的野花,陣陣微風吹撫著聰聰竹林,“太美了!”我們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走到中間一面巨大的石壁前拉巴主任說這裡就是清代石刻“招提壁壘”,似乎是直覺提示還是自己內心本來就具有一種好奇,我走近了這面石壁,就想用手去觸摸下著悠悠遠古的記載,腦海裡不由的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浮現出當年驍勇的清軍將士為了國家領土完整而和入侵者激戰到底,為收復吉隆的金戈鐵馬,壯烈無比的幻想……

據史料記載:“招題壁壘”在清代是對石刻所在山峰的稱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廓爾喀軍入侵西藏邊境,先後占據聶拉木、吉隆(今吉隆鎮),並向宗嘎方向滋擾。吉隆是西藏邊境官寨,被廓軍占據一年,廓軍在石築官寨下築有一道高達二丈的石壘,四周分設據點。後福康安指揮將士拼力將敵軍官寨攻破,殲敵數千人,吉隆得以收復,此地為清軍反擊廓爾喀軍的進軍要道。

穿過這幽靜的石峽後,剛剛還沉浸在古代戰場上意氣風發的思緒立馬被一條氣勢龐大的山澗瀑布所打斷。開熱大瀑布於300余米高的岩壁上轟鳴而下,濺落在階地,騰起10米高的水霧。我仿佛沐浴在細雨中。群山環繞,雲霧繚繞,高山飛瀑,眼簾間遠處的雪山在雲間若隱若現好似即將出嫁的姑娘一般羞澀,車窗外一派人與自然的祥和之氣,村寨錯落有序。勤勞的村民們忙碌的在田間地頭耕作,金黃色油菜花好像金色的絲絨地毯片片鋪綴在綠色煥然裡,低矮翻滾的雲朵似乎要沉跌下來,與這片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裡親吻大地。對面不知名的冰川奇跡般的與蔥綠的森林並存,難道這就是人們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香格裡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然而這裡的一切出乎我意料的美麗,游走了西藏很多的地方後,這裡還是那麼的具有距離與陌生感,之所以美麗,是因為面對的是一個嶄新而陌生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與世俗而繁忙的生活無關,因為不需要將生存的瑣碎加入其中,因此此時的欣賞是單純的。

吉隆小鎮,很小,小的幾乎可以誇張的說是幾步丈量了。當天因為有地區工作組也下鄉到這裡,因為客滿我們沒有在招待所裡找到房間,所謂的吉隆鎮順安招待所也就是簡單的兩層樓建築,樓下一層還是吉隆海關、安全局等政府機關單位的辦公所在地。於是,我們就在鎮上一家當地藏族人開設的家庭旅館裡安頓了下來,不知是因為有縣上拉巴主任陪同的原因還是本來就淳樸憨厚的本質,老板給我們開價也很低。老板是一個很慈愛的老人,兒子出外去務工了,只有老人和兒媳還有小孫子留守在家。後來在這裡我也通過聊天和這位慈愛長者的交流,了解了不少關於吉隆溝美麗動人的傳說與地方歷史,所以每次回憶後,都非常的感謝這位老人。

當一個人對一個陌生的地方產生好奇後,就會有一種停不下來的激情,尤其是在一個偏遠而比較特殊的地方。於是,行走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因為,我相信好多奇跡就在行走的路上,或許說想要了解和認知的一些東西就在路上吧,認知是結果,行走是方式,最後可能就是感悟了。

清晨和煦的陽光溫柔的灑照在小鎮上,空氣是異樣的新鮮,我貪婪的呼吸著這裡散出草香古樹味的空氣出發了,從吉隆鎮到中尼邊境熱索橋有24公裡路,路況很糟糕,時而盤旋在森林、草甸之間、蜿蜒曲折的山路沿著吉隆藏布江峽谷俯衝而下,太陽不時透過矮雲射出絢麗的光線,峽谷裡不斷的變幻著迷人的色彩,咆哮的吉隆藏布江水順流之下,流出吉隆這個最後的小鎮,流向另一端的尼泊爾王國去延續自己的美麗傳說。

隨著車隊緩緩前行,鏡頭當然不容停留的拍攝,過了邊檢站不久後一會就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尼邊境了——熱索村,這個只有五戶人家的小村最大的建築當然非邊防口岸莫屬了,也是很小的兩層小樓前橫著一根攔車杆,樓上飄揚著鮮紅的五星紅旗赫然入目,幾個邊防武警戰士們可能剛剛換崗,在溫柔和煦的陽光下洗漱著,不遠處的幾位正在崗位站崗的值班戰士威武的形像透出一股無形的莊嚴肅穆,橋對面就是尼泊爾王國,對面也飄揚著王國的國旗,國界就在眼前,好像很多邊境都是以河為界,不由得會聯想到中國像棋。熱索橋有兩個橋,老橋在1962年的一次洪水中被衝毀。1977年以後中國、尼泊爾聯合在此遺址之側兩次修建現代熱索橋,現在的熱索村只有5戶居民,中尼雙方邊民在此地進行原始的與物換物的貿易。

公元789年,這裡就是西藏與尼泊爾交往和通商的要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和公元8世紀中,這裡便是尼婆羅尺尊公主遠嫁松贊干布和印度佛學家白瑪窮乃(蓮花生)由印度譯傳入藏的途徑之路。這裡距尼泊爾腹心發達地帶較近,尼中雙方公路對接只差30余公裡,是歷史上中尼雙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尼間的傳統邊貿市場。197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二類陸路口岸,曾經設有海關、商檢等部門,後因樟木口岸的繁榮和吉隆口岸進出口貿易的基本停止,海關、商檢等部門也隨之撤消。1987年,國務院批准吉隆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近年來,國家為緩解樟木口岸通關壓力和進一步發展西藏對外貿易,擬訂利用和開發吉隆口岸,現在,國家投入巨資修建通往尼泊爾邊境的“熱索”公路已正式通車。另外國家援建尼泊爾通往吉隆口岸的一段“沙拉”公路的通車也為期不遠了,同時,海關、商檢等部門也在積極籌劃當中。一個可能替代樟木口岸的現代化陸路通商口岸將在近年內出現在這裡。

回到吉隆小鎮的時間很早,不甘在旅館裡消耗有限的時間,於是又走進了吉普小村。晃晃悠悠的吉普索橋上看下去吉普大峽谷裡激流澎湃,橋面距離峽谷底至少有1000米深,如果有恐高症的人,一定是到了這裡就歇菜了。沿著石板鋪就的彎彎曲曲的村寨小徑就到吉普村了,調皮的孩子們用好奇的眼光仔細小心的打量著我,雙目微觸時,馬上就露出了羞澀的笑容,立馬撒腿就跑到遠處回望著。

油菜籽花海浪般在陽光下搖動著身影,蔥郁綠色的綠色之間金色就成了主色調了,遠遠飄搖欲墜的白雲低低的遮蓋著這個村寨,石屋,樹木、油菜花,牛羊,一切都是那麼隨意而協調的點綴著大地,不由得自己停下腳步,仔細的欣賞著眼前的一切美麗,陶淵明先生如果看到這些,該又能用什麼樣的傑作來描述呢?對面走來了一對小夫婦,臉上堆滿了友好的笑,我問她們,可否能給拍幾張照片?她很欣然的接受了,指了指背著自己可愛的孩子給我用生硬的漢語說,“拍好後可不可以給寄過來?”現在這張照片已經寄給她了,估計這張照片會給他們帶來不少喜悅。除了美奐美輪景色這裡人們友好的微笑在我腦海裡知道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小鎮的傍晚也很喧鬧,這種單調的喧鬧區別於都市的喧嘩,街頭不時飄進來具有濃郁異國風情的尼泊爾歌曲的錄音帶,走進路旁的尼泊爾商店裡尼泊爾商品琳琅滿目,一下使本來就不大的小店顯得更加狹小,最受歡迎的商品應該是尼泊爾咖啡和化妝品了,刺鼻的印度香水味道迎合著錄音機放出的異國歌曲,還真的有點好像在國外的感覺。

隨意漫步間來到了著名的歷史古剎“帕巴寺”黃昏的光影下推開古舊的寺門,典型的尼泊爾建築風格的寺院中,虔誠的老人在轉寺院,廊檐下一排古舊的古銅轉經筒仿佛像世人展示著曾經的輝煌與滄桑。一座千年古寺,位於吉隆鎮政府所在地之東側約有30米處。帕巴寺的建築風格獨特,整體形狀為樓閣式石木塔,塔心有樓梯可盤旋至頂,從下至上共4層,層層出檐,逐層收分,頂部有黃銅制成的剎頂,以圓光、仰月、寶蓋、寶珠聯接而成,室內用紅銅蓋頂。據說帕巴寺的始建年代比拉薩大昭寺還要早,是松贊干布迎請尼泊爾赤尊公主時,在邊鎮所建立的鎮邊寺廟之一。

達曼村是個比較特殊的村莊,為什麼要用特殊來表述呢?聽拉巴主任介紹說,這個達曼人是長期以來從尼泊爾遷徙到我國西藏吉隆附近逐漸定居下來的一個民族,直到現在他們還隸屬於藏族,真正他們自己的民族我們國家還沒有正式認定。難道這又是一個門巴、珞巴及察隅僜人族?換句話說,又是一個待定民族?

乃村,聽起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名字。但是它此行最值得回憶的地方,小村坐落在在吉隆鎮身後的山頂上,一條純粹的小徑,路旁成片的野花草叢和起伏的植被連成一體,在晨曦中萬紫千紅,春意煥然。抬頭看到一座巍峨秀美的雪山,聽拉巴主任講這座山叫格魯尼峰,是由於一只金雞而得名。這一路真是鳥語花香鶯歌燕舞,雪山在蔥郁的密林中忽隱忽現,野生杜鵑花隨處可見,滿目的姹紫嫣紅,嬌艷欲滴,把這個原本幽靜的山谷打扮的到處五彩繽紛,生機煥然。到達乃村要徒步這條山路3個小時的時間,拉巴主任和他在內地上學的兒子在前面給我們帶路,體態略胖的主任身影不由得讓我擔心起他體力來,當我問他能不能行的時候,不善言談的他對著我微微一笑淡淡的說:“沒有關系,我們這裡的干部下鄉都是這樣,這條路我都走了十幾年了。”為了不至於感到疲乏,我不停的和他閑聊,通過這樣的方式我也了解了很多有關吉隆的情況。

拉巴主任和他的兒子

走走停停間3個小時後我們終於到達了山頂,一個轉彎後眼前豁然開朗,一片綠色的地毯式的草原攤鋪在眼前,面前還橫著一面雪山,在雲霧繚繞之間忽隱忽現,牛兒慵懶的在草原上側臥著,遍地盛開的不知名的野花,花香隨著微風陣陣撲鼻而來,如此開闊的視野裡此時到處都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由衷的感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村長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一會就把蕎麥餅啊,土豆啊,酸奶啊,只要算是好吃的東西都給上齊了,當然少不了的還有青稞美酒了。我問村長,對面的雪山叫什麼名字,他說“外形很像一匹馬,雪山名叫,其實這個雪山就是位於尼泊爾王國境內的“魚尾峰”。

幾個孩子在花海裡嬉戲玩耍,好奇的眼光中透出一絲欣喜。其中在不遠處的花叢裡還有個孩子安靜的睡著,一只鞋還灑落在頭頂,看著孩子酣睡的樣子,好像是在母親懷抱裡一樣的安祥,沒有任何的不安與躁動,多麼和諧的畫面啊!難道這裡就是傳說中仙境?人們與世無爭的祥和姿態加上這完美的景致完全可以媲美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也許這裡就是我們所謂的天堂吧!

就要離開了,帶著這次許多的朦朧和疑惑,帶著自己對這裡一片由衷的贊美和嘆息,不過我還再來的,因為這裡每一個地方、每個人都讓我深深的感動著。

每每當我們將自己置身與一個龐大而陌生的環境,然後重新,如同嬰兒一樣認識一片世界。可以不停地相遇與離別,不留下遺憾。可以看到,所有會讓自己感動的東西。可以不停地給自己的生活與心新鮮的空氣。關於理由,很簡單,因為期待,因為好奇,或者,因為一點點的寂寞……


精選遊記: 日喀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