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的香格裡拉

作者: lio18

導讀夢中的香格裡拉――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游記 相傳,二戰時期,一援華西方飛行員的戰機在雲貴高原上空被日軍擊落,危急時刻,飛行員跳傘求生,墜落於一峽谷之中,但見谷中鳥語花香,農田、草原、村居錯落有致,人民安居樂業,一派世外桃園之景像。飛行員遂問一路過的當地老鄉,這裡是什麼地方,老鄉回答:香格裡拉!1933年英國著名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小 ...

夢中的香格裡拉――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游記

相傳,二戰時期,一援華西方飛行員的戰機在雲貴高原上空被日軍擊落,危急時刻,飛行員跳傘求生,墜落於一峽谷之中,但見谷中鳥語花香,農田、草原、村居錯落有致,人民安居樂業,一派世外桃園之景像。飛行員遂問一路過的當地老鄉,這裡是什麼地方,老鄉回答:香格裡拉!1933年英國著名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描繪了中國西南部藏區一個永恆、和平、寧靜之地-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裡拉。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多種證據表明:香格裡拉就在中國雲南省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

香格裡拉的聖潔和神秘吸引著我,走進香格裡拉成了我的夢想。暑假裡我迫不及待的踏上了我的尋夢之旅。經歷一路酸甜苦辣,一個真實的香格裡拉展現在我的眼前。

香格裡拉·迪慶

我們常說的香格裡拉就是雲南省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一詞,源於雲南迪慶中甸的藏語方言,意為“心中的日月”。迪慶,藏族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雲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 ,也是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1998年末迪慶州總人口34萬人 ,世居民族13種,千人以上的有9種民族 ,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據的84%,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33.4%。由於少數民族,特別是藏族人口眾多,走在迪慶首府香格裡拉縣街頭的時候,耳邊傳來的是藏語;映入眼簾的是藏文;過往人群中少不了藏民和喇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藏族男人們的腰間總是掛有或長或短的藏刀,但這刀可不是用來傷人的,它其實是一種裝飾品,出門佩刀就和我們佩帶首飾的意圖是一樣的。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藏民們喜歡在自己的藏刀上鑲嵌上金銀珠寶。

迪慶州地處滇、藏、川三省(區)的交界處,金沙江、瀾滄江的中上游,北接西藏昌都地區,東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與另一著名風景區雲南麗江地區毗鄰 ,西與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連 。迪慶州內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1480米,州府所在地香格裡拉縣海拔3228米 。年平均氣溫5.4度,距昆明660公裡,距拉薩1640公裡。由於地處高海拔地區,香格裡拉一年四季氣溫相對較低,雖然正值盛夏季節,但雨天的香格裡拉最高溫只有15度,這讓剛從盛夏的上海來訪的我實實在在的體會了“涼爽”的感覺;雖然身處海拔3000多米的城市,我絲毫感受不到高原反應,唯一的變化就是睡眠時間長了很多;雖然是陰雨綿綿,但強烈的紫外線輻射讓我徹底的進行了一次日光浴――沒過幾天就曬得黝黑。

迪慶的地理位置特殊,大體可概括為“三山兩江一壩”。“三山”,即怒山山脈、雲嶺山脈、貢嘎山脈,縱貫南北,平行並列,梅裡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三座雪山鼎立於群峰之上;“兩江”,即金沙江、瀾滄江;“一壩”,即香格裡拉壩子,一塊寬闊的高山草原。奇特的地理環境和多彩的民族風情造就了香格裡拉豐富的旅游資源。這裡有長江虎跳峽;黑頸鶴棲息地依拉草原;藏傳佛教寺廟嘎丹·松贊林寺,東竹林寺;險峻的瀾滄江大峽谷、碧融大峽谷;藏區神山梅裡雪山和自然奇觀明永洽冰川、尼汝洽冰川等等,數不勝數。當地的旅游業也因此蓬勃發展。

險像環生·滇藏公路

從昆明出發,沿著滇藏公路途經楚雄,大理,麗江到達香格裡拉,路程將近700公裡,乘車需14小時,乘飛機則只需50分鐘。由於正值旅游旺季,機票成了緊俏貨,再加上本人囊中羞澀,因此已然決定同旅伴一起乘車出行。汽車穿行在高速公路上,沿途風光迤邐,美景醉人,直到最後的200公路,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滇藏公路的艱險。

伴隨著雨季的降臨,滇藏公路迪慶段一路塌方滑坡不斷,再加上山高谷深,狹窄的公路大起大落,崎嶇蜿蜒,汽車劇烈顛簸,因此這公路被我們戲稱為“顛髒”公路。一路上除了山還是山,而且一座更比一座高,讓人真切的體會到“山外有山”的感覺。而且越是驚險的地方,風景越發醉人,穿行其間,年輕人的冒險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

前往梅裡雪山的路途更加險峻,在一天時間內,我們途經海拔1500米的金沙江峽谷,翻過海拔4200米的白茫雪山埡口,又下到海拔1800米的瀾滄江峽谷。上山下谷間感受到了江邊谷底的炎熱,高山草甸的潮濕和雪山埡口的嚴寒,可謂一天經歷四季,感覺奇妙不已。在高高的山脊上,我們的汽車在雲中穿行,經過雪峰,雲卻被甩在腳下,眼前出現的是星星點點的雪堆,在盛夏時節和冰雪如此近距離的接觸,我們大呼過癮。

一路的塌方使公路時斷時通,必要時乘客也得下車搬石頭清路障。我印像最深刻的就是經過一處塌方時,車身斜向路旁百米深的峽谷,而我正坐窗邊,目睹著懸崖下的滔滔江水,心跳幾乎停止。但這樣的路況對於我們的藏族司機可謂家常便飯,見慣不怪。見到山上落石,他帶領大家下車搬石頭,必要時乘客步行,汽車空車通過險段。一次遇到特大滑坡時,築路工人甚至疏散了車輛和乘客,當場放炮炸山清運巨石,令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大學生”大開眼界。口說無憑,這些照片最有說服力。這條滇藏路也成為香格裡拉之旅的難忘記。

藏傳佛教·松贊林寺

到了藏區,就不得不提到藏傳佛教。迪慶的藏民幾乎全都信奉藏傳佛教,一些其它的少數民族也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藏民的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置身於藏區,到處都能見到金碧輝煌的寺院,眾多的僧人,嘛呢經堆及白塔,山頂上的經幡。你從藏民的家庭布置,身著打扮,每天的勞作,每年的節日,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等等中,都可以看到藏傳佛都對藏民的影響之深遠。香格裡拉坐落著眾多的藏傳佛教寺院,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嘎丹·松贊林寺了。到了香格裡拉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的拜訪了這座寺廟。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藏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寺內有僧侶700余人。它坐落在香格裡拉縣城郊外一片群山環繞的草原上,由相當於集鎮規模的建築群組成。在極高處的屋頂上有鎏金銅瓦熠熠放光,奪人眼目,近乎一座古堡。

松贊林寺於藏國第十一繞迥陰土羊年(公元1679年)興建,於陰鐵雞年(公元1681年)竣工。五世達賴喇嘛親賜名“噶丹松贊林”。香格裡拉的藏族孩子從小就到寺廟裡學習藏經,長大後根據自己的意願還俗或繼續向佛教的更高境界攀登。可以說松贊林寺算是一所“中學”,要是讀“大學”,那就要進布達拉宮了,還要繼續深造,則只有遠赴印度“留學”去了。

松贊林寺寺內擁有兩個大殿,居於寺院中央的最高處。主殿上層是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檐;下層大殿有108根柱楹 ,代表佛家吉祥數。大殿可容1600人趺座念經。左右牆壁為藏經“萬卷櫥”,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達賴銅像,其後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像。

走進大殿,正逢僧人們用餐,陣陣飯前的頌經聲回響於整個寺廟,讓人感受到與眾不同的神秘氣息。大殿頂層居住者一位活佛,在當地藏族朋友的帶領下,我們冒昧的來到活佛作息的房間,拜訪了這位藏族居民崇敬的聖人。年老的活佛坐在椅子上,門外是等候拜見活佛的藏民。他們進門前先脫鞋,再走近活佛,跪下並磕頭表示尊敬,活佛用手摸一下跪拜者的後腦勺,然後拜佛者才能起身向活佛傾訴自己的心事和苦惱,讓活佛為自己指點迷津。整個過程都是在藏語的交流中完成,讓我們這些局外人懵懵懂懂。最後,我也仿照前者的做法向活佛跪拜表示崇敬,這時活佛好像看懂了我的心思,拿出一條黃色的平安節掛在我的脖子上,讓我感覺受寵若驚,笨手笨腳的退出屋外。有了這次經歷,對這寺廟產生了一股崇敬之心,更感嘆於藏民們的虔誠之心。

下到大殿二層,眼前為眾多的轉經輪,金色的轉經輪把房屋映襯得金壁輝煌,再配上精美的壁畫,整個房間顯得莊重華麗。轉經輪上雕刻著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恩嘛呢叭咪哄”,每個前來轉經藏民都會邊念著這六字真言,邊沿順時針撥動每個經輪。我們也嘗試著轉了一次,口中默念的則是祝福的話。

來到寺廟院外,抬頭看見不少烏鴉在廟頂上盤旋,心有不解,一打聽,才了解到一種“聳人聽聞”藏族習俗:藏民去世後並不入土,而是經天葬、水葬或是火葬使靈魂升天。天葬的意思是將死人屍體大卸八塊後放到喇嘛寺附近的天葬台任由飛禽捉食,因而喇嘛寺附近生活著為數不少的烏鴉,盤旋著尋找“食物”。水葬和火葬的方法類似。在我的住地附近有一條河,一次我們外出時正巧碰上有藏民在進行水。,出於尊敬,同時也有些恐懼,我們還是沒有觀看,但這種風俗還是深深的映入我的腦海裡。

梅裡雪山·明永冰川

認識梅裡雪山,是從中日聯合登山隊開始的。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攀登梅裡雪山卡瓦格博峰時不幸遭遇雪崩,一行十七人全部遇難。從此,梅裡雪山和卡瓦格博峰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梅裡雪山屬橫斷山系的雲嶺山脈,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為雲南省第一高峰。在當地藏族群眾中,梅裡雪山被視為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同時也是唯一的一座“雄性”神山。它長久以來都是藏族同胞朝拜的聖地,每年都有來自藏區各地的人們到此朝聖、轉經。明年是羊年,也是梅裡雪山的本命年。到時藏區所有虔誠的藏民們將齊聚梅裡雪山轉山朝聖,徒步繞山腳穿行一次,用時少則兩周,多則兩月,足見這雪山在藏民們心中的地位。

梅裡雪山地形復雜,氣候多變,雖然高不及7000米,卻從未有人登上去過。本世紀初以來,多少國內外登山隊都曾試圖“征服”他,但都一次次在卡瓦格博峰前敗下陣來。1990年,中日聯合登山隊登頂衝擊的時候,山下藏胞跪成一片,默默祈求神山不受玷污。據當地的朋友說,當時在山下的喇嘛寺內曾齊聚2000多僧人,同時頌經,保護神山不被外人打擾。結果,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山難竟然真的發生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試圖挑戰雪峰的神聖。十八名登山勇士的墓也永久的矗立在卡瓦格博峰對岸。他們的遺體直至1999年才在距遇難地點八公裡的冰川上被發現。

梅裡雪山確實不希望被人打擾,當我們冒險穿過滑坡和泥石流不斷的滇藏公路專程去目睹他的風采時,一連兩天整座山峰都被濃霧所包圍。據說當年班禪來到山下時,雪山同樣雲霧繚繞,但當班禪口中念過一串經文,並撒下一瓶聖水後,雲霧竟神奇的散開,卡瓦格博峰便露了出來。我們沒有班禪的神力,自然也難見雪山真面目。不過雪山還是沒有虧待我們遠道而來的朋友,他奉獻給我們的是一條壯觀的明永洽冰川!

在藏語裡,“洽”即冰川的意思,因此明永恰冰川又稱明永冰川。明永冰川發源於梅裡雪山,從海拔5500米的地方下延至海拔2700米的森林地帶,長達8公裡,寬至500多米,面積有73.5平方公裡。是世界上罕見的低海拔、低緯度的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明永冰川冬長夏消,深藏在梅裡雪山的山谷裡。沒有見到梅裡雪山,我們決定去親眼看看罕見的冰川。

進冰川的路在群山間蜿蜒,時而上山,時而下谷,雲層漂浮在山腰上,我們得以真切的體會到人在雲中行的奇妙景像。隨著時間的推移,峰回路轉,我們忽然看到了一條白茫茫的絲帶叢雲霧繚繞的雪山頂上蜿蜒而下,在雲層間若隱若現,那分明就是明永冰川!它的上部在雲端上,而盡頭又流向雲端下,遠遠望去,群山的懷抱中的冰川宛如夢中的仙境一般,想到馬上就會到達冰川腳下,我心裡不由得興奮不已。

穿過瀾滄江峽谷,我們就進入到冰川腳下,此時不見冰川,卻見一條清澈的河流從山澗裡順流而下,河水奔騰不息,冰涼刺骨,迎面寒風習習,嘩嘩的流水聲響徹山谷。這是一條冰川融化後形成的河流。下了車,我們整備好行囊,一頭鑽進茂密的原始森林,向山上的冰川進發。

原始森林裡植被茂密,大樹參天,山路上鋪滿了金黃色的落葉,陽光透過密林照耀下來,留下星星點點的光斑。山上下著面面細雨,空氣冰冷而濕潤,山間流水聲仍然不絕於耳。也許是海拔2000多米的緣故,上山的路走起來頗耗體力,不到一會兒,我已經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索性把雨衣脫了,盡情的品嘗雨中登山的樂趣。忽然,山谷中傳來轟隆隆的“雷聲”,沒有閃電,怎麼會有雷聲呢?一問才知道,那不是雷聲,而是冰塊崩塌地聲音,不禁嘖嘖稱奇——看來冰川規模真是超乎想像!行走途中還碰到一段小插曲:我們遇到了一群“山豬”。這些豬被成天放養在山谷中,爬山能力不可小視,再陡的坡也不再話下。那豬蹄比家豬的長多了,身材也“苗條”不少,吃的是山珍,喝的是泉水,真是有福氣啊。

隨著山勢越來越陡峭,海拔越來越高,每上爬一段路都無比艱難。忽見樹叢間有一塊白斑,難道是冰川?我頓時疲勞全無,三步並作兩步,跑上前去,撥開樹葉探頭一望——眼前是一條從高處的雪峰蜿蜒而下的冰河!一行人頓時歡呼雀躍,山間響起了我們興奮的呼喊聲。再向前去,我們攀到了觀景台,明永冰川的真面目呈現在我們面前。

從高及天幕的雪峰上流淌下一條寬闊的冰河,冰河陡峭無比,像一條凝固了的巨型瀑布奔騰而下,一直蔓延到身後的山谷裡。此時冰面下流淌著滔滔冰水,流水聲震耳欲聾,冰面上覆蓋著一層黑色的泥沙。近處的冰面因此呈黑色,上面布滿了一條條深不可測的冰縫,透過冰縫隱約可以看到呈天藍色的冰水。遠處的冰塊巨大無比,上部是白色,下部呈綠色,在高處冰塊的積壓下裂為一個個巨型冰梭崩塌而下,場面無比壯觀。此時雖然寒風瑟瑟,但我們卻興奮得熱血沸騰,大聲呼喊著:“冰川,我來啦!雪山,我來啦!”有人甚至馬上掏出手機,接通親朋好友,對著電話竭盡所能的向電話另一端的人描述這奇景:“你聽,你聽,這是冰川的聲音!”那一刻,自己真想化作一塊冰,永遠留在冰谷裡。有人甚至發出這樣的感嘆:“當個野人該多好”

乘著這股興奮勁,我們繼續向上攀登,想要盡量近距離的接觸冰川。渴了,就喝一口路邊的山泉水,清涼甘甜的天然淨水沁人心脾,使我更有勁了,不一會兒就走到山路的盡頭,這時的我渾身浸透著汗水和雨水。這裡坐落著一個小廟,剛到廟門口,一個守廟的藏族漢子迎了上來,他熱情的邀請我們到廟裡烤火,並親自斟上酥油茶和白酒,讓我們暖暖身子。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遇到這樣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我們被風景和人情深深的感動了。

經過一陣攀談,我們驚奇的發現,這位藏民竟然是1999年發現中日聯合登山隊隊員遺體的人。他當時是去放羊的時候意外的在冰川的一處平台看到了遇難隊員的遺體,後來還冒著生命危險親自代人去冰川上把遺體遺物運了回來。守廟人指著遠處雲霧繚繞的一處冰川平台告訴我們,那裡就是隊員遺體被發現的地方。看著遠處狹窄的平台,我們心裡默默祈禱,願勇敢的登山隊員們安息。在廟裡我們虔誠的對著山神跪拜祈禱,進香,表達我們隊這座神山的崇敬之情。天色漸暗,我們告別了守山人,終於踏上了歸途。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