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低處走——泰山行散記一

作者: 學習游

導讀人往低處走 ——泰山行散記 天氣漸暖,心情也跟著明朗起來,總想出去走走,但時間又不充裕,只能考慮利用周末兩日短程了。半個多月的精心准備後,四月十日晚,男女老少一行九人坐上火車,開始了山東之旅。 早晨6時,已到了泰山腳下。天空下起了小雨,斷斷續續,不時攪鬧著心緒,難道也能體會一番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意境?不過即使真的雨中登山,也不會有 ...

人往低處走

——泰山行散記

天氣漸暖,心情也跟著明朗起來,總想出去走走,但時間又不充裕,只能考慮利用周末兩日短程了。半個多月的精心准備後,四月十日晚,男女老少一行九人坐上火車,開始了山東之旅。

早晨6時,已到了泰山腳下。天空下起了小雨,斷斷續續,不時攪鬧著心緒,難道也能體會一番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意境?不過即使真的雨中登山,也不會有李先生的情趣,因為,行程已計劃好,偷點懶兒,坐汽車、纜車直接上山,早早去感受“一覽眾山小”。選擇泰山西麓的桃花峪為上山線路,汽車盤旋折轉,纜車悠悠蕩蕩,窗外風景如畫,金黃色的迎春花鑲嵌在濃綠的松林間,肆意塗抹著山峰,加之細雨初霽,漫山遍野水墨淋漓。沉醉間,泰山已經慢慢落到了腳下。

因為登過不少山峰,相比之下,岱頂並無十分突奇之處。天街上鬧市般的繁華,更使之失去了名岳尊頂的莊重與威嚴。穿街而過,逐漸遠離人流,擇一青石小路而上,有路標指示,是瞻魯台。人不多,很安靜,過“仙人橋”,進入一月亮門,便已到台上。一直陰著的天空稍稍有些放晴,登台遠眺,山林、湖泊、公路、樓宇盡收眼底,頗有“小魯”之意;但擬試著“小天下”,卻只感到目光短淺,心不能及,終究不可比聖人之境。時間緊迫,不便久留,遂收起心性,復又彙入人流前行。先是到達大觀峰,摩崖石刻壯觀無比,歷代名家文采、御筆親題與俊逸的書法藝術融為一體,厚厚的記載著濃烈的文化、悠久的歷史以及歲月的滄桑。匆匆留下幾張照片,再往上去,便是玉皇頂了。雖達極頂,卻無太多驚喜,總感覺除去“1545米”的極頂石招牌外,實無可炫耀之處。不大的玉皇廟內香煙繚繞,香灰漫天,密密麻麻擠扎在一起的信男信女,頂禮膜拜。想像不出人們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不滿足,不斷的要玉帝大神賜予,再賜予。已登臨極頂了,還需求什麼?

天氣還是有些陰冷,“高處不勝寒”,趁早下山為宜。早就聽說,十八盤一段,是泰山的精華所在,沿途自然風光無限,加之一路山岩石壁,刻貼不斷,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因此不願放棄,回程選擇由此步行下山。南天門,本是人們千辛萬苦登臨泰山之終點,勇攀高峰之像征,而我們卻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的站在了它上面,此時心情不知是驕傲還是慚愧。其實本無須自責,上山有上山的精神,下山有下山的情志,千秋各異,精彩紛呈。但在我看來,下山似乎更有味道。這不,向下沒走多遠,味道就出來了。看向上者,弓腰曲腹,氣喘吁吁;向下者,信步挺胸,怡然自得;向上著,目光凝重,心思執拗,一路仰望南天門,無暇顧及周圍景色;向下者,遠眺近覽,左顧右盼,且行且賞,四下風物盡收眼底。路程一樣,不過是換了個方向,便換了神態與心情。

一路向下,輕松無比,便有了奇想發生。喚住眾人,停步回轉,沿階而上,臨時導演一幅登山景像,用DV、相機拍下,擬做虛假攀登紀念。可惜細觀表情與姿態,實在無法與身邊真正登山者相比,故眾人一笑了之。

繼續向下,孩子們像放飛的小鳥,時而急行雀躍,早已沒了蹤影;時而又盤坐石階前,與小販攤前撕磨,討一竹笛,肆意鳴奏,情趣盎然。復觀身邊登山勇者,攢眉苦臉,奮力掙扎,不由得敬畏之後又心生憐憫。不爬不行?爬不動,回轉不行?向上爬真的必須、必要嗎?

仔細想來,人生也即如此。志高意遠,積極進取,本應提倡;但爭名逐利,好高騖遠,卻不可取。正如泰山之行一樣,只為登峰問鼎之風采與虛幻,而忽視沿途一路風景和輕松,終究得不償失。若再兼欲望無邊,貪心不止,毫無回心返程之念,只會落得名裂身敗,斷無完美人生。初漢名將韓信,年輕時因知低頭向下,敢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世偉業;但功成名就之後,卻貪戀峰巔美景,忘了返程,結果是無端被殺;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功勞不再韓信之下,卻剛及峰頂,便早早回頭,辭官謝賞,余歲安閑;春秋越國名士文種也戀頂,結果也丟了性命;範蠡卻早已備好了下山之路,五湖泛舟,游隱余生;陶淵明最是明白,睥睨名利,不為鬥米折腰,半途即返,采菊籬下,似水流年,逍遙一生。茫茫歷史長河中,諸如此例,舉不勝舉。因此可知,登頂固然重要,但適時回頭向下更是必須的。

人常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說著順嘴,細想起來卻很別扭,人何苦總跟水擰著?水,自然隨意,舒緩從容,不管前途峰岩險壁,荒野溝叢,卻總能趨形就勢,最終達到目的地,什麼原因?不過是上面四個字——“往低處流”,大智之處正在此。人卻偏偏唯上攀高,自以為是,逆水行事,違規抗律,受規律懲罰實屬必然。前日偶見報紙上介紹李零先生新著——《人往低處走》,語出新奇,韻味十足。還未及詳細閱讀,只了解到李教授是研究古文獻大家,書中內容應是《老子》心聲。今番游歷泰山,因畏避困難,選擇向低處走,從而引出諸多思緒,是否也沾染了點滴老莊心境?

走走停停,說說笑笑,不覺已到山下。再買張煎餅裹大蔥,三元一個,卻比在山頂時便宜了許多.....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