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洛陽、北京、南京並稱中國四大古都。五代前看西安、洛陽,五代後看北京、南京,這句話大概可以概括這四座城市在歷史上的地位變化。初夏時節,我們去了iup古都游中的最後一個城市——南京。
在漢語裡,所謂“京”者,都城也。一座城市,一旦稱“都”或“京”,總會自然而然地帶有一種霸氣和威嚴。所以,南京雖然地處江南,但提到這個名字總給我一種粗獷、厚重的感覺,遠沒有“金陵”來的溫婉、靈秀。此名一改,不僅讓人忽略了那裡煙雨樓台、水村山郭的江南風光,也讓人忘卻了那裡十裡秦淮的六朝金粉和烏衣巷裡的雅士清談。印像中,只留下明孝陵、中山陵、總統府、雨花台、古城牆、長江大橋、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些歷史的標志。
探訪歷史上的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已成歷史,但因為她距離我們的年代是如此之近,所以好像總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在書上我們所能看到的文字總是不夠清楚、不夠詳細,唯有到了南京,到了民國曾經的都城,才能看到一些與民國有關的痕跡。
於是,我的南京之旅,完全成了一次探訪歷史的旅行。
我懷著一顆崇敬的心來到中山陵。穿過博愛石坊,是一段長達375米的墓道。與以往的帝王陵不同,中山陵的墓道兩旁沒有石人、石獸等石像生,而是代之以青松翠柏,像征著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墓道的盡頭,是書有先生手跡“天下為公”的陵門。在這裡,用這四個字再恰當不過了。先生一生都在為這四個字奮鬥,縱使為此散盡家財,縱使為此身陷險境,縱使為此一無所獲,縱使為此犧牲生命,他都在所不惜。為了這四個字,他上書清廷,他倡導革命;為了這四個字,他讓位袁世凱,領導二次、三次革命;為了這四個字,他聯蘇聯共,改組國民黨;為了這四個字,他抱病北上,最終逝於北平。臨終之時,先生仍不忘革命救國,所留遺囑皆是“和平……奮鬥……救中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之類與國家發展有關的話語。縱觀先生一生,實在無愧於“國父”之稱號。
進了陵門,上一段台階,就是碑亭。碑的正面刻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鎏金大字。望著那塊碑,望著那三行字,心中不免湧起諸多感慨。
轉過碑亭,眼前是一級級的台階,導游說一共有339級。抬頭仰望,國父的祭堂就靜靜地矗立在台階的最高處,俯瞰著我們這些“後來人”。不過,在我們和他的眼中,看到的景像並不完全相同。我們所見的是台階,是漫長而困難的前路;而他所見的是平台,是歷盡艱難後的平坦大道。
我很欽佩中山陵的設計者。盡管在火爐之城——南京——夏日的午後,在炎炎烈日下拜謁建在略陡的山上、共有392級台階的中山陵讓人在體力上有點吃不消,但我依然很樂於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我對國父的敬仰。
從中山陵出來,坐上景區內的小火車,幾分鐘後就到了葬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靈谷寺。無梁殿前有一處陣亡將士牌坊,一面刻有“大仁大義”,一面刻有“救國救民”。這八個字著實讓我感動。國民黨、共產黨,無論政治理念有何不同,他們的最終目標應該都是這八個字。既然如此,兩黨還有什麼恩怨情仇不能拋卻呢?
第二天,我和小苑一早去了總統府。這是我在南京除了中山陵以外,最想去的地方。
不知道為什麼,那裡讓我特別留戀。雖然計劃裡還有很多其它的景點要去,但我卻寧願坐在總統府的某處“消磨”時光。
我說不出總統府到底有哪裡特別,也說不出到底哪裡讓我依依不舍。我只知道,那是一處既讓人心潮澎湃又讓人安然閑適的所在。
看了側室裡擺放的宛如北京故宮般的太平天國天王府模型,你會明白推翻帝制的重要性,也會對大堂上所掛的“天下為公”四個字有深入的理解。看了名為《天下為公》的油畫,你會知道當時有多少仁人志士在為這一理想而奮鬥,也會對中國獨立自強的必然性有深刻的認識。
到了政務局的二層西式小樓,透過大大的窗戶可以看到房前的綠樹。出了子超樓,長長的廊道裡空無一人,陽光斜射進去,在地上留下斑駁的樹影。進了東朝房的大門,一排排清代木質建築,讓人倍感親切和涼爽。
所有的這些,讓我喜歡、迷戀、不舍得離開那裡。
南京與北京的權力PK
如今,在中國的城市中,含有“京”字的,除了作為首都的北京,也只有南京了。
若論起兩地稱“京”的歷史,北京比南京要長得多,前者早在唐宋時期就被稱為了燕京。但若論起兩地做都城的歷史,可以說二者不相上下。而且巧得很,兩座城市都是在明朝初年被改為了現在的名字。也正是從那時起,兩座城市開始了爭奪政治中心地位的較量。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方起兵反元,所以選擇了南京作為明朝的都城。不僅把南京的名字由應天改為南京,還把元大都的名字改為北平,意為“北方平定”。可是僅僅過了35年,明成祖朱棣就又將北平改為北京,不久後明朝的都城也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1853年,太平天國也曾把南京建為國都,還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在這裡,一個農民起義的政權和北京的清政府分庭抗禮。只是,短短11年後,太平天國即被清廷所滅。
武昌革命後,南京又被新的革命政府——中華民國選為首都,但為時不過三個月,首都又由竊取革命果實的袁世凱遷到北京。直到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南京才重新成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北伐戰爭後,北京又被改成了北平。不過這一改變的時間也不長,21年後,中國共產黨定都北京,北京又恢復了她原有的名字。
中國的近代歷史,就在北京和南京的首都PK戰中向前發展。
有學生說,iup應該從北京搬到南京。不知道,這一玩笑在若干年後會不會真的引起一場爭論。
《南京!南京!》
最近半年多,每次出游之前總會有一部和我要去的地方有或多或少聯系的電影上映,麗江如是,杭州如是,南京也如是。
不過,這次的《南京!南京!》講的不是南京的美景,而是南京大屠殺的慘況。
關於《南京!南京!》,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我沒有看,因為我實在沒有足夠的勇氣去看那麼令人心痛的畫面,所以我無法給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在南京,我也沒有去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同樣是害怕自己不能承受悲痛帶來的壓抑。
倒是有一些學生去了。問他們有何感想,有人說紀念館的布置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有人說參觀很有意義,也有人說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人去看那麼殘忍的東西。
我無語。
一個沒有經歷過外辱的民族,一個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死難的民族,又怎能明白中國人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又怎能理解中國人對那段屈辱歷史的執著。
他也不懂,我們的不去,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