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紹興:28小時,難說再見

作者: taoyuweiran

導讀去紹興,主要是因為魯迅。 去年暑期教《學術》中《魯迅評議》那篇課文前,重溫了魯迅的《〈吶喊〉自序》。看著熟悉的字句,仿佛又回到了中學時代。於是,突然迷上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祥林嫂》、《藥》、《論雷峰塔的倒掉》、《“友邦驚詫”論》,這些曾經令我覺得枯燥至極的文章也因此從記憶中蘇醒了過來。 一直很好奇,魯迅筆下的紹興究竟是 ...

去紹興,主要是因為魯迅。

去年暑期教《學術》中《魯迅評議》那篇課文前,重溫了魯迅的《〈吶喊〉自序》。看著熟悉的字句,仿佛又回到了中學時代。於是,突然迷上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祥林嫂》、《藥》、《論雷峰塔的倒掉》、《“友邦驚詫”論》,這些曾經令我覺得枯燥至極的文章也因此從記憶中蘇醒了過來。

一直很好奇,魯迅筆下的紹興究竟是番什麼模樣。杭州之行,紹興近在咫尺,無論如何也不該錯過。

到了蕭山機場,在肯德基填飽肚子之後,我們直奔紹興。天氣不太好,有點悶,路也髒兮兮的,不太像江南水鄉。但我還是瞪大眼睛望著窗外,生怕自己漏掉一丁點美麗的風景。車開了半個多小時後,路邊終於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我和宋很是興奮了一番。又過了一段時間,車子進入一個貌似城市的地方,一開始我們都以為那就是紹興了。後來聽司機喊“柯橋、柯橋”,我們才知道原來只是紹興的一個鎮,這不禁讓我們感嘆這裡經濟的發達。

在規定的時間前,我們到達了錦江之星。更幸運的是,我們還拿到了一間五層朝南不臨街的房間。

稍作休整之後,我們向第一站——蘭亭進發。

看著公交站牌上3路車密密麻麻的站名,就不免對前路心生恐懼。好在紹興是個小城市,二十多站只坐了三十多分鐘就到了。

蘭亭因王羲之那篇久負盛名但早已不存於世上的《蘭亭序》而聞名,如今堪稱中國書法的一塊聖地。但在我這個不懂書法的人眼中,那茅屋、清流,桃樹、芭蕉,尖筍、竹林,蘭花、紅鯉,還有遠處的青山,才是蘭亭真正的魅力。清明時節,春暖花開,在此美景中踏青、賦詩、飲酒、投壺,該是何等愜意!想必當年的文人們也是因為受了此情此景的感染才寫出了那些彙編在《蘭亭集》裡的詩作吧。

第二天一早,我們去了魯迅故裡。

魯迅家真大,一條街上的四處景點,我們整整走了一個上午。若周家不是突然“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真不敢說周樹人會不會成為魯迅。

在這裡,百草園、三味書屋,菜畦、石井欄、鹿松圖、“早”字,閏土、貝殼、鳥羽,社戲、繡像、書屋後的小花園,烏篷船、舊氈帽、茴香豆,南京水師學堂、藤野先生……,一切魯迅筆下的文字都變得鮮活起來。難怪百草園裡有那麼多學生,這裡的確有助於學習、記憶、理解魯迅的作品。

兩層的魯迅紀念館,在紹興這樣的城市絕對稱得上高級。整潔的環境、詳實的介紹、豐富的展品,無一不顯露出當地對魯迅的重視。

但是紹興不僅僅有魯迅。在這座城市,很容易就能看到歷史書上曾經見過的名字,包括書法家、文學家、教育家、歷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有很多都是愛國志士,古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近代有“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尤能化碧濤”的秋瑾,還有徐錫麟、陶成章等辛亥革命烈士。實在想不通,一座人文城市,如何造就了那麼多革命者?也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讓他們不甘受民族屈辱;也許,是所獲的新知讓他們求新、求變。總之,這個發現讓我對紹興又有了新的印像——革命之城。

游完魯迅故裡,時間已經到了下午,按照計劃我們應該啟程去杭州了。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汽車站,我突然發現去杭州最早的車票竟然是下午五點四十五的。郁悶的同時還有點竊喜,可以在紹興多呆三個小時,恐怕這就是天意。

我們坐上雙層巴士返回市區。一路上名人紀念館、故居不斷地映入眼簾。在市中心,我們下了車,尋找青藤書屋和八字橋。

鬧市中,尋找兩個古跡並不那麼簡單。我們不停地向路人問路,也因此而感受了紹興人的善良。一位警察,詳細地告訴我們要走幾個路口,從哪個路口往哪拐;一位交通協管員不會說普通話,還是盡力用我們聽不懂的方言給我們指示方向;一位奶奶,不顧拄著拐杖的爺爺已經走遠,在我們道謝轉身之後又把我們叫了回來重新確定八字橋的位置,只為了讓已走得疲憊不堪的我們不再走冤枉路。

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順利地找到了那兩處地方。很難想像,繁華的商業街後竟有一個那麼幽靜的地方,還有一個那麼生活化的地方。

看了這兩處,對紹興的印像完整了。此時離開,應該沒有那麼大的遺憾了。可是,心裡還是戀戀不舍。紹興,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再見!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