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樂古鎮鐵與紙造就的非常時光

作者: luofakai

導讀興樂橋頭的兩棵黃桷古樹邛崍縣平樂古鎮最經典的風光。樹齡1500年,樹冠遮天蔽日,抬頭望去兩樹的枝葉若綠雲一樣在天空聚攏,夏秋在樹下喝茶聊天感覺似神仙一般。腳下是澄清如練的白沫江,遠望是清朝同治年間修築的七孔樂善古石橋,孔洞如桃形,清風伴流水從中掠過隱隱如吹簫奏笛之聲。古石橋在兩岸青山碧水綠樹、青瓦民居的映襯下明媚亮麗,倘若在清晨或黃昏,水面上的霧 ...

興樂橋頭的兩棵黃桷古樹邛崍縣平樂古鎮最經典的風光。樹齡1500年,樹冠遮天蔽日,抬頭望去兩樹的枝葉若綠雲一樣在天空聚攏,夏秋在樹下喝茶聊天感覺似神仙一般。腳下是澄清如練的白沫江,遠望是清朝同治年間修築的七孔樂善古石橋,孔洞如桃形,清風伴流水從中掠過隱隱如吹簫奏笛之聲。古石橋在兩岸青山碧水綠樹、青瓦民居的映襯下明媚亮麗,倘若在清晨或黃昏,水面上的霧與民居的炊煙繚繞一起,橋下石階上若再有幾位紅衫白褂洗衣勞作的女人,朦朧之間古鎮便沉醉在一幅田園鄉村詩畫的輕音之中了。 不過這詩畫只可於煙雨中遠觀,近看平樂古鎮百年老房已經到風燭殘年的光景。平樂真的如此平常嗎?

夜宿古鎮小旅店。天色如墨秋雨淅淅,從一股股窗縫隙風裡我嗅到了好多熟悉而遙遠的氣息:一忽兒是黃桷古樹有點甘清苦澀的味兒,一忽兒是窖酒的氣味兒,沁人肺腑;再一會兒是竹子的幽幽清香。恍惚間我仿佛聽見千年古樹在風中的絮語,真的弄不清楚人是在夢裡還是夢外。

第二天,從平樂古鎮的導游地圖上我才明白:這裡是古秦漢驛道———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

漢時天下有48郡縣設有鐵官,臨邛為一處。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秦始皇滅六國遷徙豪富入蜀,以冶鐵致富的卓氏從趙國遷居臨邛,“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卓家是將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引進四川,而使這裡成為古代重要鋼鐵生產基地之一的大功臣。

而今在平樂騎龍山下西南面的坡地一帶,還不時發現古代遺留有爐渣結塊和棄擲的生鐵。當地的鄉民叫那一帶為“鐵屎壩”,這裡有冶鐵打鐵的傳統。今天在平樂鎮的場口,剛下古橋有一處百年鐵匠鋪,常年風箱呼呼爐火照天地,打鐵聲砰砰火星四濺,好看,看得好奇的城裡人發呆,為古鎮一景。

打鐵的節奏雄壯,打鐵的動作斬截。讓人想到那寫出《子虛賦》、《上林賦》的司馬長卿本應是位情感纏綿細膩的才子,文章大塊瑰麗的聖手;卻想不到這廝擺弄起國家行政來也是有章有法:先是在長安向漢武帝要了政策、然後回到蜀郡成都大張旗鼓地搞政治宣傳、再後又悄悄返臨邛籌措築路資金,最終在上下贊揚歡呼中完成開通了西南夷道———南方絲綢之路。

在黃桷古樹下我們品茗座話成都才子司馬相如———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在中國農業社會中政聲遠卓的築路官員。“撞萬石之鐘,擊雷霆之鼓。”他雖為成都人卻一反成都地理性格中閑逸慵懶而氣衝鬥牛。應該說司馬相如為文為官,在兩方面都成功的非常人士。正因為他有如此非常之舉而立如此非常之功,才側身進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史記》的,這是成都人的千古榮光!

不過在民間,人們津津樂道卻是他做窮書生時,與富家大小姐卓文君共同執手作出的驚世駭俗之舉的故事:開始一曲鳳求凰,繼而“文君夜亡奔相如”,當時的境況是:“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褲,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而早先的魯莽私奔,後來傳為千古美談,這就是浪漫,浸透邛崍文君酒香的浪漫,二千年前為了婚姻自由反抗宗法禮制不顧一切的前衛如今成了經典。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第一驛站,平樂古鎮除鐵器自西漢起聞名川滇之外,到了宋代這裡又悄然興起造紙業。

宋代造紙的遺址距平樂古鎮3公裡處的蘆溝。蘆溝被稱為邛崍的竹海,一條道路蜿蜒伸進溝裡,人行其間如行山陰道中,移步換景。氣溫也非常宜人,剛才溝外還熱浪灼人,一進溝內便陡降兩三度,涼風爽爽。溝內到處是大青石,山石之上的竹子全是川西壩子常見的慈竹,纖維豐富而有韌性,是造紙的主要原料。

在南宋造紙的遺址,秋日透過依依翠竹,光斑點點印在那些古老的石磨、石錐、石槽,上面爬滿了青苔生滿青草。然而稍加考察就發現,這裡造紙是以水為動力,因此水道設計十分復雜,衝驅推動大水磨的水道上設有小閘門,以水量大小控制大水磨的轉速與起動、停止。多余的水則流入浸泡竹子的漂浸水池。大水磨現已廢棄,在水道右側還有小水磨房,目前仍在運作,不過主要用途改作碾磨玉米面。另外,蒸煮紙漿的大木桶進出料的工藝也十分巧妙。

並且所有水道都是在蘆溝的大青石上開鑿,如果沒有在圖紙上設計演算是不可能實現的。據成書於明末的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介紹,古法造紙的工藝相當復雜,僅造竹紙的就有:破竹、漚竹、蒸煮、舂搗、抄紙壓榨和烘干等若干道工序。

公元二世紀,東漢人蔡倫利用樹皮、破布、漁網為原料發明“蔡侯紙”,造紙就成了中國古代造福人類的四大發明之一。古代造紙,在唐以前以麻紙為主,在宋以後被竹紙和皮紙取而代之。到了明代官私造紙槽坊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和四川等省,原料為竹、木本韌皮纖維和稻草等,紙的產量居世界之首。“當筍生之後,視其山窩深淺,其竹將生枝葉者為上料。”(《天工開物·造竹紙》)從平樂產竹的環境看,可以肯定平樂的古法造紙是竹紙。那麼古法造紙在九百年前究竟如何傳入平樂,至今是個謎,而且也是一個奇跡!造紙工藝在當時也屬於世界先進技術。而平樂古鎮距蜀郡中心城市成都也有近三百裡路途,在當時可謂相當遙遠偏僻。旅游圖上介紹說自南宋有造紙者悄悄來到此地,爾後漸漸興起造紙,至明清時期相當發達,除順南方絲綢之路販運西北外,還從白沫江水路遠奔長江銷往江南。

告別平樂古鎮那天正是趕集的日子,於熙熙攘攘之間,見二位村婦牽著一個孩子蹲在那棵黃桷古樹下插香燒紙,還祭上一碗油亮爽口的腊肉作為犧牲。這是當地的風俗,拜干親,就是將自家的兒女托拜給黃桷古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以此來保佑子女少生病痛,長壽。在拜祭時,大人是虔誠的,往飄忽的香燭上不停地敬燒紙錢,而那少不諳事的孩童則嘴饞地不停偷吃著作為祭品的腊肉。眼前的嚴肅與滑稽,使人想笑,但笑不起來。因為一想到平樂曾在歷史上的非常時光,與瞧見現在的平樂只是居於中國西南一隅的灰蒙暗淡平常小鎮時,物非人亦非,大樹猶在人以何堪?心裡有說不出的況味。

一陣風過來,我又嗅到黃桷古樹那清幽略微苦澀的氣息,抬望眼,忽然感悟到這裡有千年的風雨千年的春秋,平樂古鎮原本是鐵與紙造就的。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