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火車上時老媽來電話,說你要去西安啊.噢,西安的小吃可是很有名的,回來估計又得壯一圈了.
連向來不喜覓食的老媽都知道西安小吃出眾,到了西安,吃自然是我這個讒嘴食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了,偏偏MP4在那時候壞了,所有查的資料都沒了影兒,還好有個本地向導向曉笑,也是個愛吃的主兒,從第一晚開始,飽飽的西安肉面之旅就一路順行了。
來之前也沒有怎麼吃過正宗西安小吃,印像比較深的就是在杭州老陝面館和灰吃的那碗羊肉泡饃和肉夾饃,只記得分量巨大,口味不錯。而在珠海吃的那頓,則是又小又難吃了,敢情北方的食物到了最南的南方也得改良符合當地人胃口,只是風味全無了。
那晚到西安已經9點多了,一下火車擱完包裹尚曉笑同學就把我領去了回民街。到西安的游客不可能不知道回民街,那裡是游客找西安名小吃的必去地,卻也是西安本地人覓食的好地方。很少有城市能夠把旅游和本地結合起來。看看杭州的河坊街高銀街吧,儼然已經淪為游客的飯堂,盡管也有不少本地人去吃,但高銀街上那些飯店卻怎麼也吃不出讓人心生感動得味道。至於杭州的小吃,河坊街上基本就那些個品種,地地道道的,你還是得去居民區裡找。回民街則不一樣,上網去查資料,西安本地人也會告訴你,他們最喜歡覓食的去處也是那兒,只不過和游客大部隊分開路線,地方都在一塊兒,一般游客只是逛逛北院門回民街,精明的吃客,則會往西羊市街,北廣濟街那帶兒去找,隱在小角落裡的地道小吃不計其數。
第一晚還是按常規路線逛逛,10點的回民街人聲鼎沸熱鬧的不得了,這邊買個鏡糕,那邊瞧個剪紙,兩旁林立著各色西安小吃的老字號,門匾全是黑底金字的木質大招牌,路上擺賣了類似於大排檔的座位,盛著滿滿的涼粉的大口鍋直衝衝地對著街上的行人,挑動著人的味蕾,誘惑著俺的食欲。
先從賈三家灌湯包開始,盡管名聲早已在外,但灌湯包還是他家的做的最地道。包子皮薄肉厚,湯汁滾滾的,裡面是牛肉,賣相相當不錯,比起江浙一帶的小籠包感覺個頭更大,不過很少吃牛肉餡的包子,味道有些怪怪。配一晚八寶粥,料很豐富,芸豆枸杞花生,感覺很贊!在回民街一定要小心,不能說“豬”字,我不小心蹦出口,被尚曉笑立即提醒了。甚至連“肉夾饃”都不能說,因為裡面夾的是豬肉,有這麼嚴重麼。。。。
第二天一早起床,尚曉笑帶我去吃了一家小鋪的胡辣湯。一開始以為是灑滿了胡椒粉的湯,總覺得心裡毛毛的。吃了後才發現味道相當好,湯很濃稠,裡面有土豆,肉丸,包菜,胡蘿蔔等東西,當然也撒了很多胡椒粉。就一個饃當早飯,又熱又香,吃完後肚子裡暖暖的,在大冬天裡感覺一定更棒!
午飯我們轉回回民街,找那家在西安食客圈裡口碑頗盛的米家泡饃。1點多去還人滿為患,要等位置。裡面外面都坐得滿滿的。在北廣濟街一直往裡走的地方,找起來還得費一番工夫。門面很舊,沒有同盛祥老孫家那樣的氣勢,可一看就是當地人喜歡去的地方。買了饃,拿了號,開始學著西安人的樣子掰饃。和後來吃到的羊肉泡不一樣,米家的饃又白又軟,摸起來手感一流,幾乎每個人都是兩到三個饃,一到手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掰。掰之前我還在看一個笑話,說北京人到了西安吃羊肉泡,先把辣椒醬攪進湯裡,然後呼啦一口全喝完,ei怎麼有點鹹,然後拿個饃三兩下就啃光,西安人在一旁則心痛不已,多好的一個饃阿就這樣被糟蹋了。
確實,對外地人來說羊肉泡饃的吃法是復雜了些,先要把饃一點點的掰好,大概掰指甲蓋大小,掰完差不多就十來分鐘了,如果要得多還有久。然後把掰好饃的碗拿給內廚,他們會把饃和粉絲,羊肉一起慢慢得煮,煮好也要5-10分鐘,一頓下來等的時間都夠撓人的了。所以這時候就可以要些涼菜先吃,米家今天的涼菜是腌蘿蔔,腌的黃黃的大蘿蔔就盛在臉盆裡,要得話付錢自個兒去拿,不過味道不是我喜歡的,雖然夠脆夠辣。
掰饃那會兒感覺特棒,一邊掰一邊和拼桌的一對西安夫婦聊天。他們直誇我掰的好,還說找對了地方,西安就數這家店的羊肉泡最正宗,湯汁濃厚,饃又香又正。
等了許久終於來了,看我掰的饃哈哈哈。澆上羊肉湯後要剛剛沒過饃一點點,據說最好吃的吃法就是這個比例的,就上一些辣醬,如果要再地道一點就來幾個糖蒜,粉絲泡饃香濃,加上辣醬鮮香無比,還有濃濃的羊肉湯味兒,太好吃了!!!不過糖蒜的味兒我不大受得了,吃了一口就全吐出來了。
回民街確實是個好地方,除了挺難找到肉夾饃,其他的西安名小吃基本都能見著。涼皮兒晶晶亮地擺在案板上煞是好看,柿子糊塌是用新鮮柿子和面粉攪糊在一塊兒放油鍋上煎的,吃起來又香又甜,就是有些燙嘴。各種干果五顏六色地擺在流動攤位上看得人只有咽口水的份,回回真是厲害,想到那會兒去新疆,大巴扎也好烏魯木齊的夜市也好也是這般色彩斑斕,啥叫繁華,這才叫繁華呢。
出了回民街往西大街走,可以看到廣場上一家很大的STARBUCKS,往東大街走就可以看到著名的開元商城。如果你去搜索大眾點評網,跳出來口味最佳的就是在東大街郵局對面的滾雪球小奶糕,第二的則是郵局旁的鐘樓小奶糕。這倆品牌都是西安本地特有,而且只有這家專賣店,尤其是滾雪球,我以為是個先作的雪糕作坊,居然還有品牌包裝和商標,而且品種巨多,除了有名的小奶糕,還有類似於娃娃雪糕,冰淇淋等一系列品種。一家門店也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太神了。
小奶糕基本就和以前老底子吃的雪條差不多,才五毛錢一條,很袖珍不過奶味巨純,三口兩口就解決了。除了原味還有很多味道。第二天我一個人逛到這邊的時候又跑去買了鐘樓的小奶糕,6毛一根一塊兩根,全是小時候的味道。當時去北京時就特喜歡那兒有許多已經在生活中消失已久的童年玩意兒,到了西安,忽見那麼多經典國貨,心裡真是感慨萬千阿。
晚飯咱們又轉回回民街,買了甑糕(右下圖),蜂蜜涼粽,找了一家吃涼粉的店裡坐下。甑糕店很熱鬧,一直有排隊,看著伙計拿著鏟子從大鍋裡三兩下的鏟出紅色的糕體,味道則和看起來的一樣濃郁,有點膩,不過我不喜歡那麼重的紅棗味,吃了幾口就放棄了。蜂蜜涼粽很不錯,糯米做的甜粽子切成小片兒,蘸蜂蜜吃,還來了一份類似驢打滾的點心(左下圖)。吃涼粉的時候吃出一蒼蠅,在這種地方吃小吃就要做好對於衛生的心裡准備,倒胃口的事不提也罷。
蜂蜜涼粽,甑糕,郁悶的涼粉。
第三天我自個兒轉著覓食。逛完陝博後就憑直覺往大雁塔方向走,期望能找到好吃的。結果證明我的雷達不夠精准,往一個叫文化街的小路拐過去,只找到了家山西面館,吃了半碗油潑面又開始轉。其間看到一家網吧,進去一查發現另一個方向就有據說本城最好吃的肉夾饃。不管三七二十一,回頭去。那家李老三肉夾饃做的是牛肉饃,果然夠飽滿豐厚,不愧為“最具肉感的夾饃”,看著窗口伙計給我夾肉的時候,還以為那紅彤彤的肉是生的呢。吃了才知道那是因為已經被肉汁浸透的緣故,一口下去噴香撲鼻,好吃得不得了,就是分量太大了,對於喜歡吃肉的人來說,的確是不二選擇。晚上和Justin他們在M記啃漢堡時,大力地推薦了西安的“Chinese hamburger”
第四天,食客尚曉笑同學繼續帶我轉悠覓食。早午飯是葫蘆頭泡饃,西安最有名的是春發生葫蘆頭,尚曉笑帶我去的那家則叫春發芽,該不會是同宗吧。葫蘆頭泡饃其實就是豬腸佐料,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孫思邈從葫蘆中取方去腥而成,這個泡饃和羊肉泡的風味完全迥異。辣,很辣,而且難度很高,如果腸子清理不干淨就很窘了。吃得時候要配上酸白菜去腥,整碗的感覺也比羊肉泡要粗獷很多。我那天睡得晚,早上起來很困,全是被那晚辣椒給辣醒的。
這家春發芽名氣不如春發生,可往牆壁上一望,還有賈平凹的題字呢。
除了回民街,碑林區的東、西木頭市,竹笆市街都是尋找西安美食的好去處。大名鼎鼎的樊記肉夾饃總店就在那裡,我們一開始找一家肉夾饃店,卻已經下班關門了。於是找到樊記,買了倆優質饃,跑去附近的breadtalk開吃,在面包店裡吃肉夾饃真是件詭異的事,西安的breadtalk品種和杭州不一樣。豬肉夾饃,和牛肉的也不一樣。我飽飽的結束了在西安的下午飯,也結束了在西安的美食行程。無論從哪方面說起,西安這個城市都深得我心,有機會一定得在秋冬季節來一次,我還沒吃到那個biangbiang面呢。噢,還有岐山臊子面,奶湯鍋子魚,漿水面,長樂坊的稠酒,紅紅酸菜炒米。。。。噢``讓我生在西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