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路66號

作者: 千山漁翁

導讀龍井路66號 “朝陽入北林,竹樹散疏影。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蘇軾的《新居》勾起我對龍井路66號住宅的無限回憶。 2002年的6月17日,我從北京南下,到杭州一家公司任職。 公司高管來自北京、遼寧,住在西湖區龍井路66號。(圖為66號大門) 這是一幢坐落在西湖湖畔山腳下的具有江南特色的白色別墅,共有2層半(有一個帶大平台的閣樓、可以觀賞西湖美景和飲茶 ...

龍井路66號

“朝陽入北林,竹樹散疏影。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蘇軾的《新居》勾起我對龍井路66號住宅的無限回憶。

2002年的6月17日,我從北京南下,到杭州一家公司任職。

公司高管來自北京、遼寧,住在西湖區龍井路66號。(圖為66號大門)

這是一幢坐落在西湖湖畔山腳下的具有江南特色的白色別墅,共有2層半(有一個帶大平台的閣樓、可以觀賞西湖美景和飲茶乘涼。杭州一年一度的煙花節晚上,我們在此觀看,蔚為壯觀。)。對面是浙江賓館,站在我的臥室窗前可看到綠樹掩映的林彪在浙賓的行宮,也是臭名昭著的“五七一工程紀要”的起草和策劃地。

66號的門前兩側是常年盛開的鮮花;右側是流淌著的西湖水,矮棵的、翠綠的桂竹形成籬笆;左側是綠樹環繞的幾戶農家別墅,到了旅游季節他們在鳥語花香的院內擺起桌子、撐起遮陽傘,在樹上掛起串燈籠,招徠游客品茶、吃杭派菜肴;院內周圍環繞著一排排挺拔高大的毛竹。住宅依山而建,山上則是常青的茶樹和其它灌木,冬季;院內周圍環繞著挺拔高大的毛竹。住宅依山而建,山上則是常青的茶樹和其它灌木,冬季開出淡淡的白茶花和不知名的黃色、紅色花。。我們每天出入都是在蜿蜒的小橋流水和綠色之中。

66號最大的優點和特點就是淨、靜。

淨,主要是空氣清新,幾乎沒有任何的污染。呼吸慣了這裡的空氣,回到鋼都鞍山真的有些異樣的感覺,記得有一次我從沈陽桃仙機場回鞍山,接我的車進入鞍山高速路口,我奇怪的問:怎麼一股煤氣味?同行的朋友說:鞍山從來都是這樣,你是在杭州時間長了,不習慣。我覺得有道理。再就是干淨。在66號、在西湖區,人們基本上看不到垃圾、塵土等,以皮鞋為例,我們在鞍山幾乎每天擦鞋,而在西湖,你可以一周不需擦鞋。

靜,主要是肅靜、安靜。西湖區就是過去的西湖鄉,距離鬧市區較遠,主要是山和水。這裡沒有機器的轟鳴、沒有人員的嘈雜、沒有汽車的噪音,只有鳥的鳴叫和偶爾的狗吠及風吹翠竹的沙沙聲,還有靜靜流淌的小溪。早晨和雙休日人們盡可以睡懶覺,不會被小商小販的叫賣吵醒。如果白天一個人在臥室,甚至覺得有些空曠和過於靜的寂寞感,勾起游子的思鄉、思念親人之情。

最有趣的是66號的後院。

用劉禹錫的“公館似仙家,池清竹徑斜。山禽忽驚起,衝落半岩花”,來形容這個別有情致的後花園,恰如其分。66號的後院四周是桂樹和一些不曉得什麼花兒和樹組成的高低錯落的園林,形成綠、金黃、白、紅、粉等五彩繽紛的自然景觀。小院的一角有一個八角形狀的井,井中泉水源源不斷,甜涼爽口,是我們夏季冰鎮西瓜等水果的天然“冰箱”,通往八角井的是一條鵝卵石鋪成的甬路,我每天從靈隱寺或毛主席曾經住過的浙江國賓館跑步回來,要在此衝涼和赤腳走幾個來回。記得那年的秋天,清晨我又被天天在我臥室窗外樹上叫的、准時的像鬧鐘一樣的鳥吵醒,忽然聞到一股特別的香味,循著香味我來到後院,恍然大悟:原來一夜之間桂花開了!這對於我這來自北方的人來說,真的有些欣喜,我深深的呼吸著,嗅著沁人心脾的桂香,心中充滿自然的愜意。

還有那從茶山下來偷嘴的松鼠,它們在竹林上跳來跳去,然後會在廚房沒有人時悄悄的結伴來找喜歡的食物吃,這還是我們發現東西被“盜”以後,偶然觀察到的;春筍也挺有意思。一夜細雨,清晨起床,你會發現院裡的毛竹長出一個個的竹筍,有的只是把土弓起一個土包、有的剛破土露出筍尖、有的則已經長出來約半米高,我們北方人真正領悟到什麼是雨後春筍了……。

66號距離著名的虎跑泉、靈隱寺、杭州植物園、梅家塢、龍井、中天竺寺、一代名伶蓋叫天的墓塚、雷鋒塔等不遠,均可步行攬勝;我們每天上下班則必須經過西湖的曲苑風荷、花港觀魚、岳廟、斷橋等景觀,沿途是民國時期種植的高大法國梧桐林蔭路。這也是我在雙休日常常一人獨自漫步和游玩的地方。

“俱往矣”!2004年,杭州市政府撥出巨資,改造西湖、擴大西湖,使西湖

基本恢復到清朝時期的規模和面貌,那麼66號也在拆遷之列,我們只好離開這個令人回憶和留戀的龍井路66號。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QQ空間叫做“我所思兮在西湖”的主要原因。

千山漁翁QQ:503387491


精選遊記: 大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