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篇之-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作者: dajiahuo

導讀走出汨羅火車站,爬上一輛估計是六十年代制造的農用摩托車,收起早已顯得無效的雨傘(ps:看來天堂傘的確只是為了西湖邊的綿綿細雨設計的),在寒風中踽踽獨行。即便摩托車上加了一層避雨帆布,但風助雨勢,顯得是那樣的無奈...... (就這破車子還要我18元錢,我#¥%%&*) 腦袋中突然蹦出這樣一句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苦笑 ...

走出汨羅火車站,爬上一輛估計是六十年代制造的農用摩托車,收起早已顯得無效的雨傘(ps:看來天堂傘的確只是為了西湖邊的綿綿細雨設計的),在寒風中踽踽獨行。即便摩托車上加了一層避雨帆布,但風助雨勢,顯得是那樣的無奈......

(就這破車子還要我18元錢,我#¥%%&*)

腦袋中突然蹦出這樣一句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苦笑一聲,看來我與蘇東坡同學實在是心有戚戚焉。於是開始默念“蘇子無敵避雨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本人獨門秘籍,注冊商標,傳男不傳女)......

看來東坡同學在天庭中和雷公的關系混的不錯,十分鐘後,變成了“春雨細如棉”。心中竊喜,於是學著曹丞相的樣子大笑三聲:哇 哢 哢 !(可惜旁邊少了一個捧哏的)

終於,一條藍帶出現在視線的盡頭,心中驀然一緊,藍墨水的上游——汨羅江。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中國詩歌,從《離騷》開始就始終澎湃著這樣一種為國為民的思潮,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千多年後,範希文“憂樂”兩字關情,這是儒者的襟懷、器識與宏願。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獨行在汨羅江畔,任細雨吹撒在臉頰上,放聲長吟“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比不得魯迅先生能全文記誦,慚愧慚愧,不過好在周圍沒有人,所以背錯了也不怕,嘿嘿)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史上以自殺作為終結生命的方式的名人還是很多的。每個人自殺的原因不盡相同,可是,他們都是極有才華的人。正是這樣的人,才會對世界的黑暗及醜惡有一種天生的敏感,而這種敏感又使自己游離世俗之外,更容易看清一切,從而絕望,無路可退的絕望。於是,他們只有自殺,這其實也是一種抗爭,甚至於更有力度,更為決絕。

此謂之曰:殉道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聖之所厚

屈原死後一百年,有個叫賈誼的書生,在我腳下的汨羅江畔,向江中投下了一篇祭文:“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

屈原死後四百年,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刑前,彈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廣陵散從此絕矣”......

屈原死後一千年,有個叫文天祥的人,在臭氣熏天的牢房中,正了正衣冠, 提筆寫下“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屈原死後一千四百年,有個叫張煌言的文弱書生,在西子湖畔,面對韃虜的屠刀,望了望斷橋的殘雪,驀然長吟:“好山色”......

屈原死後兩千年,有個叫陳天華的留學生,在東京大森海灣,面朝西方,遙望故土,蹈海自盡,以一死激勵國人。“去絕非行,共講愛國”......

屈原死後兩千一百年......

那種仰天長嘆的感覺,只適合一個人在汨羅江頭體會。當面對的江水阻隔了去路,周圍是滿江暮色楚天遼闊,尤其你還不知道有沒有車可以回到火車站?

雙手掬起江水,打濕了我的褲腳,不!這不是江水,這是流淌千年的藍墨水,是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漁夫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我是一個現實的人,我更贊同漁夫的隨波逐流,但是,這世上總需要有人逆流而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以一己之力,逆而擊之,力挽狂瀾,成敗何足道哉,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男兒一生,夫復何求?

浩浩白水 白水浩浩

男兒意氣 直衝雲霄

壯志未酬 難得逍遙

<a target=_blank href="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905/dajiahuo21112137734.jpg">
:?

(汨羅江)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