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回來也快一周, 一直瘋忙著, 終於有時間落筆寫一下心得了.
之前公司就有MM一直嚷著要去成都, 搞的我也很期待, 很容易這次機會被我逮到了, 滿心歡喜的踏上了西蜀之路. 但人往往這樣, 期望越大失望也會越大.
經銷商相當熱情, 只是搞的我又點受寵若驚的, 當然本小姐的出差目的決定了這樣的待遇.
很多人, 包括大部分同事認為出差是個美差, 其實對我而言就是個"累心"的活。工作性質決定了這是個較量腦力和體力的活, 一天的audit通常搞的整夜失眠。
干活是累人的, 吃還是享受的; 尤其對我這個嗜美食為第一愛好的人,按老爹的話就是來成都就像是丟進了米坑裡。
所以現在就話說一下成都的“吃”:
“大三炮、龍抄手、鐘水餃、賴湯圓、串串香、麻辣鍋、軍鍋盔、葉兒粑等等”酸、甜、鹹、辣似乎什麼都有,欲望是無限的,肚子是有限的,雖然我已經很能吃,但這四味和在一起,胃就已經開始翻江倒海了,適時的“達喜”和“嗎叮嚀”總在常備階段登場,畢竟口味和人一樣需要長時間的環境來適應。
其他的小吃其實總體來說特色不大,或者說在上海已經沒有什麼不能吃到和想到的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火鍋,不是說火鍋的料或湯底有多特別,而是它的沾料,實在是夠獨特的——一碗大香油,我不叫它麻油是因為和上海通常意義上吃的麻油實在不一樣,顏色鮮亮呈亮黃色,裡面還伴有大蒜或根據個人口味添加鹽、味精、耗油等等,反正很是奇怪,當我赴火鍋晚宴的時候一看到在我面前的一大碗油的時候我就已經飽了一大半了。但當地人告訴我這是可以幫助東西在撈出鍋急速冷卻的方法,我承認嘗試的效果還不錯,不過實在不習慣這樣的油料,火鍋要吃的就是一個熱乎即使在這樣的夏天裡吃得大汗淋淋的。
其他的小吃如蒸餃、鍋貼、燒麥等還是相當的水土不服,這樣的東西就應該在廣東和上海的早餐店裡吃才知道啥是正宗的,著名的春熙路的“龍抄手”店裡這幾樣的確是相當的難吃,每樣的餡都是一個味道,油夯夯的菜肉餛飩裡的味道,惡心。。。。。。
買了些土特產,其實就是些什麼芝麻糕和燈影牛肉。說白了哪個地方的土特長不一樣,名聲比味道大和響,自覺的買了一小點像征性的給家人分了分,其實都已經能想像有多難吃。唯一覺得遺憾的是沒買辣醬回來,本來很想帶幾瓶,但想到托運一旦被打碎了,那滿包包的油和辣味我就放棄了。最後還有一樣東西是在機場的時候發現的——枇杷,我看在候機的一些上海阿叔買了好幾盒,我一直很驚訝這玩意有什麼好吃的? 沒什麼肉還有一個碩大的核。
說完“美食”,必定要說下“美女”:
去的航班是上海小妞的空姐,其實也看多的,大體氣質還不錯,長相也有層次不齊的。落地後我就淨可能的觀察周圍的成都女孩,第一注意的就是來接我的經銷商保修員,說實話不漂亮但挺端莊的,一身素色短袖工作服。不過接下來就有些小驚喜,到了4S店發現銷售的MM確實還不錯,總體都很水靈、皮膚也不錯,但其中也隱藏了一兩個河南和其他地方的地表性美女;到了香格裡拉確實養眼了一回,前台MM很漂亮,白淨清秀,只是沒聽出口音,不知道來自何方?!回程的雙流機場也發現各漂亮的地勤,人是漂亮但脾氣不好,本小姐我就因為沒聽清楚她一句話此小姐就一臉的不耐煩,一張死人臉沉的深深的,多大能耐做多大的事,吃服務行業的飯就得有笑臉,最後的成都美女印像就破壞在這張臉上。
最後是三美之“美景”:
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永陵、寬窄巷子、錦裡、金沙博物館、三星堆、熊貓基地、大邑劉氏莊園、洛帶古鎮、黃龍、九寨溝、四姑娘、西嶺雪山、樂山大佛等等,天府之國的美景其實比上美食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於實踐、體力、財力等多種因素的考量最後好像選擇性的去了一些室內的景點。熊貓卡其實是必不可少的,免費的景點參觀是成都這次對外籍地人民給於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另一種回饋。5.12很特別,是我媽的生日,當我們享受著美食的去年的那天下午,我今年此時此刻拜訪的這片土地正遭受著重創。莫總開玩笑的說,你應該早來一年和我們一起經歷一下這個震撼;確實親身感受過後的人心境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特地抽了一天去了都江堰和青城山,久聞那裡的美名。一上大巴就聽見一個70來歲的老頭抄著上海和四川話到處問著說著,我仔細聆聽了下,老頭看到了我探著的頭說“小姑娘我們三個人一起玩吧?!”於是三個上海幫就從都江堰開始了老中青的零時組合。杜老頭相當的啰嗦,第一次見一個老頭比我爺爺還有勁道,比我爺爺還像領導到處參觀和跟團聽導游講解,I 服了 TA!另一個石阿叔是個慢性子說慢慢來,篤悠悠的玩兩三點打道回成都;暈!果然看來組合不時隨便就成立的,完全都不時我想要的行動計劃和時間表,不過還在三人還挺和諧,最後算是順利結束了都江堰之行。都江堰美在於景、在於地理位置、在於世紀性的成果、更在於李冰父子的聰明才智;“深淘沙、低作堰”這六自覺讓我們看到了幾千年前中國水利工程的成熟和發達。湍湍的江水從北上的阿壩流來,外江的急的真像是要衝垮決堤一樣,當你在南橋看到那分割的內江和外江時,真的會忍不住贊嘆“中國人怎麼就那麼聰明呢?!”漂亮的魚嘴撥開了四六分的江水,帶給成都平原的不僅是恰如其分的灌溉更是千年的富庶;
比起都江堰,青城山的景就一般了,沒有了歷史故事的積澱,山也就是個山。比它高的不在少數,比它峻險壯觀的也順便可以舉出一串。但來了此處確實就像宣傳的一樣,青城山就是個大氧吧!一進上山的路,透心的清涼,或許這樣的感覺已經很久沒有了。坐在簡單不能再簡單的上山索道上,怕到渾身發抖,唯一的減壓就是閉上眼睛吸吸氧氣。下山的我雙腳依舊不聽使喚,抖得厲害,石階窄而淺,加上綿綿的細雨和泥濘的路實在不是登山的良機,但來也來就不枉做一次青城過路客。
除去都江堰、青城山,沒有再多的時間去其他名勝了,但成都的市內文化景點就夠我好好品味的了。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永陵、寬窄巷子、錦裡、金沙博物館這些景點基本都在市中心的西區,據當地人說那裡住的都是當官的,想必既富也貴。如果有強人或獨行客能像我一樣,建議她/他可以在一天以順時針的方向游完成都市內景點。順時針的方向的起點可以是杜甫草堂,大約是鐘上面“8”的位置;下一站可以是鐘上“11”位置的金沙博物館;去完金沙可以從東門出,去往東面方向即鐘上“12”位置的永陵,永陵後就是“1”位置的“文殊院”,如果你對佛教沒什麼興趣,或者也不想燒燒香、拜拜佛的就直接可以奔武侯祠了,順便又可以逛逛錦裡享受下美食,這不是個省時又養眼打牙祭的三合一之旅嗎?!
好,市內行第一站:杜甫草堂。草堂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博物館與園林自然融為一體,雅致幽靜。其實草堂已不可能是當年的模樣,只是後來人為了紀念才建築的。景內的園林頗具特色,似江南卻沒有那份閑情,悠然流淌的溪水卻吟著絲絲的悲涼。。。。。。
出了草堂的正門右轉,走過一條靜靜的長長的道,花了十元打了個的士趕去金沙博物館。個人愛好是到一個城市只要有空必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所以本人的氣質和修養就是這樣煉就的,嘻嘻!其實個人愛好這些古玩和歷史。知道金沙,最早是因為一部類歌劇是講述“金”的一只或尿和“殺”這位考古學家之間的愛情故事的,其實這也是從金沙本身的歷史改編而來的。3000多年前的金沙帶著一個燦爛古蜀文明的榮光驚世現身,因為沒有文字史料的記載,金沙遺址中數以千計的精妙文物帶著一個又一個離奇的謎在2001年才展現到世人面前。 遺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公元前650),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時期,這一時期金沙應是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它承襲了落寞的三星堆文明,並與成都平原的其他兩處——史前古城址群、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不同階段。進門博物館主道路的西側就是“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紀念雕塑——太陽神鳥廣場;2006年8月16日,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金沙遺址博物館是主題公園式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35000平方米,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園林區等部分組成,首先看到的遺跡館就是保留了當時挖掘的現場,一個個坑穴仿佛觸手可及,3000年文明的石磬就此敲響了千年古蜀。四億打造的陳列館相當有特色,高達五六米的金屬、絲綢等幾重圍簾加重了金沙的歷史厚重感。一束悠然的光打在精致小巧的青銅人首像上,而倒影在幕布上的卻是震懾人心的圖騰。令人不解的是金沙的青銅器往往都十分較小,比起三星堆的高大的祭祀青銅,似乎告訴人們祭祀的沒落,難道像古巴比倫人那樣武裝軍隊,抑或是革新農具?為何迄今的考古發掘中也沒有發現青銅兵器和農具呢?!無論是三星堆還是金沙,古人留給我們太多的謎語,或許將來的將來我們還有其他遺址去揭開謎底。
走出金沙,人似乎還夢游在千年前的古蜀仙境裡,暈暈乎乎到了永陵,這個目前發現的唯一地上陵。它是五代時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其精髓是地宮,裡面不管是王建的石像,還是其棺床周圍的石刻二十四樂伎、十二扶棺力士浮雕,都堪稱傑作。墓內禁止拍照,而你唯一能看到和感受的是古墓的“幽涼”。。。。。。
短暫的半小時就結束了永陵之行,猶豫了下還是決定花五元去文殊院看看,說是藏有唐僧玄奘頂骨,為全國僅存的三塊之一,相當珍貴。其他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不知道是不是我拍的那片石碑林正中的那塊?就是前面有只臥行的石龜。悠然的逛了一圈,看到了做5.12地震遇難同胞佛教法事的地方,一陣凄涼。
收關之站就是武侯祠了,中國最大的諸葛亮祠堂,“三國聖地”之美譽;進門處左邊高懸的就是宋代岳飛手書的諸葛亮之《出師表》,祠內的“桃園結義”和劉關張三人石像恐怕能讓很多男生再抒發一下三國情懷。側門出武侯祠就是大名鼎鼎的錦裡了,准確地說類似上海的城隍廟,吃喝完一條街,主要以小吃為主,看小巷旁坐地就食的人想必也是外地人多於成都本地人。看來看去覺得吃的也不便宜,感覺誘人,但怕自己吃了就後悔,最後還是挑了燒烤類的為主,其中烤雞皮好像在其他地方沒吃到過。走走逛逛吃吃看看,發現錦裡像其他成都周邊地區一樣宣傳漢服的還不少,到處都可以看到穿漢服拍照留念的,這點的確值得表揚和推廣。買紀念品的Panda Home 和買奧運會和EXPO的紀念品屋一樣,創意不多,價格不低。
當然要是你又足夠的時間,成都周圍的古鎮還是很值得一去的。例如黃龍溪、洛帶、平樂、大邑等;個人推薦洛帶,素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老街寬約10米,1米左右的石板錯落鑲嵌,兩邊店鋪林立,有當地特色的小吃店,當然也有些店鋪商業化的可怕了,吆喝聲不絕於耳。一路的游覽發現三大特色,一是古街兩邊分別由兩條綿延貫穿的小溝渠,像是一條進水口和一條排水口,或許那裡的人也得到李冰父子的指點,早以對市鎮水利工程有了很好的掌控,也許這也是一鐘認路的方式,就像安徽西遞古村落一樣,沿著兩邊的渠堰順水進出村鎮;第二大特色或許和成都有些類似或者說天府西蜀之地的人都是這樣,一杯茶、一個耳掏就是一上午的休閑,一台戲一幕川劇就是又一個下午的清閑;特色之三,畢竟是客家村落,那裡的人依舊竹筐小背簍,依舊六零年代藍色布衣,依舊樸素的麻花小辮。
成都說是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可我還是走了。
走的不想念,這不是成都的錯,而是上海的錯。錯在我愛上海,更想念上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