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甘榜格南伊斯蘭文化”,我是分兩次走完的,想來挺感謝照相機的電池沒電,如果一次完成,將是依照著規劃的線路,沒有任何新奇。既然分了兩次,總要多加一些東西吧。比如朋友推薦了中央錫克廟,但她語焉不詳地說就在小印度那邊,《非常新加坡》所說在花拉公園(farrer park)站附近。真是生活於斯的人只是憑印像說個大概,根本不注意准確性,因為他們隨處都可以找到地標,但對於外來者就麻煩了。朋友的丈夫先是看我的那些個小地圖,最後肯定地說,這兒上面沒有,是在“文慶”,文慶在哪兒?後悔沒打中文地名的地鐵路線圖,只好從小印度開始挨著念英文名字。其實不遠,就是花拉公園的下一站boon keng。朋友丈夫找出的那本大地圖冊裡有,總不能抱著大書上路吧,我把它畫在了我的地圖上,已經畫出了格,只好多寫路名,以便行走時看路名用。大地圖冊最吸引我的是圖例中的“places of worship”,中文的意思應該譯為“崇拜的場所”,在這個類別之下,一串圖標,可惜我沒有繪畫的能力,把尖頂的教堂、圓頂的錫克廟等等,但我把解釋圖標的文字抄了下來(後面的中文是查來的,不保證准確):sikh gurdwara錫克謁師所;church / chapel教堂、附屬小教堂;buddhist temple佛寺;mosque清真寺;hindu temple興都廟;chinese temple中國廟;synagogue猶太會堂。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佛寺、興都廟和中國廟都用temple,而其它的幾個都有自己單獨的詞兒?從網上查了一下temple這詞(我不懂英語的我全從網上抄下,只是一時好奇,對錯也就管不得了)有兩大類意思,都是名詞,先說那個不相關的“太陽穴、鬢角、眼鏡腿”,奇怪吧,這幾個詞差別還是蠻大的,不過都靠近產生思想、精神的位置,這大約是與中國人重“心”不同的重“頭”的外國人的思維結果。另一類意思:(古代希腊,羅馬,埃及等的)神殿、聖堂,(佛教的)寺院、寺廟,(猶太教,摩門教等的)神殿、教堂,(基督教的)教堂、禮拜堂,甚至(專供某種活動之用的)殿堂、會堂,(某些互助會的)地方分會,等等都能用,所以最後一條是“上帝所在的地方,聖靈所宿之處”。概括的可真夠全面的。倫敦有一教堂就叫“temple church”,翻譯成“聖殿教堂”。另外不知道為什麼是這個順序,反正不是英文排序方式,但也不像依信仰人口排序。不管怎麼說,小小一個新加坡,簡直的不得了,一般地圖標個什麼文博單位、旅游景點等,這裡的崇拜場所就這麼多樣,這趟我是來著了。初三一早,我就按新定的路線坐地鐵到花拉公園下,別瞧地圖上還隔著一條叫owen road的路,但實際上,幾步之遙,向左一拐,就上了仰光路(rangoon road),寫著中文名呢,就是緬甸首都的那個“仰光”。繼續向西,一串的中國小廟:“仰光大伯公”就在街面上,像個小土地廟,而且還是鐵皮的,旁邊還有個如聖約瑟教堂附近的那座南傳佛教的小龕;“觀音堂”簡直就是拐角的一處鋪面嘛;“濟德堂”如平常人家,只是院子裡多了個供香燭花果的亭子……我想找小地圖上的五鳳廟,雖然一位正在觀音堂前打掃的婦女告訴我如何走,但仍未找到,不過見到了“鯉江廟”,這個詞我覺得與我有點關系,走上前去一探究竟,雖然關著鐵閘門,但門口有一張長椅,上面坐著兩個中年婦女。上前拉話,她們說奶奶不知道去哪裡了,但一會兒應該回來,因為每年都有人來拜的,他們就是,一般是初一,今年有事,所以改在初三。我問:你們是福建哪裡的?其實她們一開口我已經聽了八九不離十了——興化口音,果然是莆田人。我覺得新加坡地圖的places of worship裡單列出chinese temple,只能是一個權益之計,准確地說應該叫編個大籃子,任你無論客家、廣東、福建的中國人,信的什麼都放在裡面。別瞧中國人從漢代起就獨尊儒術,那是對准備進入廟堂的讀書人說說罷了,什麼叫禮不下大夫,老百姓真是自由得很。我曾經在福建老家數過一個縣城裡所有“崇拜的場所”(這個詞很好,借用一下),叫什麼的都有:寺、宮、社、閣、祠、亭、廟、書院,裡面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甚至五裡之內都不同。參觀親戚家族的春節游行,抬著的神仙也各有其名,我想大多是一地之保護神。這種習俗也帶來了新加坡。我問唯一見到的觀音堂前的婦女:這一帶不都是印度人嗎?怎麼這麼多中國廟呢。她回答我:外面是印度人,這裡面都是中國人。她說的外面指的是實龍崗的方向。原路返回向北拐去看龍山寺、千光寺,卻又見一個小廟“福壽堂”。瞥見一座印度廟的後影,但看看自己的路線,一會兒應該還會轉到它面前去,便堅持依原路往下走。馬上就到了,甚至比福壽堂還先入了我的眼簾,因為它們高大,對面的“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sakaya muni buddha gaya temple)”,隔壁的“龍山寺”。前者就是俗稱的千光寺,簡單、進門要脫鞋,儼然一座緬甸的佛寺(邊上的恆佛寺不知道與之什麼關系,看表面倒像漢傳佛教的廟),而後者繁復至極,典型的中國多元神仙的大彙合。龍山寺對面有個小巷,走出來就是實龍崗路了。兩座興都廟隔了有一裡地嗎?北邊的sri vadapathira kaliamman temple沒有翻譯,而南邊的一座就是我望見後影的斯裡尼維沙柏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再向南走到興都路(hindoo road)卻見一座清真寺。照理興都路應該都與印度有關吧,不長一條街頂多算胡同的另一頭,又見一座不知是基督還是天主的教堂。沿教堂的小胡同向實龍崗路走,遙遙地就見著名的維拉瑪卡裡亞曼興都廟,這是孟加拉人修的印度廟。在牛車水的馬裡安曼興都廟是比較典型的旅游區,我脫了鞋進去,看到門邊寫著攝影另付3元。心裡不舒服,本來我想照相的,寺內最好不照相,況且是不熟悉的印度廟,但相機沒有收到包裡,有些瓜田李下的嫌疑,索性退了出來。後來再到印度廟,頭一件事是將相機裝進包裡,然後再脫鞋。雖然也叫temple,但新加坡地圖上印度廟的中文名稱都叫某某興都廟,“興都hindu”與“印度”、“身毒”、“天竺”照我看來就是一音之轉,古稱不論,就現代的念法,稱“興都”比稱“印度”可能更美一點,這是奔著翻譯的“信達雅”的最高境界去的,如唐人把“以色列教”稱為“一賜樂業教”一般。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印度”是由英文的india而來,而“興都”則是直接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稱“信度sindhu”變音而來,這有著尊重多元文化的意味。走了若干個hindu temple,印像最深的便是門頂上高聳的復雜雕塑,大多是宮室重疊,人物擁擠,大約只有信仰者可以分得出一個個的故事吧,竊以為興都教與中國的信仰一樣諸神並立,各信各的,無所謂整合,只是廟的大致體制相似,互相學習嘛。據說把這些神仙的像和他們華麗的生活直接建在大門頂上,是為了方便信仰者遠遠而拜,即達功效,不用非得進寺。興都教的信仰者在新加坡似乎很多,每個興都廟裡都能見到不少,門口來來往往的。在斯裡尼維沙柏魯瑪興都廟門口見到一對應該是夫妻吧,男的左手持手機貼在右耳上,邊說邊來到院門口,脫鞋,在院門以裡的牆邊一排水龍頭底下用右手洗腳,然後走向正廟大門,那女的彎腰觸石門檻,那男的還在說電話,腰都沒彎,只一抬腕把垂著的右手與地平行,橫著畫了半個圈。兩人均沒有書上提示的叩門上鈴鐺的動作。盡管我都照著書上寫的做了,但看到這對夫妻,我想真的信仰並不一定要拘於形式。但是表現出來的真虔誠在興都廟裡也是隨處可見,在不同的廟裡,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點戰戰兢兢,也許宗教真的有一種攝人的力量吧,總能看到每個角落的,哪怕是很小的一個龕前都有一絲不苟合掌閉目低首下跪的人,其中不乏青年人。克裡門梭道的丹達烏他帕尼興都廟不在旅游區內,所以得以進廟細觀,難道現在也有一個什麼印度教的節日嗎?裡面的信徒均用姜黃塗滿了整個腦袋,坐在地上,沒有印像有女人,也許女人只能進來拜一下,而沒有權力坐下來吧。旁邊還有個庫房一樣的建築,用建築圍板檔著,從縫裡看正在塑神像。從維拉瑪卡裡亞曼興都廟開始我走上計劃中的線路,拉薩米那炎興都廟(shree lakshmi narayan temple)沒有給過它注釋,但卻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座興都廟,簡潔得令人吃驚,而且裝飾是幾何圖形很現代,那些繁雜的塔樓變身成了三座簡單佛塔,是鐵鏽紅色的,與樓房三角形裝飾一致。左近的福靈堂也是一座簡單的基督教堂,說句不大對勁的,有點像毛主席紀念堂。這一帶的廟竟如此清心寡欲嗎?扭臉看到陳東齡故居,陳是一位華人,在新加坡做生意逐漸發達了,那故居可是與這兩處精神寄托的場所不同,極盡花哨,啥風格都用上了。順便說一句,地圖上連接這幾處的路或連或斷,設計行程時,無論怎樣都要走回頭路,沒有想到實際上都連著,百走百通,就像進了北京的胡同,再次證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正確性。順著胡同上實龍崗路,過梧槽運河(rochor canal),直下實利基路(selegie road),卻赴聚會。幾乎到了聚會地,街對面見的樹叢中忽見一座白色,前立面呈三角形,上面頂著十字架的教堂,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我分不出來,總體來說,天主堂應該比較傳統吧,或者都比較舊了,我是指式樣,比如聖安德烈教堂,甚至包括舊損程度,比如在贊美坊邊上的善牧主教座堂。在新加坡河邊行政中心區一帶,我想大多是天主堂吧,後來基督教對普通的民眾影響更大,他們的教堂大多在居民區裡,就是我不經意地在街角遇到的。比如我在興都路(hindoo road)東頭見到的那座教堂好像就是什麼信徒捐出來改建的,後來人更多,盛不下了,就另尋一片地方,好像就是實龍崗、實利基一帶,不知道與此刻我見到的這一座是否有淵源。教堂向南隔了一幢房子,便是一座體量很大的標著大衛星的建築。這建築與猶太人有關吧,如果沒有為什麼用這標志呢?以色列的旗子上有,納粹排猶時讓他們佩上身上,雖然據說這標志起源並不早,但我認為全世界大多數還是能夠一見到它,就想起猶太人、猶太教堂。位於行政中心區的馬海阿布猶太會堂,似乎是全新加坡唯一的猶太教堂,但它有獨立的分類,名稱也不同,symagogue,據說直譯是“聚會的場所”,猶太人的要求不只是在教堂裡集體“聽講”,還要有小室,三五成群地集體學習經典。傳統的猶太教徒每天早晨、下午、傍晚都要祈禱,冒昧地說真與他們的鄰居伊斯教有幾分相似呢。

(龍山寺)

(千光寺)

(拉薩米那炎興都廟)

(梧槽運河邊的教堂)

(帶猶太星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