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上攜程網社區瀏覽游記,丟丟麥兜的連載游記《心潿洲系》,勾起了我的廣西記憶。小學課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一次讓我從文字中領略了廣西的山水風光,想像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優美意境。還有那部老電影《劉三姐》,雖然畫面的色彩與質感,與當今的電影技術無法相比,但她所展現的山山水水,她所散發的壯族風情,仍是兒時記憶中印像深刻的組成部分。02年,終於有機會帶兒子去了趟桂林和陽朔。07年夏,又與同事們去了北海和大新。於是,一幅壯美的山水畫卷漸漸在我的眼前鋪展開來,令人無法淡忘她的壯、奇、秀、美,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憧憬著下一程的廣西之行。
德天瀑布位於邊境線上,隔著國界歸春河,與越南版約瀑布組成了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氣勢上雖不及被喻為“雷神之水”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但她更讓人覺得可以親近,可以觸摸,可以融入。從斷崖上跌落的水幕伴著巨大的轟鳴聲層層傾瀉而下,滿山遍野地流淌著。第一級觀瀑台可由遠及近,仰視瀑布全景。在第二級觀瀑台,可從側面近距離地感受瀑布跌落與撞擊岩石時的雷霆萬鈞之勢。站在最上層的第三級觀瀑台前平視,瀑布一下子變得頑皮起來,山野仿佛是母親溫柔的前胸,環抱著懷中恣意舞動手腳的嬰兒。隨後乘坐游覽車,幾分鐘後到達53號界碑,那裡有一些越南的小販兜售菠蘿蜜干和粗糙的手工制品。
通靈大峽谷也有瀑布,不過與德天的“鋪天蓋地”相比,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但通靈大峽谷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刺激的峽谷漂流。兩人座的皮筏時而在平靜的淺灘滑行,時而在湍急的漩渦中盤旋,時而在水流的落差中俯衝而下,時而又在幽黑的山洞裡穿行。有一段峽谷山勢陡峭,水流湍急,游人必須棄筏,沿著狹窄的棧道步行。正在納悶我們的筏如何過去,回頭一看,訓練有素的景區小伙們已經肩扛手提,架著我們的交通工具一路小跑地追了上來,談笑間,一陣風似的跑到我們前邊去了。走了大約十分鐘左右的山路,眼前豁然開朗,我們的皮筏正在那兒候著,剛才的那群歡快的小伙兒正蹲在水邊抽著煙,歇口氣呢。心中不禁暗自佩服:不是從小穿梭山間的當地人,誰干得了這個?“打水仗”是漂流活動的保留節目,渾身上下不到濕透不罷休。
大新縣的田園風光不禁讓人聯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坐上竹筏“漂”在寧靜的山水之間,兩岸一叢叢的鳳尾竹仿佛是夾道歡迎游人的花束,一座座秀美的小山峰宛如一群群玲瓏的少女,婀娜地拖著裙裾,攜手在清澈的水邊觀賞自己的倒影,顧盼生輝。這樣的美景讓竹筏上的人不約而同地感覺到了做“隱士”的幸福,怪不得古往今來,寄情山水間的人數不勝數啊。其實,這就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
潿洲島屬北海市管轄,是我國最大的死火山島。從高空俯瞰可發現,火山口是傾斜的,一半埋在碧藍的海水中,一半裸露在陸地上,演化成半圓型的海灘。從北海坐船一上島,立刻便感受到了這裡純樸的民風。個子嬌小的“皇帝蕉”,在大城市中也算得上是水果中的貴族,在這兒的漁民手中,賣一元一斤。詢問為何如此便宜,得到的回答與笑容一樣的憨厚:自家香蕉園裡種的,多的是,也不需怎麼打理,吃不完就賣,賣不完的就爛在泥裡成了種子,明年它自個兒又會結果。感謝大自然的賜予!因為開發旅游,島上也有了漁家樂的燒烤。五元一只蟹,十元一盤蝦,雖無美味調料,但嘗的就是個鮮唄。島上的沙灘被起了許多名字,記得有一個叫珊瑚灘,當時在那裡流連了一番,隨手撿了好多白色的珊瑚石。視線順著白色的沙灘向大海延伸,感覺海水藍得透明。島上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一座就地取材,用珊瑚石砌成的小教堂,在不經意間,給潿洲島的自然美景增添了人文的色彩。
北海銀灘的海水雖不及潿洲島的碧藍,而是顯得有些青灰,但是由於她的灘平水淺,仍不失是個理想的天然游泳場。夏日的黃昏,這裡隨處可見納涼戲水的游人和市民。夕陽的余暉失去了灼人的威力,塗上防曬霜,漂浮在海面,不需要會游泳,同樣能安全地享受愜意。一番體力消耗後,衝洗完畢,重新換上衣服,端坐在海景酒店餐廳的落地玻璃窗前,一邊享受饕餮美味,一邊觀賞壯麗的落日,真是味覺與視覺的雙重盛宴啊!推開玻璃門來到陽台上吹吹海風,討論著明天得去大名鼎鼎的南珠宮一睹鎮宮之寶的真顏,順便買一串色澤淡雅的海珠項鏈或一對紅得鮮艷的珊瑚耳環,留作紀念。
雖然又過去了兩年,但每每翻看照片,總會想起這兩次幸福的廣西之行,總不禁感嘆:懂得享受自然的魅力,生命的旅程就會變得無限精彩。

(德天瀑布漫山遍野恣意地傾瀉著)

(潿洲島的海水藍得透明,連勞作的漁船也充滿著詩的韻律)

(北海日落的壯美景像與海鮮大餐的饕餮美味是一對完美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