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行程概況:4/29 上海—成都4/30 成都5/01 成都—雅安—寶興—小金—中路5/02 中路—丹巴—道孚—爐霍—甘孜—馬尼干戈5/03 馬尼干戈—新路海(玉隆拉措)—雀兒山—德格—江達—昌都5/04 昌都—中達—類烏齊5/05 類烏齊—丁青5/06 丁青—巴青—索縣5/07 索縣—那曲5/08 那曲—當雄—納木措—拉薩5/09 拉薩5/10 拉薩5/11 拉薩—上海自駕寶驢:豐田陸地巡洋艦(司機帶)、豐田霸道、本田謳歌mds成員:十人+司機賴師傅(賴立鳴13908056413,四十多歲,為人爽氣,風趣幽默,駕駛技術好,經驗豐富。研讀我們下面的行程就會了解,在賴師傅的導航下走完全程的,感謝賴師傅)4/29 上海—成都天氣:晴奔到機場簡直就是驚心動魄,中環堵車一塌糊塗,已經做好了退票轉航班的准備,不過幸好踩點趕到。登機牌已經托人領出來了,然後是安檢,被勒令大翻包,最後把我們心愛的zippo打火機扣下了,我靠,托運都不行,現在這些負責飛行安全的人都像聽見槍聲的麻雀,驚得亂撞。通知我們說飛機馬上就要飛了,讓我們跑步,急死人了;跑到最底,衝到檢票的地方居然又說晚點半小時,上航這也實在是爛啊!人都氣脫了。成都機場管理混亂,打車排隊半天隊伍都不動的,沒人管理,大家都躥到前面攔車。半小時沒挪地方,忍無可忍,只能也去前面攔,終於能上車了。到酒店太晚了,夜宵懶得去吃,直接修整睡覺。住漢庭快捷成都武侯店,離武侯祠比較近,步行20分鐘可到。酒店附近有很多小店可以吃早點和特色小吃;旁邊就是同仁堂藥店,所以酒店的廊道裡都充斥著熬中藥的味道。房間裡面倒是沒有異味,干淨整潔,床很寬大,洗澡水也很好,缺點就是挨著馬路的房間非常吵。4/30 成都天氣:多雲今天的任務就是休整。早上睡個懶覺,起來附近馬路上溜達一圈,成都小吃店多,看見什麼都想吃。先進一家店吃了酸辣粉和鍋盔,又進一家店吃了小籠包,還想吃,肚子沒地方了,只好作罷。酒店邊上有個賣炒貨的店,買了干炒瓜子,10元一斤,又香又飽滿。回酒店晃悠到中午,本來說去吃兔頭,步行找到那家店卻換了招牌,變成骨頭鍋,那就改吃骨頭鍋了。看著別的桌都吃的很香,我們覺得有點膩,沒吃多少,點了其它很多菜。進川了,菜基本都辣,味道還不錯,10人共消費250元。下午武侯祠,也是一路溜達過去。由於前期沒做這裡攻略,沒有搞清楚熊貓卡是怎麼回事,所以只好買了很貴的票子進去,60元/人,學生證半價。(後來才知道可以提前在網上用1元錢申請熊貓卡,然後要網絡開通,11個景點免費游覽)。裡面供奉著諸葛先生等人塑像、劉備墓等,環境很好,更像一個大公園,空氣清新怡人,有很多學生來接受歷史教育。晚上依舊大餐,在故鄉味川菜館,地址:成都市沙灣路258號成都國際會展中心區1樓,電話028-87693398。門口停車方便,店內裝潢不錯,還有鸚鵡和會說話的八哥,八哥還會唱生日快樂,特逗。老板親自接待,打扮有點酷,人很熱情,是個很有想法的四川人。菜都非常好吃,樣子也很美觀,基本上一半菜是辣的,一半不辣,老板介紹了很多關於川菜的知識,讓我們改變了對川菜的傳統看法,其實川菜不意味著麻辣,有很多好吃的川菜並不辣。這頓飯吃得心情很好,為行程開了一個好頭,唯一的遺憾是沒帶相機來把美味拍下來。5/01 成都—成雅高速—雅安—318國道—寶興—小金—中路,總430km,耗時14.5h天氣:陰轉大雨早上7:30成都出來,成雅高速公路入口路旁停了很多私家車,估計都是要出游的。一段高速公路後就進了318國道壞土路,由於地震道路損壞嚴重,大概有17公裡,很窄的一條路只能單向行車,警察定量放行,車速變得很慢,走走停停。第一個景點是茶馬古道起始處,車馬人塑像前拍照留念。繼續上路,有了好的柏油路,車隊在山川間穿梭。到了寶興,在路邊的石碑和靈鷲仙子處留念。中午13:15在寶興鎮吃了碗面條(68元/11人),14:00出發上210省道,基本是碎石路。14:50開始翻越了今天的第一座山——夾金山,海拔4930米,也是紅軍長征時候翻越的第一座山,在寶興有革命紀念館。夾金山埡口大霧密布,能見度很低,稍作停留便往下山,18:00到山下。18:00到達維紀念碑拍照,20:00經過小金鎮。接下來的路況是復雜而漫長的,夜色落下,雨點也落下來,慢慢地變成了大雨。路漫漫其修遠,拐過人生八百個彎後還沒有到目的地;第一天上路的人們啊,滿懷夢想,望眼欲穿。對講機裡,趙總對講機裡說前面若干公裡後過一段河邊情侶路就到了。多美好的場景啊,可惜外面黑壓壓的瓢潑大雨,什麼也不見,更沒有什麼“情侶路”,想必是精神鼓勵來著。一個小時過去了,又一個小時過去了,終於,我們看到了大雨衝刷下中路碉樓群的牌子,從一個小路拐了進去,又是八百個鴨翅膀彎,路窄而陡峭,盤旋上山,終於在晚上十點到達了我們此行的第一天的目的地——中路碉樓。第二天我們才知道,這條上山的路是沿著懸崖攀上去的,晚上天黑下雨根本沒看清楚路況,一路衝上山的。入住“東坡藏家” 50元/人(含一晚,早餐),聯系人:益西桑丹,電話13508292423,13990487695。晚上十點鐘開餐,廚房很大,和餐廳在一起。鍋子也非常大,直徑有一米,占了廚房很大一部分,還有風箱。大家餓死了,狼吞虎咽,菜不多,基本都是素的,每個菜上了兩份;米飯夾生,但是玉米貼餅子很好吃;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鹹的,感覺有點犛牛味道,為了抗高原反應吞了幾口。住宿的房間很大,帶廁所,沒有熱水,水很冰涼;被子很厚,床單被罩都是花的,看著還算干淨,但是我用了睡袋;一樓的房間有大窗但沒有窗簾,女生住不是很方便。很累,伴著夜晚的雨聲,躺下很快就入睡了。5/02 中路—丹巴—道孚—爐霍—甘孜—馬尼干戈,總460km,耗時13h天氣:多雲沒有窗簾,天亮就醒了,外面陰天,沒有日出可看了。本來想在被窩裡面賴一會,可是外面傳來了早起拍照的人的大力贊美聲,趕緊爬起來衝到外面,果然是美不勝收。清晨薄霧下,山坡上密布著大大小小的碉樓,雨後的空氣清新怡人,於是抓緊時間拍照。關於中路,詳細信息也是回來後查閱了才了解的。中路是在梭坡鄉村所依附的山後面的另一個鄉,海拔2313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80年代初期在中路鄉的罕額依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時代的石棺墓群遺址,石棺裡發現了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裝飾品。這樣的石棺遍布在中路和梭坡的高山之間,石棺大多由石塊砌壘而成,雖然技術粗糙,但粘石塊用的也是泥巴,其基本技術與碉樓的基本砌法幾乎一樣,後者只是從這裡開始達到了最精湛而已。我們此行沒看到懸棺,只是欣賞到了碉樓。廚房裡面光線太暗,早飯就搬到廚房外的空地上吃了。酥油茶、煮雞蛋、泡菜、大米粥、饅頭,比較簡單。吃完了8:45出發,下山時回顧了昨夜沒看清的路,果然是貼著山邊上下的,不過白天看來好很多,當然相比後面的路也是算很好啦。中路出來開到梭坡古碉群,隔著江遠眺對面山上密布著很多碉樓,拍照後上210省道,往八美方向。9:55到達丹巴鎮加油,上303國道。14:35道孚吃了面條(79元/11人)後15:15繼續出發,接著一路碎石土路,16:30到爐霍後轉317國道,走走停停,19:10在甘孜加油,晚上21:40到達了馬尼干戈。疲憊至極,入住馬尼干戈帕尼酒店,160/間,電話0836-8222788。飯店飯菜做的好吃,川菜也不算太辣,米飯也很軟,大吃一頓後終於踏實了很多。這時另一桌客人散席出門,不久就聽見了女人的慘叫聲(其凄慘程度至今難以忘懷),然後有人呼救,說是被守夜的藏狗咬了。主人趕緊從廚房衝了出去,一會抬進來一個女的,有人圍上去說腿咬的出血了,沒敢去看,嚇人。原來晚上酒店放出三只狗看門戶,這些藏狗從小基本上沒有見過生人的,只有晚上放出來看車,天亮就收回去了,所以其可怕程度可想而知,肯定是見生人就咬的。有它們晚上看車可以安心了,可是晚上和第二天要用的東西還在車上,怎麼辦?拿,還是不拿?趙總和老豬同學勇敢的決定去拿東西了,好感動……後據兩人描述:他們是在藏狗的狂吠監視之下拿的東西,並勇敢的和藏狗對視了,那眼神據說第一次電筒照過去是白光,第二次就是發紅光了,幸虧狗主人拼命拉住它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東西拿上來後兩人都有點高反征兆,在海拔3880的馬尼干戈,行動都要小心緩慢,面對藏狗取東西的勇士肯定也心跳的不輕,值得嘉獎!幸好飯廳和住宿的門口挨著,大部隊是在確認藏狗已經被拉住的情況下才拐回房間的大樓的。今天海拔已經上來了,呼吸上有了一點急促的感覺,大家行動都放緩很多,不然要大口喘。我們女生住的標間帶衛生間,很干淨,被子很厚很暖和;衛生間沒有熱水,冷水刺骨;電是發電機發的,晚上12點就停電了;沒有多余房間了,男生住了一個四人間。這個夜晚是很不平靜的,狗吠到天亮,貓在房頂上打架。睡覺輕的和高反的同志們都沒有休息好,我與旺財兄臥談會後一覺到天亮。5/03 馬尼干戈—新路海(玉隆拉措)(16km)—雀兒山—德格(100km)—江達(110km)—昌都(228km),總454km,耗時19h天氣:晴早餐後8:10從酒店出發,馬尼干戈鎮不算小,也沒多做停留。回來補習功課,了解到馬尼干戈位於317國道在四川省西北角最後的一個岔道上。北去是石渠縣,再上就是青海省的玉樹縣了;西行是德格縣,一跨過金沙江就進入西藏境內;南下是甘孜縣。在古代,馬尼干戈就是四川、青海和西藏的一個邊貿重鎮,也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這裡以游牧為生的藏民,男子大都是長長的臉龐,起梭起角;黝黑的皮膚,高大剽悍;一頭又長又亂的頭發,足令一切美發店倒閉。由於方圓近百裡也沒有像樣的鄉鎮,南來北往的車輛和客人無一不在這裡補給休憩。這令唯一穿鎮而過的國道上人來車往,日夜不息。放晴時,塵土飛;雨天時,風馳電掣的車輛濺起了匆匆的泥水,讓你躲避不及,顧此失彼。因此,馬尼干戈也贏得了“中國西部牛仔城”的稱號。馬尼干戈是藏語“轉經之地”的意思,這裡到處可見手持轉經筒的藏民。但最能讓你體驗到當地人虔誠的是在一年一度的跳神節上。每年八月初在鎮邊的一座小山上舉行:先是一列長長的喇嘛從遠處山崗上緩步慢行,見首不見尾,像是從天邊而至。儀式開始後,“神”在場上自由地發揮,顯得松散無序。這時,藏民觀眾不起哄,不喧鬧,也不著急,他們只是悠閑地靜坐在草地上,唯一靜不下來的就是他們手上的那一個大得誇張的轉經筒,在永不疲倦地轉呀轉……從馬尼干戈出來約16公裡到達新路海,大概8:30。新路海海拔4040米,是一個碩大的湖泊,由海拔五千多米的雀兒山上晶瑩的冰川融瀉而成。四周由高原雲杉、冷杉、柏樹、杜鵑樹和草甸環繞,再加上藍天白雲冰川閃爍,雪峰皚皚青山融融,一點兒也不遜色於九寨溝。碧綠的湖面上不但倒影著遠處的雪山,還突兀著刻滿經文的巨大瑪尼石。清冽聖潔的湖水加上遠處的雪山令這裡的一切如佛國淨土。門票20元/人,騎馬到白塔30元/人。在顛簸的317國道繼續前行,今天的一個大課題是翻越雀兒山。雀兒山是青藏高原第一座雄關,康北第一高峰,四川省第四高峰。雀兒山藏名“絨麥俄扎”,意為山鷹飛不過的山峰。冰雪皚皚,巍峨雄偉的雀兒山居沙魯裡山系北段,最高峰海拔6168米,位於德格縣境內。該山山勢挺拔,壁立於周圍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天氣不錯,埡口風很大,由於今天路程比較緊,拍照後10:30,速往德格趕路。14:00點到了德格縣城,午飯又是面條(72元/11人)。14:50參觀德格印經院,門票50元/人。下面是回來補習的知識:德格縣位於甘孜州西北部金沙江東岸,東與甘孜縣毗鄰,南與白玉縣接壤,西與西藏自治區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北與石渠縣相連。德格意為“善地”,來源於藏傳佛教中的“四部十美”。 德格縣是藏區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康巴文化的發祥地,嶺·格薩爾王的故裡。德格印經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廣博、門類最齊全、完備而嚴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刻工技藝、高質量的印刷,以及對建築、壁畫、刻版及其它文物的全面保護,在藏區三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拉樸楞印經院、德格印經院)中位居首位。它不僅是藏族文化寶庫,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德格既是嶺·格薩爾故裡,又是其英雄史詩的發祥地,德格版《嶺·格薩爾王傳》視為權威版本,有各種木刻本、手抄本,還有大量活躍在口頭文學中的有關嶺·格薩爾的說唱、民間故事和許多文物、遺跡。俗話說:到康巴沒到過德格不算到過康巴,到德格沒去過印經院,不算到過德格。德格印經院,全名“扎西果芒大法庫印經院”,又稱“德格吉祥聚慧院,位於德格縣城文化街,坐落在歐曲河所形成的洪積扇尾部小山坡上。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坐北面南,占地面積1632平方米,建築面積5886平方米。德格印經院以收藏的藏文典籍不分教派,珍稀版、印刷精良,文物保護良好,管理健全而位居全國藏傳佛教三大印經院之首,被譽為“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寶庫”。 印經院歷史上收藏的印版,最多時達到30多萬快,現在仍保存有28萬多塊,印版都是用經過特殊處理的樺木板刻制。印版呈長方形,頂端有一個手柄,以便取放。印版的正反兩面,均為雕刻的書版。用印版印成的書頁,因印刷用墨不同,分為紅版和墨版兩種。紅版為朱砂印刷,通常用於印制珍貴典籍,如《甘珠爾》、《丹珠爾》等。墨版是用煙墨印刷。印刷用紙,是用一種名叫“阿交如交”的草本植物根須為原料制作而成這種紙的顏色微黃,質地較粗厚,但纖維柔軟,不易折皺,吸水性強,同時還具有防蟲蛀、防鼠咬,久藏不壞的特點。在樓上參觀了一些義工正在手工印制經文,動作嫻熟地塗墨,壓輥,印制出來雙面的經文很清晰。參觀完16:20。下午五點鐘,到了西藏界石,看到了金沙江,馬上就要進入西藏境內了,看到山上紅色的西藏二字,心情還是頗有些激動的。17:15入藏檢查處登記,需要每個人的身份證和行車證,被提醒不准隨意拍照。另外在入境檢查前的一個卡口前還有一個小插曲,兩個穿便服的黑臉男人自稱警察說要搭車,拉開後車門就要擠上來,差點坐我身上。可是我們車上堆滿了東西已經沒地方坐了,再說兩個人身份不明,行事魯莽嚇人,我們客氣說明情況沒地方坐,幫不上忙。兩個人罵罵咧咧的走了,說不給我們辦通行證,嚇唬誰啊,後來辦證也沒看見這兩個人。此次插曲的教訓是以後一定要記得上車鎖車門,下車短暫休息時候也要養成鎖車門的習慣。另外這裡情況不熟悉,對於搭車的人要謹慎小心,以免惹禍上身。過了檢查處後不久就又是修路堵車,等了大概2個小時,停車下來休息,很多十幾歲的半大孩子一直在圍著我們大長隊汽車轉,不停的拉車門想拿東西,都是不善的樣子,所以謹記走到哪裡停下車時車門一定要鎖好。天色黑下來,而今天的目的地尚遠,此時的我們還不知道,這一天將成為此行中最漫長恐怖的一天。夜逐漸深了,我們還飛馳在爛路上,不知道又翻越了幾座高山,海拔表已經一天沒有下過4000米了(都是日本車,海拔表最多就4000)。21:47時路過了江達鎮,看著車窗外鎮上的賓館感覺還是不錯的,為什麼不能住下呢?唉,心中一個信念——馬上就到昌都了,可以洗上熱水澡了。還沒有仔細思考掂量是否要住下,車隊已經飛快衝出了江達,別了,只好繼續趕路。後面的路,有一部分是好的油路,途中翻越雪集拉山(海拔4240米)、宋拉夷山(海拔4481米),但是現在很多地段在修路,很不好走,若干深坑,大家還打著頭燈、狼眼燈下車來搬石頭墊路,而此時已過零點。明月當頭,星光燦燦,這也許是此生唯一一次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凌晨賞月色的美好經歷了。唯一憧憬的是,我們的目標昌都飯店是一家三星級能洗熱水澡的高檔酒店——洗澡,對於三天沒洗澡的人們來說是多美好的事情啊!為了這個共同的夢想,一行十一人,在夜色茫茫中飛馳著,終於在凌晨三點零五分到達了昌都飯店。腦子基本已經混沌麻木,拿了房卡到房間倒頭睡去,洗什麼澡啊,再洗天就亮了。補記一下昌都,昌都在藏語中是“兩河交彙”的意思,其位於瀾滄江上游谷地之中,是西藏的東部的政治文化中心。這裡也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點,它東與四川省的德格、白玉隔江相望,東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南則與林芝地區毗鄰,而西北與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玉樹相交,自古以來便是西藏的交通要衝,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昌都飯店240元/間(含早),師傅房150元,電話:0895-4825998。5/04 昌都—214國道—中達—類烏齊,110km,耗時9h天氣:多雲轉晴上午必然是睡覺了,昨夜的魔鬼行程如夢一般,終於洗上了熱水澡,把噩夢都衝散了。早飯午飯並做一頓,美味的稀飯、面包和咖啡、牛奶,靈魂仿佛回到了人間。席間不禁感慨,川藏自駕游就在這樣的魔鬼行程中剛剛拉開了帷幕,後面的一切將是如何的呢?不可知……楊總提議如果還是這樣的路走下去,可以給每個人頒發一條尿不濕,哈哈。11:50從昌都飯店出發,12:00到達強巴林寺,隨便參觀了一下,看了看僧人上課。寺裡的酥油味道濃郁,初次進藏區寺廟的人可能不習慣。僧人進寺前都要把鞋脫掉,外面堆了很多鞋子,很有趣。寺外有很多藏狗,當街橫臥,長的很肥壯,個個掀著肚皮曬太陽。13:15出發上了傳說中著名的老214國道,105km全程土路,穿行於兩山峽谷之間,懸崖峭壁之上。此時,距離我們的終點拉薩還有1062km。不走214,不會明白顛簸的真正的含義,路就像這兩個字一樣復雜——都是狹窄的、坑坑窪窪、破爛不堪的土路,前後也見不到什麼車輛,大卡車壓出的深深的車轍。如果順著車轍走很容易托底,只好騎著車轍走;山路非常容易側滑,所以盡量貼著裡邊,觀察好路線,輕輕地打輪,穩速地前進。214國道(或“國道214線”、“g214線”)是中國的一條國道,起點為青海西寧,終點為雲南景洪的國道,全程3256千米。這條國道經過青海、西藏和雲南3個省份。214國道跨越地方都非常特別,其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連接著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紅河的發源地,而且除長江是發源地的主要涵養區外均連接的是源頭。214國道進入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和玉樹地區玉樹、曲瑪萊、治多縣便是長江、黃河主要發源區和黃河源頭;進至青海玉樹州囊謙縣,西藏昌都地區昌都、類烏齊、丁青、洛隆縣是瀾滄江、怒江源頭。再進入大理魏山縣後便是紅河的源頭;國道能夠在不長的距離上同時跨越代表中華文明的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的發源地,以及瀾滄江、怒江、紅河三大國際河流的源頭,這是中國國道中的唯一。這些地區還有瑪多、曲瑪萊、治多、稱多、玉樹、囊謙、類烏齊、邦達、東達山等大量湖泊濕地涵養區,以及原始森地和野生動物;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的青海湖,黃河發源區的鄂陵湖、扎陵湖、黃河灘湖泊群,東給措納湖,瀘沽湖、程海、洱海也分布在這條國道四周。今天又是一天顛在路上了,中途14:35路過中達,16:30路過卡勒寺(音譯),晚上21:15到了類烏齊鎮(海拔3850米),這樣105km就花了8個小時走。晚上入住類烏齊鎮的大山賓館,標間120元。然後到邊上的一個小火鍋店吃的晚飯,為了犒勞一下疲憊的大家,點了一個200塊的土雞鍋,湯裡有很多蔬菜,很香,雞沒吃完,有點浪費,11人吃飯總花費450元。和老板娘商量能不能第二天早飯弄個雞湯面,老板娘堅持不做早飯生意,要睡覺休息,千金難買啊,四川人是寧肯要休息也不掙鈔票的。5/05 類烏齊—317國道—丁青,138km,耗時10h天氣:多雲,有時有陣雨太早了,酒店沒有早飯吃,分了分壓縮餅干等庫存食品墊肚子。7:40出發上新214國道到類烏齊寺,嶄新的柏油路,很好走。8:00就到了,聯系喇嘛參觀的事情,對面馬路上找了個店吃早點,面片湯裡面有很多菜,吃的很舒服,11人共50元。類烏齊寺位於類烏齊縣以北海拔3850米的類烏齊鎮,距縣城35公裡,是類烏齊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寺廟,系達隆噶舉派主持之一。由達隆噶舉派高僧扎巴微色波於1276年創建,後又經歷代法台擴建,形成規模宏大,建築風格獨特的著名寺廟。類烏齊寺大殿查傑瑪甚為雄偉,主體建築高近30米。大殿為三層,分別由三種顏色繪飾。每層大殿的殿門都上有三把鎖,鑰匙分別由三個喇嘛掌管,如果要參觀,必須同時找到三個喇嘛來開鎖才行。我們的司機導游來過很多次都沒有進過殿,這次我們比較幸運,三個喇嘛都在,我們參觀了三層大殿。第一層為“條花殿”,牆高13.5米,外牆用紅、白、黑三種顏料塗添豎形紋飾,每道豎條有1米多寬。殿內有巨型大柱64根,每根筆直粗大的木柱高達15米;第二層為“紅殿”,外牆塗抹紅色,樓高9米;第三層稱之為“白殿”,牆體塗白色,樓高5米;殿頂有高聳的金頂直指蒼穹。大殿第三層的“白殿”則珍藏著寺廟的鎮寺之寶:有相傳為桑吉溫在建寺時從上部達壟帶來的釋迎牟尼紫金佛像,據說佛像內有佛陀的舍利和一節指骨;有元、明、清時代的唐卡精品數十幅,有用金汁、銀汁寫成的經書;此外,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有雍正皇帝賜贈的像牙碗、像牙桌面、五世達賴喇嘛所贈的金銀鑲花茶壺、大像牙、格薩爾王及其大將的馬鞍和寶劍等,不允許拍照。寺廟裡不收門票,只要按心意供奉些酥油錢就可以了。這裡的僧人都很質樸,雖然不太懂漢語,還在盡心為我們做向導,對我們的相機也很好奇,很喜歡拍照。10:40參觀完往丁青方向,中間本來打算去孜珠寺,孜珠寺位於丁青縣覺恩鄉境內的孜珠山上,離縣城約37公裡,海拔4800米,是海拔最高的寺廟。據說孜珠寺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是苯教著名高僧羅鄧寧波·仁增康珠於十四世紀中期再度興建和恢復的。孜珠寺是目前全藏區最大的苯教寺院,也是保留古老苯教意識儀軌最完整的寺院,同時還是康區一帶顯存規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儀軌保存最完整的寺廟之一。“孜珠”意為六座山峰。這裡異峰突起,挺拔險峻,怪石嶙峋,禪洞疊疊。上山的路太險了,之字路陡峭得估計毛驢走還差不多,車子上去有困難,只好放棄。楊總發話了:誰要是去,就從他身上軋過去!返回317國道,18:05到丁青(海拔3857米)。這是此行中最早到達目的地的一天,歡喜雀躍,加油洗車。鎮子不大,兩家比較大的賓館在中心。通過比較,沒有住丁青賓館,而是住到了對面的瓊布賓館,100元/間,六間房共收了50元空調費。瓊布後院有停車場,二樓有淋浴室,洗澡收費,住店的優惠10元/位,有獨立浴室,洗澡水很熱很大,和外間換衣服的隔開,還有浴霸暖燈。因為房間內沒有自來水,只有水桶存水,用水瓢取用,所以最好洗漱都在澡堂解決。標間挺大,床單還算干淨。二樓有小吃店可以吃早點(自費);三樓飯店吃的晚飯,還是川菜,味道可以,11人共300元。5/06 丁青—317國道—巴青(236km)—索縣(30km),266km,耗時12h天氣:晴轉陰,有雨路上、路上、還是路上。早9:00出發上317國道,14:20路邊停車席地野餐,19:30到巴青。巴青縣位於那曲地區東部、怒江上游。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巴青”藏語意為“大牛毛帳篷”。藏區春色盎然,一天都在看犛牛群、羊群和馬,藏區的牲口都是膘肥體壯,埋頭吃個不停,個個都是大肚皮好像懷了寶寶一樣。21:00到索縣。索縣位於那曲地區的東北部、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平均海拔3572米。“索”藏語意為“蒙古”。縣政府招待所住滿了,住到了電信賓館。標間房很大,被褥干淨,每個房間還有嶄新的立式空調,但是洗手間和洗漱是一層共用的,130元/間。晚飯是附近找的川菜館子,大吃一頓,共320元/11人。5/07 索縣—那曲,230km,耗時13h天氣:晴轉雨雪轉多雲轉晴 整夜都在下雨,早上雨停了,看到街上四處都是流浪的藏狗,團縮成團睡在路邊,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度過這樣寒冷的雨夜的。早飯在附近小店吃的小籠包、稀飯、煮雞蛋,共66元/11人。門口有一只狗狗一直在等,喂了它幾只包子還有蛋黃,把別人剩的一碗底稀飯也倒給它吃,估計是頓難得的早餐。8:30吃完來到街對面不遠的贊丹林寺,外觀似布達拉宮,位於亞拉山上,是藏北最大的黃教寺廟。往日壯觀的寺廟群已經泯滅,如今只修復了一座紅宮。上到紅宮上,俯瞰雅拉鄉成片的藏式民房、寬闊河谷,遠方是聖潔的皚皚雪峰。雅拉山下的雅拉鄉,是格薩爾王的愛妃珠牡的故鄉,有關珠牡的遺跡遍及索縣,傳說極多。可惜這部分攻略沒有涉及到,當時甚至不知道這座大寺廟的名字,寺廟十分冷清,只看到2個僧人,紅宮大門也鎖著。趙總當時說這是某藏經閣……回來補課。9:00加油後上317國道。昨夜吃飯激烈的討論了是否要去比如,後來粗略估算了一下時間不夠,加上對看骷髏牆和天葬台實在是心有畏懼,作罷。今天路上大概要翻4座山,知道名字的有:崗拉山口(海拔4850米)、江古拉山口(海拔4900米)、巴喬拉山口(海拔4700米),在19:40經過了巴喬拉山口。砂石路、爛路、搓板路,窄、險、坑……發生了兩次陷車插曲,一次是在窄路上會車時,二號車右側為了避卡車開到溝裡,幾次衝刺沒出來後,只能下來搬石頭扒石子墊,2號車司機魏總郁悶後一個猛子衝了出來,還是蠻牛的。第二次是距那曲還有大概8公裡的時候,路況極其差,很多深車轍和大坑,很多卡車都陷在路上,其它也是慢行挪動,旁邊草地上壓出一條野路子,也是坑窪得很,3號車前輪栽進了野路子坑裡出不來(此時的司機應該是楊總)。1號車去拖的時候繩子也崩斷了,各位男士都搬石頭墊好後齊力推車,最後3號車才解困出坑。經過一番折騰,旺財兄換到了我們2號車前座,相談甚歡,有效的緩解了高原反應。正說得熱鬧,忽聽旺財大叫一聲:啊!燈光!順前方望去,城市的一片燈火絢爛於眼前,宛若拉斯維加斯的夜晚的燈火綻放!心情更是如剛贏了一百萬美刀一般。這是勝利的燈光,希望的燈光,是十一個夜行人的生命之光!於是,我們在21:40到達了今天的終點站那曲。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路,海拔4507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鎮。入住了三星級那曲飯店,這是藏北草原上唯一的一家星級涉外飯店。160元/標間,不含早,電話:0896-3822424。房間干淨整潔,稍許有一點犛牛味道,有熱水,洗澡水很好。放下東西到隔壁的川菜館子吃飯,今天基本可小慶祝下勝利了,艱苦的道路都已經過去,明天開始就是平坦的柏油馬路,大家心情大好,慶功酒五糧液都搬出來喝了,11人共310元。5/08 那曲—當雄(186km)—納木措(60km)—拉薩(240km),486km,耗時10h天氣:晴見多雲今天全程柏油路,路況好。睡個懶覺,到對面西安小吃店吃早點,肉夾饃香得很,還有酒釀蛋湯很好喝,共93元/11人。休整後11:40去加油,12:00正式出發,出來後不遠要在檢查站領卡,領卡的目的是為了限制車輛超速,通過時間來控制。限速不等,基本都在60-80公裡每小時的範圍,不一定非要按這個時速行駛,也可先快點開,走走停停拍拍照,只要晚於規定時間到達下一個檢查口就可以了。上109國道去當雄,沿途欣賞藏北風光。當雄,藏語為“選擇出來的好地方”,屬於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帶,看到了海拔7162的念青唐古拉。14:30到當雄隨便找個飯店吃午飯,11人共190元,順便磨蹭磨蹭時間。在開往納木錯途中要翻那根拉(海拔5190米),納木措是世界上最高的鹹水湖,海拔4718米,藏語是“天湖”。湖南岸是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北側是藏北羌塘保護區,東南端的扎西半島向北延伸到湖裡。念青唐古拉山和納木錯不僅是神山聖湖,根據傳說還是一對生死相依的戀人。17:00到達納木措,門票80元/人,學生證不可用。買票時看到了旺財百貨商店,不知道旺財兄什麼時候把分店開到了納木措來了。天氣不好,此時雲層已經完全覆蓋住了天空,沒看到傳說中的美景和美妙的顏色的層次,感覺非常一般,可惜啊,天公不作美。原計劃是要在納木措住2晚上帳篷的,為了拍日出和日落,但是經過前期恐怖行程的顛簸,兩晚改為一晚,一晚改為不住,呵,景色雖美,身體更重要啊,拍照走人。22:00到達拉薩,入住布達拉宮斜對面的拉百賓館,150元/間,不含早,0891-6322929,6028025。趙總特地預訂了拉百賓館的陽台房間,從房間窗戶可以爬到露台上,支三腳架拍布達拉宮,每天打開窗簾就看到布達拉宮的感覺真是不錯。標間也是干淨整潔,熱水足,洗澡水好。到德吉路隨便找了一家店點菜吃飯,300元/11人。5/09 拉薩(布達拉宮、八角街)天氣:晴見多雲早晨到繞到酒店後面的玉包子吃早點,非常好,大餅油條、各種包子、稀飯、小菜齊全,飽餐一頓後參觀布達拉宮。票子據說不好買,要預訂,趙總的小肥皂海日小姐托人把我們從前門領進去然後再買票,80元/人,也沒說什麼時間限制的事情。先過了安檢,請了一個導游,小伙子講的不錯,100元。雖然現在關閉了很多房間,但還是見識了布達拉宮裡面的無價之寶,簡直數不勝數,眼花繚亂。我們從正前門進,後山出來,然後去了藏家宴吃飯,又是海日小姐的地陪招待。高規格的藏家宴,地方不好找,如果不是本地人帶著可能游客是找不到的(回來後發現大眾點評網上有這家)。菜很豐盛,可惜吃不慣,除了一盤小番茄吃光了,其它的菜從頭吃到尾基本上變化也不大,十分浪費,就當體驗生活了,真不好意思。有特色的是三個藏族姑娘唱歌敬酒,為每個客人都高唱一曲,然後敬三杯,規則是三口一杯,即前兩杯都是各小酌一口後加滿,最後一杯要一口喝干。我們女士要求可樂代酒沒被批准,也上了啤的,拉薩啤酒的味道還是清淡甘美的,小酌也無妨。吃完了已經15:30,地陪帶我們去買蟲草和藏紅花,離酒店不遠,是拉薩市醫藥公司開的蟲草行,在宇拓路8號,迎賓館對面,電話0891-6659556,經理楊文智,手機13989015596。原計劃買好了就去旁邊的大昭寺,結果一買就買了2個多小時,每家都開銷一大筆,算下來比這趟旅游的錢花的都多。大昭寺已經關門了,就去八角街逛逛,全是小商店,賣各種飾品,女士們瘋狂掃貨,男士們忙著拍照。大昭寺有很多磕長頭的虔誠的藏民,圍著寺廟外圈不停地朝拜,他們也許歷經長途跋涉,一個個長頭磕著才來到這心中的聖地。晚餐選擇在八角街著名的瑪吉阿米餐吧,二樓和三樓頂棚是就餐的。從邊上一個小門進去,順著狹窄的木樓梯爬到二樓,二樓有窗,環境比較好,有點像咖啡廳;客滿了上三樓,三樓是原來的平台搭了頂棚,視野開闊,可以盡覽八角街。菜單很豐富,中西餐都有,大家都饞西餐了,點了意大利肉醬面、批薩、蔬菜丸子、牛肉丸子、洋蔥圈、沙拉、意大利蔬菜湯、熱朱古力、啤酒等。總體感覺味道很一般,肉醬面醬料很淡;批薩不是現做的,好像是速成品微波爐裡轉了一下的那種;蔬菜丸子很好吃,牛肉丸子一般;洋蔥圈就是新鮮洋蔥裹了一層薄面炸的;蔬菜湯還過得去;熱朱古力有股犛牛味道。10人消費729元,應該算貴的了。餐畢已經22:00,夜晚下仍有許多虔誠的人在磕長頭。夜色很美,月亮大而明亮,回房間依窗看著夜幕下的布達拉宮,如此安詳。5/10 拉薩(哲蚌寺、購物)天氣:晴轉雪轉多雲早上起來,天氣大晴,第一個任務就是拍照。這麼好的地形,躥出窗戶去,狂拍布達拉。大家一起到玉包子吃個早午飯,131元。11:30到了哲蚌寺,門票50元/人。可能是來的時間比較晚,寺裡參觀的人很少,聽說因為去年事件,寺裡的僧人也很少,從頭到尾我們連十個僧人都沒看到。也沒有找到導游,門口售票的男子說他就是導游,態度十分惡劣,還要先交100塊導游費才行,看他這樣不善,也罷,自己逛。哲蚌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藏語意為“堆米寺”或“積米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勝洲。位於位薩西郊5公裡更丕烏孜山下,為格魯派最大的寺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廟。該寺是歷世達賴喇嘛的母寺,三世達賴索南嘉措於1546年作為該寺的第一個活佛被迎請入寺,後來他應蒙古俺答汗的邀請到青海講經傳法。明萬歷六年(1578),俺答汗贈以“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尊號,達賴喇嘛一稱即始於此。索南嘉措得此尊號後,又追認其前兩世為第一、二世達賴喇嘛。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受清朝冊封之前,一直住在該寺。由於歷世達賴喇嘛皆以哲蚌寺為母寺,因此該寺在格魯派寺院中地位最高。由大門看去,建於後面的供殿輪廓逐步升高,殿宇相接,群樓聳峙,規模宏大。從哲蚌寺沿西側的台階拾級而上,進一個大門後的左側是一條小路,旁邊流水潺潺,有以溪水做動力的轉經筒。走上一個山間的小平台,可以俯瞰山谷的景色。繼續往上走,左邊遠處有繪在山石上的佛像,後面的鐵架子就是雪頓節時的曬佛台,著名的甘丹頗章就在右邊一處有很高台階的地方。甘丹頗章大門前面有一個小佛殿,裡面供奉著五世達賴喇嘛的衣服。甘丹頗章有3層,每個窗口都種了許多花。這裡曾是二至五世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後來五世達賴喇嘛掌管地方政權,在布達拉宮完成白宮部分重建後,便正式遷到了布達拉宮。由於達賴是在甘丹頗章建立政權的,所以史稱“甘丹頗章王朝”。甘丹寺頗章的西北側是措欽大殿。措欽大殿(“措欽”意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主要建築,大殿中間的大文殊像及白傘蓋像極為精致。這裡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旋法螺,這是哲蚌寺在破土新建時,宗喀巴從“廓布山法庫”掘出的一只法螺,贈予弟子扎西班丹,預祝他建寺圓滿成功,並以此為基地,弘揚佛法,廣建寺廟,弟子扎西班丹把它尊為佛祖所賜的寺寶,珍藏在寺內。大殿後面是扎西斑丹當年修行的淨室。措欽大殿裡還保存有二到四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大殿四壁,繪有許多精彩壁畫,有釋迦牟尼的百行轉圖、人間形成圖、生死輪回圖等。措欽大殿東邊有一個半地下的很小的山洞,只能容一個人進入,名叫“讓迥瑪”,它原來是宗喀巴關靜修的地方,也是哲蚌寺最早的建築。大殿3層是強巴佛(未來佛)殿,這尊強巴佛像是當年宗喀巴在世的時候由他親自開光的,極為著名,亦名“強巴通真”,除了宗教的意義以外,它是西藏所有強巴佛裡最通神的一尊,實在是西藏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寶。強巴佛殿再往上就是用金輪、寶幢裝飾的大殿的金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措欽大殿旁邊有一座西藏最大的廚房。哲蚌寺在全盛的時期有一萬多名僧侶,他們每天早課的時候要喝酥油茶,平時要吃飯,可以想像給這麼多人煮水、做飯的鍋該有多大。每個巨大的灶台都要踩幾個台階上去,旁邊放著鏟子大概做飯鏟用的,抬頭可以看到梁上掛著大大小小的銅瓢,儲物櫃子上放著幾十個大銅壺。人煙稀少,很多大殿鎖著,也沒有辯經可看。順著旁邊的樓梯上山,邊上邊拍照,感覺還是很靈的。上山的過程天氣也變化多端,開始晴,後來居然下起了雪粒,不一會又放晴,真是奇妙。由於色拉寺取消了辯經活動,我們就不去了,在哲蚌寺停留時間比較久。下山已經快16:00,在德吉路大吃了老北京涮羊肉,麻醬料很棒,麻將燒餅和羊肉餡餅特好吃,460元/11人。晚上19:00又是地陪的飯局,無從消化,回酒店往大昭寺溜達,走了一半就走不動了,返回酒店休息——吃飽了倒真是舒服啊。晚上在天海路的庸園吃的,人多,大概20個人用了一個超級大桌子,飯菜味道很好,可惜涮羊肉還沒消化,吃的不多。晚上來到容中爾甲西藏風看表演,有很多演員唱歌,台子很大,下面觀眾會上去跳舞和獻哈達,有點像以前的歌廳的感覺。場子裡有濃郁的藏香味道。5/11 拉薩(大昭寺)—上海天氣:晴今天最後一站游覽就是大昭寺了。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意思是釋迦牟尼,就是說有釋迦牟尼像的佛堂,而這尊釋迦牟尼像便是指由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一尊“覺阿”佛(釋迦牟尼12歲時的等身鍍金像),它在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後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從加德滿都帶來的。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尼泊爾公主帶去的8歲等身像於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大昭寺原是一個荒草叢生的沼澤,沼澤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臥堂”,文成公主觀天相,認定臥堂湖乃羅剎女的心髒,此相極不利於藏王立業,於是建議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以鎮之,這便是大昭寺的來歷。門票85/人,導游費用五人以下50元,五人以上(含五人)100元。上午來有很多朝拜的人排著長隊從外到內每個佛像依次朝拜,我們這些游客不好插隊,所以基本大殿裡面的小殿都沒能進去看,只是在小殿門口張望一下。寺廟門口有出售用暖壺盛的酥油,供朝拜者購買供奉用,使得寺廟內的酥油燈常年不滅。在12歲等身釋迦牟尼像的殿門口遠望了佛祖,有喇嘛在不停地給佛像刷金,據說一千年來一直在不停的往佛像全身刷金,所以12歲等身像要比真實的12歲大的人要大很多。另外釋迦牟尼殿前也有和這裡同樣7世紀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剛剛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諸多的條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些木雕,因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這些木雕現在已經像鐵一樣堅硬了,敲一下,還會發出金屬之聲。畢竟是經歷了1400年的風風雨雨過來的傳世國寶。還有傳說有些人死在向拉薩磕長頭的路上,後面的人會把他們的牙齒敲下來帶到這裡嵌入這些柱子上,看到了一些貌似牙齒的白色顆粒,不敢確定是不是。時間緊張,要趕飛機,趕緊上了二樓和三樓看了看金頂,頂層四座巨大的金頂分別建於公元14世紀中葉和17世紀。在平台上遠眺布達拉宮,那輝煌的建築在耀眼的陽光中光茫四射,燦爛無比。回酒店拿行李,告別布達拉,奔向貢嘎機場。在距機場候機樓三百米處一不起眼小店 “秦川名吃”吃了肉夾饃和羊湯,肉夾饃非常香,每人吃了倆,撐。這個小店非常有名,出租車司機都知道,西安肉夾饃做得地道。16:10飛離拉薩,西安轉機,22:30到達了上海。呼吸到了上海的空氣,濕潤,氧氣充分。往事不堪回首,只想念家中的床和沙發。三周後,鼓起勇氣回憶,書游記以念。總結:1、 此行一路吃住都比較好,基本上可以不用睡袋,在這等惡劣的情況下吃好睡好了是對人體的極大安慰。2、 行程艱苦程度遠遠超乎想像,對於第一次遠程自駕的我們來說,一上路就玩了一回高難度,大家都經歷了艱苦磨難,在磨難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也培養了幾個山路自駕車司機。3、 自駕車到艱苦地帶,還是要准備多一點東西備用的,這次我們欠缺的有:小鏟子(車進坑時挖土挖石用)、鋼絲(拖車)。准備物品:1、 藥品:vc泡騰、創可貼、酒精棉球、日夜百服寧、先鋒消炎、鹽酸小檗堿、紅景天膠囊、藿香保心丸、繃帶、膠布、碘酒、氧氣瓶……2、 衣服:衝鋒衣/褲、防風衣/褲、秋衣/褲、登山鞋、抓絨衣、羽絨服、太陽帽、太陽鏡、口罩、棉帽子、圍巾、一次性內褲、拖鞋……3、 食品:口香糖、vc糖、巧克力、肉類干/脯、餅干、茶葉、水果……4、 日用:水壺(必)、干濕紙巾、卷紙、防曬霜(必)、藥皂、洗發水、化妝品(女)、小夾子……5、 車用:測胎壓補氣裝置、各種修理工具、備用油箱、備胎, 牽引鋼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