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姑鄉情

作者: 李氏、千金

導讀“八姑”是誰啊?是某仙女?還是那個媒婆? 哈哈,錯了,錯了,“八姑”其實是一種山西面食,又名“拔姑”。 為什麼要叫八姑呢?這要從唐太宗時期一個故事說起了。 相傳在唐朝貞觀年間,八百裡秦川天旱三年,顆粒不收,於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綿山求雨,果然大雨傾盆而下,救活了莊稼,為此李世民特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朝聖,隨同前往的還有他的叔妹世姑。 ...

“八姑”是誰啊?是某仙女?還是那個媒婆?

哈哈,錯了,錯了,“八姑”其實是一種山西面食,又名“拔姑”。

為什麼要叫八姑呢?這要從唐太宗時期一個故事說起了。

相傳在唐朝貞觀年間,八百裡秦川天旱三年,顆粒不收,於是皇上李世民下旨百姓向綿山求雨,果然大雨傾盆而下,救活了莊稼,為此李世民特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朝聖,隨同前往的還有他的叔妹世姑。豈料世姑到達綿山後即拜五龍聖母為師,不願再返長安。一日,她為一老婆婆做飯,但她自幼生長在皇宮,哪會做飯呢?所以和面時,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終久和成了稀面,實在無法下鍋。於是順手拿了一只筷子向鍋裡撥面,但是怎麼撥也撥不斷,結果便撥成了長面,老婆婆吃飯時,順口問了一聲:“孩子,這叫什麼?”可是世姑卻因心慌將“這”字誤聽為“你”字,此時她已身入空門,不願再說真名,只好將乳名說了出來:“叫八姑”。從此,介休便有了“八姑”這種面食。閻師傅說這種面食目前只在介休民間偶能見到,已瀕臨失傳。





做為介休人我很自豪,因為我家至今還能經常吃到“拔姑”,不僅有拔姑,還有一種剔尖,剔尖又叫撥魚,是“八姑”演變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沒有“八姑”那麼稀。每次我回家,奶奶都會給我拔一碗拔姑,然後調上西紅柿、辣椒、再調點肉醬。每次吃完想再吃一碗。

現在大了,有時候吃一碗濃濃香氣的八姑面卻總舍不得吃完,我想是那份淡淡的縈繞在心的鄉情吧。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